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发 热一、正常体温ü 腋温:36~37℃ü 口腔温度(舌下):36.3~37.2℃ü 肛温:36.5~37.7℃二、体温调节正常情况下,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体温相对恒定产热散热神经内分泌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汗腺骨骼肌系 代谢(肝脏)统三、发热定义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四、发热程度ü 低热 : 37.3~38.0℃ü 中等度热:38.1~39.0℃ü 高热: 39.1~41.0℃ü 超高热: 41.0℃以上五、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占大多数)ü 皮肤感染ü 呼吸道感染ü 消化道感染ü 泌尿系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ü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脑外伤、中署、安眠药中毒ü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亢时产热增多ü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ü 皮肤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等皮肤病ü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术后、癌性发热等ü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六、发热的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皮肤苍白(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畏寒或寒战(产热增多)2.高热期(产热=散热,高水平):寒战消失、皮肤潮红、灼热(皮肤血管舒张)、呼吸加快加强、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3.体温下降期(散热>产热)大汗淋漓,皮肤潮湿七、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常不相同1.稽留热体温(℃) 414039383736日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特点:39℃~40℃以上,持续数日、数周,24h波动<1℃临床意义:伤寒、大叶性肺炎2.弛张热体温(℃)4140393837日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特点:39℃以上,24h波动>2℃,但在正常水平以上临床意义:败血症、化脓性感染3.间歇热体温(℃)4039383736日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特点:高热与无热交替反复发生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403938373635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 15 16 18 192021 2223 2425 2627特点: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骤降至正常水平临床意义:回归热、霍奇金病5.波状热体温(℃)39383736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特点: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渐降至正常水平,反复发生临床意义:布鲁杆菌病6.不规则热体温(℃) 4039383736日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特点:无规律临床意义: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1.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老年人因机体反应性差严重感染时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2.某些疾病的特征热型也会因为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解热药等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八、问诊要点ü 起病时间、季节、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ü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ü 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ü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ü 诊疗经过;ü 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