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一章 基本检查方法课件(共25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一章 基本检查方法课件(共25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篇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客观地了解和评估人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检体诊断(physical diagnosis)指医生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后对病人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提出的临床判断。
疾病诊断需要通过体格检查、结合病史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才能得出判断。
第三篇 体格检查
一、概述
1.应以病人为中心,要关心、体贴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修养。
2.检查病人时光线应适当,室内应温暖,环境应安静;
3.医师应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指甲修短,举止大方,态度诚恳和蔼。
4.检查病人前,应有礼貌地对病人做自我介绍,并说明体格检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便于更好地取得病人密切配合。检查结束应对病人的配合与协作表示感谢。
5.应避免交叉感染,检查前医生应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必要时可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第三篇 体格检查
二、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6.医生一般站在病人右侧,检查手法应规范轻柔。
7.全身体格检查时应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体格检查要按一定顺序进行,避免重复和遗漏,避免反复翻动病人,力求建立规范的检查顺序。
8.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等的对照检查。
9.注意保护病人隐私,依次充分暴露各被检查部位,该部位检查完毕即行遮蔽。
10.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复查,有助于病情观察、补充和修正诊断。
第三篇 体格检查
二、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视诊
01
触诊
02
叩诊
03
听诊
04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嗅诊
05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和临床意义。
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注意事项。
了解嗅诊的临床意义。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 视诊
医师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视诊可用于全身一般状态和许多体征的检查。
局部视诊可了解病人身体各部分的改变。
特殊部位的视诊需借助于某些仪器 。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 视诊
(一)视诊方法
1.全身视诊:年龄、发育、营养、体型、意识、面容、表情、体位、步态及姿势等。
2.局部视诊:皮肤、黏膜、舌苔、头颈、胸部、腹部、四肢、肌肉、骨骼和关节外形等。
3.特殊部位的视诊:需借助某些仪器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镜等进行检查。
(二)注意事项:在自然光线和温暖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搏动和肿物的轮廓用侧射光线,通过深入、细致、敏锐观察,得到被检者的第一印象,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 由于检查目的不同,施压力不同,触诊分为
1.浅部触诊法
2.深部触诊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
(3)深压触诊法
(4)冲击触诊法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
1.浅部触诊法 适用于检查表浅病变,注意检查部位有无肿块、压痛、抵抗感或其他变化。一手轻放于检查的部位,利用掌指关节的协同动作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浅触诊的深度约为1cm.
(一)触诊的方法
2.深部触诊法 适用于腹部脏器及用腹腔病变的检查。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达深部,以确定深部病变部位和性质。腹部深部触诊法触及的深度约为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 。
(1)深部滑行触诊法 常用于腹腔脏器或深部肿块的检查。医生用右手并拢的二、三、四指平放在腹壁上,以手指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表面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
2.深部触诊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 用于肝、脾、肾及肿块的检查。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后部,右手中间三指并拢平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掌向右手方向托起,使被检查的脏器或包块位于双手之间,且更接近体表利于右手触诊。
“左托右触”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
2.深部触诊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
(3)深压触诊法 用一或二个并拢的手指逐渐深压腹壁被检查部位,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输尿管压痛点等。反跳痛即在手指深压的基础上稍停2~3秒,迅速将手抬起,患者感觉疼痛加重或出现痛苦表情。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的方法
2.深部触诊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
(3)深压触诊法
(4)冲击触诊法 又称浮沉触诊法。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以触及者。检查时,以右手并拢的示、中、环三个手指指端与腹壁取70°~90°角,置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进行数次快而有力的连续冲击,在冲击腹壁时指端会有腹腔脏器或包块浮沉的感觉。操作时应避免用力过猛。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二)触诊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意识要向病人讲清触诊的目的,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
2.医师手应温暖,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表情。
3.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才能获得满意检查效果。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腿稍屈,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4.触诊下腹部时,应嘱病人排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有时也需排便后检查。
5.触诊时医师应手脑并用,边检查边思索。应注意病变的部位特点毗邻关系,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来源。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 触诊
是医生用手或叩诊锤按一定的方法叩击被检查者身体某部位表面,使之震动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或被检者是否出现疼痛来判断脏器的状态及病变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叩诊胸部取坐位或仰卧位,叩诊腹部取仰卧位。
(一)叩诊的方法
由于叩诊的手法及目的不同,又分为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两种。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三节 叩诊
(一)叩诊的方法
1.间接叩诊法 医生将左手中指第二指紧贴于被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离体表,右手指自然弯曲,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叩击方向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用腕关节与指掌关节的运动叩击,避免肘、肩关节参与运动。叩击的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立即抬起,以免影响效果。叩击的力量要均匀适中。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三节 叩诊
(一)叩诊的方法
由于叩诊的手法及目的不同,又分为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两种。
1.间接叩诊法
2.直接叩诊法 医生用右手三、四、五指并拢的手指掌面直接叩或拍击被检查部位,借指下的震动感或拍击的音响来判断病变的情况。用于胸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三节 叩诊
(二)叩诊音
叩诊部位的组织和脏器的密度、弹性、含气量以及与体表的间距不同,叩击时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根据声音的强弱、长短、高低,临床上分为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等五种叩诊音。
1.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2.过清音:病理情况下出现于肺气肿时。
3.鼓音:正常见于胃泡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气胸、气腹。
4.浊音: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心脏、肝脏被肺边缘覆盖的部分。
5.实音:又称绝对浊音或重浊音。正常见于叩击肌肉、实质性脏器如心脏、脾脏、肝脏时产生。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三节 叩诊
(三)叩诊注意事项
1.环境应安静,避免影响叩诊音判断。医生双手应温暖。不要隔着衣服操作。
2.叩诊时被检者体位应自然、对称、呼吸均匀。
3.叩诊时应注意比较对称部位叩诊音的异同,并结合解剖部位和毗邻关系进行分析 。
4.同一部位叩诊时用力要一致,叩诊力量的强弱,应根据被检查部位脂肪的厚薄及肌肉状态决定。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三节 叩诊
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于听诊器在被检者体表听取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是检查心、肺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听诊方法:
1.直接听诊法:以耳直接贴附于听诊部位进行听诊。广义的直接听诊还包括听被检者说话、咳嗽、呻吟、呃逆、啼哭、喊叫等所发出的声音。
2.间接听诊法:用听诊器进行听诊。主要用于心肺腹部的听诊,也适用于血管音、皮下捻发音、骨折摩擦音等的听诊。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四节 听诊
(二)注意事项
1.听诊时环境安静、温度适宜,被检者避免紧张,肌肉尽量放松。
2.选择适当的听诊体位。一般多取坐位或卧位。
3.选择适合的听诊器。应注意听诊器耳件要与医师的外耳相适应,听诊时要使弯曲管的凹面向前。体件应紧贴被检者皮肤。听取低音调声音时宜用钟型体件,而高音调声音宜选用膜型体件。
4.听诊时注意力要集中,排除干扰。
5.肺部听诊时,需注意左右对比。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四节 听诊
是医生以嗅觉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音关系的一种诊断方法。能迅速提供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异常气味主要来自病人呼吸道、汗腺、胃肠道、分泌物、呕吐物等。
1.呼吸气味
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氨味见于尿毒症;
肝腥味见于肝性脑病者;
浓烈的酒味,见于饮酒后或酒精中毒。
2.汗液气味 特殊的狐臭味见于腋臭等病人;
酸性汗味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药物者。
3.呕吐物气味
粪臭味见于低位性肠梗阻或胃结肠瘘者;
酸味见于胃潴留、幽门梗阻。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五节 嗅诊
4.痰液气味 恶臭味提示厌氧菌感染,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血腥味见于大量咯血者。
5.脓液气味 恶臭的脓液可见于气性坏疽。
6.粪便气味 肝腥味见于阿米巴痢疾;
粪便带有腐败性臭味,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病变;
腥臭味见于细菌性痢疾。
7.尿液气味
尿液有大蒜味,见于大量食蒜者或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者;
浓烈的氨味可见于膀胱炎,是尿液在膀胱内被细菌发酵所致。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五节 嗅诊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