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三篇 体格检查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部。室内应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安静舒适。肺脏检查一般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顺序进行,先前胸、后侧胸、最后背部,注意左右、上下、前后对比。(一)视诊1.呼吸运动(1)呼吸运动类型 成年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成年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实际这两种呼吸运动多同时进行,以其中一种呼吸运动为主。某些疾病可使呼吸运动发生改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痛等胸部疾患,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而腹式呼吸增强;腹膜炎、大量腹水、巨大卵巢囊肿、肝脾极度肿大等腹部疾病及妊娠晚期,由于膈肌向下运动受限,使腹式呼吸减弱而胸式呼吸增强。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1.呼吸运动(2)呼吸困难 因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阻塞时,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吸气费力。常见于气管阻塞,如气管肿瘤、异物等。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1.呼吸运动(2)呼吸困难 因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2)呼气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阻塞时,因气流呼出不畅,呼气需要用力,从而引起肋间隙膨隆。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呼气费力。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3)混合性呼吸困难:广泛胸肺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表现为呼气、吸气均费力,呼吸频率浅快,可伴有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梗死、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广泛胸膜增厚。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1.呼吸运动2.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可达44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1)呼吸过速:指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见于剧烈体力活动、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一般体温每升高l℃,呼吸增加4次/分。(2)呼吸过缓: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3.呼吸深度(1)呼吸深快: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呼吸可加深加快。(2)呼吸浅快:见于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气胸、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和肥胖等。(3)呼吸深慢: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由于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此种深长的呼吸称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4)呼吸浅慢:表浅而缓慢的呼吸见于休克、昏迷、脑膜炎等。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4.呼吸节律 正常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均匀而整齐。在病理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可有周期性的变化。常见的呼吸节律改变有:(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Cheyne-Stokes)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周而复始,形成如潮水涨落的节律。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4.呼吸节律 正常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均匀而整齐。在病理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可有周期性的变化。常见的呼吸节律改变有:(2)间停呼吸 又称比奥(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间停呼吸的周期是10~60s。其发生机制同潮式呼吸,但更为严重,预后多不良,多见于临终患者。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一)视诊4.呼吸节律 正常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均匀而整齐。在病理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可有周期性的变化。常见的呼吸节律改变有:(2)间停呼吸 又称比奥(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间停呼吸的周期是10~60s。其发生机制同潮式呼吸,但更为严重,预后多不良,多见于临终患者。(3)抑制性呼吸 此为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吸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地突然受到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常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严重外伤等。(4)叹息样呼吸 某些患者自觉胸部发闷,正常呼吸一段时间间隔做一次深大呼吸,常伴有叹息声。此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者。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1.胸廓扩张度 指呼吸时的胸廓活动度。胸廓扩张度与胸壁软组织、肋骨、胸膜腔压力、肺组织弹性等因素有关。(1)检查方法:常在前胸和背部检查。①检查前胸时,检查者将两手置于胸廓前下部两侧对称部位,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相遇,手掌和其余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②检查背部时,检查者左右拇指在背部第10肋骨水平,对称地放置于后正中线两侧数厘米处,双拇指间留一块松弛的皮褶,其余手指对称地放置于胸廓两侧。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运动,观察比较两侧胸廓活动度是否一致。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1.胸廓扩张度(2)临床意义:正常人平静呼吸或深呼吸时,两侧胸廓呈对称性张缩。1)一侧胸廓活动度降低: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胸膜增厚等。2)双侧胸廓扩张度降低: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双侧肺纤维化等。3)双侧胸廓扩张度均增强: 见于呼吸运动增强,如发热、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大量腹水、肝脾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急性腹膜炎等疾病所致的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2.语音震颤 为被检查者发出声音时所产生的声波振动,沿着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可用手掌触知,称为语音震颤(简称语颤)。(1)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双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置于被检查者胸壁的对称部位,嘱被检查者用同等的强度重复发长音“yi”,自上而下,从内到外,交叉比较两侧相同部位语颤是否相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2.语音震颤(2)临床意义:语音震颤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1)语音震颤增强,常见于:①肺实变:见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大片肺梗死等,因肺组织实变密度较高,声波传导良好。②肺空洞: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接近胸壁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性浸润并与胸壁粘连时,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③压迫性肺不张:见于胸腔积液上方受压而萎陷的肺组织。肺不张时肺泡内含气量减少,导致肺组织密度增加,而传导声波能力增强。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2.语音震颤(2)临床意义:1)语音震颤增强,常见于: ①肺实变;②肺空洞;③压迫性肺不张。2)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常见于:①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④胸壁皮下气肿或胸壁高度水肿。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二)触诊 触诊检查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3.胸膜摩擦感胸膜摩擦感指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胸膜而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由检查者双手感触到如皮革摩擦的感觉。特点:通常于呼气、吸气两相均可触及,屏住呼吸时则消失。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手掌轻贴胸部腋中线第5~7肋间隙处,令患者反复做深呼吸。有时只能在吸气相末触到,于胸廓的下前侧部触及,因该处为呼吸时胸廓动度最大的区域。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可见于渗出性胸膜炎早期。当出现胸腔积液时,两层胸膜分离,胸膜摩擦感消失。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1.叩诊方法 肺部叩诊采用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最为常用。(1)体位: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放松肌肉,双臂下垂,均匀呼吸。检查前胸部时,胸部挺直;检查侧胸部时,双臂抱头;检查背部时,头稍低,双臂交叉抱肘或抱肩,上身前倾。(2)方法:间接叩诊时叩诊前胸和后背时,板指平贴肋间隙,并与肋骨平行;叩诊肩胛间区时,板指与脊柱平行。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1.叩诊方法 肺部叩诊采用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最为常用。(3)顺序:叩诊时遵循从上而下,依次叩诊前胸、侧胸、背部的顺序。检查前胸,从锁骨上窝开始,然后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第1肋间隙从上而下逐一肋间隙叩诊。检查侧胸壁,自腋窝开始沿腋中线、腋后线叩诊,向下检查至肋缘。检查背部,自肺尖开始,沿肩胛线逐一肋间隙向下,直至肺底膈活动范围被确定为止。(4)注意事项:①环境宜安静、温暖;②被检查者要平静、均匀呼吸;③要同侧上下对比、左右对称部位对比,注意叩诊音的变化;④叩击力量要均匀、适中。⑤卧位时,靠床面部分的音响较浊。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1.叩诊方法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2. 正常叩诊音 正常肺部叩诊音为清音。胸部叩诊音根据其强度、音调、时限和性质分为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和实音。胸壁厚薄、肺组织含气量、肺泡的张力、邻近器官等均可影响叩诊音的强弱和音调高低。生理性变异为①前胸上部较下部叩诊音稍浊,因肺上叶体积较下叶小,含气量少且上胸部肌肉发达。②右肺上叶叩诊音稍浊,因右上肺叶较左上肺叶小,右侧胸大肌较发达;③右肺下部叩诊音稍浊,因受肝脏影响;④左侧3、4肋间叩诊音稍浊,因靠近心脏;⑤左下肺叩诊音呈鼓音,因胃泡的存在;⑥背部的叩诊音较前胸部稍浊,因背部肌肉较发达。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3. 肺界叩诊(1)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其内侧为颈肌,外侧为肩胛带。检查自斜方肌前缘中点开始叩诊,逐渐叩向外侧,当清音变为浊音,即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然后由起始部向内侧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此清音带的宽度即为肺尖的宽带,又称Kronig峡,正常为4~6cm 。因肺尖位置较低,且右侧肩胛带的肌肉较发达,故右侧较左侧稍窄。肺上界变窄或叩诊呈浊音,见于肺尖部结核、肿瘤、肺纤维化、肺萎缩;双侧肺上界增宽,叩诊呈过清音,见于肺气肿、气胸。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3. 肺界叩诊(2)肺前界:正常的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右肺前界相当于胸骨线的位置,左肺前界则相当于胸骨旁线第4~6肋间隙的位置。当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包积液,主动脉瘤,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时,左、右两肺前界间的浊音区扩大。肺气肿时浊音区缩小。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3. 肺界叩诊(3)肺下界:正常人两侧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静呼吸时分别位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第6肋间隙、第8肋间隙、第10肋间隙。叩诊的方法:分别在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自上而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即为肺下界。左侧由于心浊音界的影响,叩出腋中线、肩胛线上的肺下界。正常肺下界的位置可因体型、发育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矮胖者的肺下界可上升1肋间隙,瘦长者可下降1肋间隙。病理情况下,肺下界降低见于肺气肿、腹腔内脏下垂,肺下界上升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上升,如腹水、气腹、肝脾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及膈肌麻痹等。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下角线(三)叩诊3. 肺界叩诊(4)肺下界移动度: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肺下界移动度只需叩肩胛线。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3. 肺界叩诊(4)肺下界移动度: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肺下界移动度只需叩肩胛线。检查方法:先在被检查者平静呼吸时,沿肩胛线自上而下叩出肺下界,板指在原位翻转使手指腹侧向外,用笔在该处做一标记。再嘱其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迅速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清音变浊音时,此为肺下界最低点,用笔在该处作一标记;最后嘱其深呼气后屏住呼吸,然后由下向上叩诊,当浊音变清音时,此为肺下界最高点,作标记。测量深吸气至深呼气两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cm。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①肺组织弹性减小,如肺气肿;②肺组织萎缩,如肺不张和肺纤维化;③肺组织炎症、水肿等。大量气胸、胸腔积液、胸膜广泛粘连增厚时肺下界移动度不易叩出。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3. 肺界叩诊(4)肺下界移动度: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三)叩诊4. 肺部异常叩诊音 正常胸部清音区如出现清音以外的其他叩诊音如浊音、实音、鼓音、过清音等,称为异常叩诊音,提示肺或胸膜的病理改变。叩诊音改变与病变性质、病灶范围、深度等有关。胸部常见的异常叩诊音有:(1)浊音或实音:见于肺部含气量减少如肺炎、肺结核;肺内有不含气病变:如肺肿瘤、肺包囊虫病;胸膜腔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粘连或增厚;胸壁疾病:如胸壁水肿、肿瘤等。(2)鼓音:见于气胸、空洞型肺结核、液化破溃的肺脓肿或肺囊肿。(3)过清音:见于肺弹性减弱而含气量增多者,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第四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与胸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