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标引领】
1.通过了解春秋张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1)背景: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②诸侯国扩张势力,企图确立霸主地位。
(2)“春秋五霸”:齐、晋、楚、吴与越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2)概况:
①三家分晋: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
③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华夏认同观念
(1)表现:
春秋时期 因社会发展先进,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之后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探究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1)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2)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 (1)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货币流通广泛;(3)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
(1)变法概况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 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
(2)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行政管理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3)认识: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
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系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社会风气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孔子(春秋后期) 老子(春秋后期)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地位 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 “ 仁”——关爱他人 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哲学观点 “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朴素唯物史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恢复周礼;有所改良 朴素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政治 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理,小国寡民
代表阶级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文献整理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传》《春秋》;其思想都整理在《论语》中 观点辑录 《老子》(《道德经》)
(2)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
阴阳家 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代表着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
习题巩固
1.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
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2.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3.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随葬品不足,新即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史称“求赙”。这种情况从实质上反映了( )
A.世袭制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制衰落
C.等级制名存实亡 D.分封制渐趋瓦解
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5.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的发生( )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C.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6.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
7.《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好十五而嫁”。这一改革( )
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B.确立了地主阶级统治
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 D.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
8.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体现了商鞅( )
A.勇于变革的精神 B.遵循礼治的精神
C.取信于民的精神 D.执法如山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