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共22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共22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的异常。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律失常的分类
激动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早搏
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窦房阻滞
房室阻滞
激动传导异常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及分支阻滞)
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P-R间期大于0.12S;
超过正常频率范围是60~100次/分。
过早搏动(premature beat)
产生机制: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或形成折返激动所引起,属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根据早搏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早搏、交界区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同一份心电图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部位的早搏称为多源性早搏。
每分钟早搏次数多于5次者称为频发早搏。如1次正常十l次早搏或2次正常十1次早搏,如此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二联律或三联律。
房性早搏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略有不同,
P’-R间期>0.12S,QRS一般呈室上性,
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房室交界性早搏
逆行 P’波可出现在 QRS波之前、中、后。
QRS一般呈室上性。
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多为完全性
室性早搏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型的QRS波群, QRS时间> 0.12S。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异位性心动过速
产生机制:是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异位心律(连续3个或3个以上),最常见的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
按异位节律点的部位不同可以区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呈室上性。
心率范围在 150~240次/分,节律绝对匀齐。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呈室性波形,其时间>0.12S。
继发性ST-T改变。
有时可见到保持固有节律的 P波融于QRS波的不同部位。遇有合适机会,P波可以下传激动至心室形成“心室夺获”。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无正常P波,代之出现连续的锯齿状F波。
频率为250—350次/分,而以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P波消失,代之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纤细的f波。
f波频率为300~600次/分,以V1导联明显;
R-R间距绝对不规则。
QRS波如无差异性传导,一般呈室上性,不增宽。
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 :P-QRS-T波群消失,代之出现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振幅较大的心室扑动波,频率在200—250次/分。
室颤:P-QRS-T波群消失,代之出现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达 200~500次/分。
窦房传导阻滞(sinoatrial block)
二度窦房阻滞才能诊断,分为两型:
莫氏(Mobitz)I型,即文氏(Wenckebach)阻滞,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的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的P-P间期的两倍;
莫氏Ⅱ型阻滞时,无P-P间期进行性缩短现象,且漏搏导致的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数倍。窦房阻滞后可出现低位起搏点发出的逸搏或逸搏性心律。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每个P波之后均继有QRS波群。
PR间期>0.21S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
脱落后的第一个P-R最短,以后又逐渐延长,直至 P波后QRS波脱落,如此周而复始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型 )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有部分P波之后无QRS波。
凡出现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的 QRS波脱落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无关系,各自保持固有节律。
P波频率高于 QRS波频率。
右束支传导阻滞
V1导联呈 rsR’型,V5、V6导联呈 qRS形,S波宽阔。
Vl、V2导联ST-T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间增宽≥0.12S
左束支传导阻滞
V5、V6导联出现宽大的 R波,畸形或有切迹,其前无 Q波,其后常无 S波;
Vl、V2导联多呈 QS或 rS形,S波宽大
ST-T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间增宽≥0.12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