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五章 腹部检查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课件(共1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五章 腹部检查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课件(共1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第三篇 体格检查
1.掌握腹部的触、叩、听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2.熟悉肝脏、脾脏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3.了解腹水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4.具有对腹部疾病进行独立诊查的能力,具有对异常体征进行分析的能力。
5.具有爱伤观念;具有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具有以人为本、关怀服务的意识。
学习目标
腹部主要由腹壁、腹腔和腹腔内脏器组成。
腹部范围上起横膈,下至骨盆。
腹部体表:上以两侧肋弓下缘和胸骨剑突与胸部为界,下至两侧腹股沟切带和耻骨联合,前面和侧面由腹壁组成,后面为脊柱和腰肌。
腹腔内主要有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血管系统。
腹部的解剖学要点回顾
为了准确描写脏器病变和体征的部位及范围,常借助于腹部的天然体表标志,并可人为地将腹部划分为几个区,以便熟悉脏器的位置和其在体表的投影。
一、体表标志
常用腹部体表投影标志:
1.肋弓下缘 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肝、脾的测量和胆囊的定位。
2.剑突 是胸骨下端的软骨。是腹部体表的上界,常作为肝脏测量的标志。
3.腹上角 是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常用于判断体型及肝脏的测量。
4.脐 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是腹部四区分法的标志。此处易有脐疝。
5.髂前上棘 是髂嵴前方凸出点,是腹部九区分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为了准确描写脏器病变和体征的部位及范围,常借助于腹部的天然体表标志,并可人为地将腹部划分为几个区,以便熟悉脏器的位置和其在体表的投影。
一、体表标志
常用腹部体表投影标志:
6.腹直肌外缘 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为手术切口和胆囊点的定位。
7.腹中线 是胸骨中线(前正中线)的延续,是腹部四区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 是腹部体表的下界,也是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是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 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与耻骨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10.肋脊角 是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分区
目前常用的腹部分区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四区分法
通过脐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分区
(一)四区分法
各区所包含主要脏器如下
1.右上腹部 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小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2.右下腹部 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増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
3.左上腹部 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区、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4.左下腹部 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
四区分法简单易行,但较粗略,难以准确定位为其不足之处。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分区
(二)九区分法
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为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为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划分为井字形九区。即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部)及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各区脏器分布情况如下。
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2.右侧腹部(右腰部) 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 盲肠、阑尾、回肠末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上腹部 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5.中腹部(脐部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结、输尿管、腹主动脉、大网膜。
6.下腹部(耻骨上部 ) 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增大的子宫。
7.左上腹部(左季肋部 ) 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8.左侧腹部(左腰部 ) 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
9.左下腹部(左髂部 ) 乙状结肠、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上腹部
胃、肝左叶、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头胰体、腹主动脉
左上腹部(左季肋部)
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右侧腹部(右腰部)
升结肠、空肠、右肾
中腹部(脐部)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腹主动脉、肠系膜、大网膜
下腹部
回肠、乙状结肠、 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或增大的子宫
左下腹部(左髂部)
乙状结肠 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
男性左侧精索
右下腹部(右髂部)
盲肠 阑尾 回肠下端 淋巴结 女右侧卵巢及输尿管 男性右侧精索
左侧腹部(左腰部)
降结肠、空肠或回肠、 左肾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
肝右叶、胆囊、结肠
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九区法各区主要脏器
二、腹部分区
九区分法较细,定位准确,但因各区较小,包含脏器常超过一个分区,加之体型不同,脏器位置可略有差异,特别是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范围很小,应用不便是其缺点。临床上常用四区分法,其不足之处,以九区分法补充,如在四区分法的基础上加用上腹、中腹、下腹和左、右侧腹部。
第五章 腹部检查 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腹部主要脏器
右上腹
右下腹
左下腹
左上腹
右上腹
右侧腹
右下腹
右下腹
左侧腹
左上腹
上腹部
中腹部
下腹部
腹部检查应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方法,尤以触诊最为重要。为了避免触诊引起胃肠蠕动增加,使肠鸣音发生变化,腹部检查的顺序应为视、听、叩、触。
第五章 腹部检查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