心电图基本知识 课件(共38张PPT)《诊断学》同步教学(河南科技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心电图基本知识 课件(共38张PPT)《诊断学》同步教学(河南科技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心电图基本知识
诊断学




知识目标:掌握心电图的导联放置、心电图的测量及波形特点和命名。了解心电图原理
能力目标:能测量心电图、能说出心电图波形的命名和特点
素质目标:具备阅读正常心电图的素养




一、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四、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五、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概述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
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
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一、心电图的原理
1.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及所产生的电偶变化
(一)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原理
2.单个心肌细胞检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
(一)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原理
3.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的相关因素:
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一)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原理
4.检测电极方位与
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一)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原理
5.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自律性最强,兴奋沿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路径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
6.在心电图上可顺序呈现出一系列波形,分别称为P、Q、R、S、T以及U波。
7.在心电活动开始后约0.02s~0.07s,心脏才有机械性的收缩活动。每次心电活动一完成,心脏即开始舒张。
(一)心电学基本知识
医 考 链 接
1.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不同
A.房室结最强 B.心室肌最强 C.希氏束最强 D.窦房结最强 E.心房肌最强
二、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过程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全过程
二、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4.ST段:心室除极完毕后,进行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一般为一等电位线。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7.u波:心动周期中最后一个小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1.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 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 为心电图导联。
2.临床心电图实践中,有常规12导联体系。
(一)概述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1.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二)肢体导联
标准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1.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二)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二)肢体导联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负极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负极
Ⅰ 左上肢 右上肢 aVR 右上肢 左上肢+左下肢
Ⅱ 左下肢 右上肢 aVL 左上肢 右上肢+左下肢
Ⅲ 左下肢 左上肢 aVF 左下肢 右上肢+左上肢
肢体导联电极位置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三)胸导联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负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中心电端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中心电端
V3 V2与V3连线的中点 中心电端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中心电端
V5 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处 中心电端
V6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中心电端
常规胸导联电极位置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四)临床实际导联电极位置
肢体导联 放置肢体位置 胸导联 放置胸壁位置
红色 左上肢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黄色 右上肢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绿色 左下肢 V3 V2 与V4连线的中点
黑色 右下肢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6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四)导联轴: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假想的直线,称为导联轴。
A.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B.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C.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
四、心电图的测量
1.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
2.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 间(1mm)表示0.04s(即40ms)。
3.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 间(1mm)表示0.1mV。
(一)心电图记录纸的测量方法
四、心电图的测量
1.测量心率时,如心律规则,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一个心 动周期的时间)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即HR=60/RR
(或PP)。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2.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3.心律明显不规则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如不同导联的10个
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二)心率的测量
四、心电图的测量
1.高度(正向波)自等电位线的上缘至波的顶点的垂直距离。
2.深度(负向波)自等电位线的下缘至波的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3.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量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三)各波段振幅和时间的测量
医 考 链 接
2.常规心电图上平均R-R间隔20小格,其心率为 A.30次/分
B.40次/分 C.75次/分
D.80次/分 E.110次/分
五、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形态: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偶可有轻度切迹或双峰。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
方向: aVR导联倒置,其余导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等。
3.时间小于0.12秒。
4.振幅: 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
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三)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PR间期与年龄及心率有关。
1.成人在窦性心律时:0.12~0.20秒
幼儿及成人心动过速:PR间期相应缩短
老年人及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 ≤ 0.22秒)
4.P-R间期延长,表示有房室传导阻滞。
(三)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QRS波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
0.10s。QRS波群时间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和室内导阻滞。
2.形态和振幅:在胸导联,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 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 一般不超过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 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R波逐 渐变大。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QRS波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2.形态和振幅:在肢体导联,Ⅰ、Ⅱ导联的QRS波群主波 一般向上,Ⅲ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 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QRS波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3.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振 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且无切迹。正常人 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即Q波过深或过宽均称为 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J点上移和J点下移 。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S-T段
1.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 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2.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 微的偏移。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T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 向一致。
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 微的偏移。
2.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Q-T间期 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
1.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2.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五、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
(三) u波
1.在T波之后0.02 s~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2.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
3.u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 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低血钾。
医 考 链 接
3.关于正常人Q波的描述,错误的是 A.Q波振幅<1/4R
B.Q波时间<0.04s
C.aVR导联可见深而宽的Q波 D.V1导联可呈QS波 E.V1~V3导联可有小q波




将心电图机引入我国,并进行改造,造福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人更加值得我们记住,他就是新中国心血管内科的开拓者黄宛教授。




黄宛教授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曾在美国工作数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国外已有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将心电图“单极导联”的原理和应用引进国内,在艰苦的条件下奠定了国内标准12导联心电图规范检查方法。他亲自讲授心电图学知识,编写讲义,举办多期全国性心电图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心电图技术和理论传向全国各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