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发 热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六种热型的定义和临床意义◎难点:六种热型的区别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一、发热的定义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体温36.0--37.0 ℃(腋温);◆正常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略有波动<1℃;◆生理情况下,早晨略低,下午或运动和进食后稍高。老年人体温略低,妇女在经前期或妊娠时略高。三、发热的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发 热(一)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微生 物,免疫反应,某些药物等,统称为外热源。通过激活血液中的N、E和M系统,使其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一)致热源性发热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代谢增加,产热增多◇骨胳肌阵缩(寒战),产热增多◆作用于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1)内源性致热源:主要的内源性致热源由白细胞致热源、干扰素、巨噬细胞等合成并释放,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二)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各种颅脑外伤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亢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二、病因与分类(一)感染性发热(多见)◆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寄生虫(二)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物质吸收:大面积烧伤◆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体温调节功能失常: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中枢性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如中暑、脑出血、重度安眠药中毒等,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多为低热,属功能性发热范畴。四、体温有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呢?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测量部位。口表测量腋表测量肛表测量认识体温计(实验室)腋(口)温计肛温计体温计辨别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一、认识体温计正常体温的范围正常体 温口温36.3--37.2 ℃腋温36.0--37.0 ℃肛温36.5--37.7 ℃五、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以口温为例。◆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41.1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骤升型:几个小时内达39-40℃,常伴寒战例如:疟疾,大叶性肺炎、流感◆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例如:伤寒、结核等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疟疾: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数天◆伤寒:数周表现:无寒战、皮肤发红、灼热、R增快、出汗3.体温下降期下降形式:骤降:数小时内降至正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渐降:数天内降至正常,伤寒表现:◆出汗多◆皮肤潮湿六、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定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一)稽留热1.定义:是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2.图形:3.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流脑等(二)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1.定义:指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2.图形:3.见于:败血症、风湿热、脓肿、重症肺结核等(三)间歇热:1.定义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2.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四)波状热:1.定义: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2.见于:布氏杆菌病等(五)回归热:1.定义:体温急剧上升至39 ℃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2.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六)不规则热:1.定义: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见于:肿瘤、结核、风湿热、流感、支气管炎等。七、发热的伴随症状(一)伴有皮疹:1.麻疹2.伤寒3.猩红热4.流行性出血热5.流脑6.过敏7.带状疱疹等(二)皮下出血点◆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急性白血病(三)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四)淋巴结肿大◆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传单◆淋巴结核(五)关节痛◆猩红热◆痛风◆败血症◆风湿热(六)肝脾肿大◆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疟疾◆急性血虫病(七)伴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脑◆疟疾(八)单纯疱疹◆流脑◆流感◆大叶性肺炎◆间日疟单纯疱疹(九)昏迷1.先发热后昏迷◆乙脑◆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暑2.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七、发热(症状)的问诊要点1.起病时间、诱因、热度、热型、起病的缓急、病程、间歇性或持续性。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3.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咯血、胸痛、咯痰;◆腹痛、呕吐、腹泻、黄疸;◆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皮肤出血、紫癜;◆头痛、肌肉关节痛等。4.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食欲、体重减轻、睡眠、大小便等改变。5.病后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各种检查的结果,药物治疗的疗效反应等。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处理原则一、 对发热不高且原因不明的发热,不急于使用退热药,以免干扰热型,影响诊断。二、对持续过高的发热,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适当采用退热剂,但不可聚退。三、加强护理,补充营养,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作业与思考一.选择题1. 正常人一天中体温最高是A 凌晨2-6点B 下午1-6点C 中午12点D 晚6-9点E 上午10-12点2.下列关于体温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妇女月经期体温较高B 青壮年体温较老年人高C 剧烈运动体温可以升高D 进餐后体温升高E 孕妇体温较高3. 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A 大叶性肺炎B 肺脓肿C 中暑D 伤寒E 流行性脑脊髄膜炎4. 非感染性发热不包括下列哪项A 心肌梗死后低热B 白血病C 甲状腺功能亢进D 流行性出血热E 广泛性皮炎5.下列关于弛张热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体温升至39-40℃,持续数天,降至正常B 体温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降至正常,后又升至39℃以上C 体温常至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大于2℃,但都在正常以上D 体温常至39℃以上, 24小时波动范围小于2℃,均在正常以上E 体温常至39℃以上, 24小时波动范围小于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