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基本知识 课件(共2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基本知识 课件(共24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u1903年心电图开始用于临床
1901年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芬(Einthoven)使用自己发
明的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第一份具有完整波形的 心电图 , 190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 1924年获诺贝尔 医学奖 , 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u1887年人类第一例心电图诞生
英国生理学教授沃勒(A.D.Waller)首先在人类心脏跳动时
证实有电流活动存在 , 用毛细管静电计成功记录到人类
第一例心电图。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u1942年12导联心电图完善
1933年Wilson创立了单极胸前导联
1942年Goldberger引入了单极加压肢体导联
12导联心电图
u20世纪中心电图逐渐丰富
先后建立起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动态心电图、
人工心脏起搏器、 食管导联心电图、 心脏腔内电 生理等诊治方法。
心电
心内电生理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u心电图的学习目标
1. 明确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 以及常
见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2. 能复述正常心电图、 常见异常心
电图(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和梗 死) 的特点。
3. 能用心电图分析方法 , 正确诊断
常见异常心电图。
u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 确诊各种心律失常。
2. 为诊断心肌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3. 协助诊断房室肥大、 电解质紊
乱和药物作用等。
4. 心电图和心电监护广泛用于手
术麻醉、 用药观察、 危重患者 抢救以及运动和航天领域。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一. 心电图产生原理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

三. 心电图导联体系
理解 复述
理解
理解
【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心电图: 是利用心电图
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电
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
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变化及电偶】
静息状态 除极过程 除极状态 复极过程 静息状态
刺激 除极电偶
复极电偶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除极状态
复极过程
—、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变化及电偶】
单个心肌细胞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静息状态
静息状态
除极过程
—、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变化及电偶】
整个心脏
除极过程
复极过程
新课讲授
复极
除极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心电向量: 每个瞬间心肌除
极、复极形成电偶的方向和 大小不同 ,这种既有大小、 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变化称 为心电向量。
综合心电向量: 全部心肌细
胞激动所产生的心电向量总 和称为综合心电向量。
—、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心电向量】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1、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
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夹角越大电位越弱。
2、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
胞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 与心肌细胞数量成正比。
除极方

—、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心脏电位强度影响因素】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1.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及电活动
传导顺序
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 →希
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房室结
中结间束
窦房结
前结间束
浦肯野 氏纤维
中结间束
左束支
房间束
希氏束
右束支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R
P波—心房除极
PR段—心房复极及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
极的时间
QRS波—心室除极
ST段、 T波—心室缓慢、 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的
时间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Q
S
P
PR 段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QT间期
PR间期
ST 段
T
QRS波群命名原则:
① 首先在等电位线上的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
波 , R波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 , R波后向下的波 称为S波;
② S波后再有向上的波称为R’波 , R ‘波后再
有向下的波称为S ’波;
③ 若整个QRS波群均向下或主波全向下称QS波;
④ 若未见到明确的超过基线的波称为错综小波。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s’
Q
S
QS
新课讲授
r ’<0.5mv
R ≥0.5mv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P
三、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电图导联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 , 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
负极相连 ,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

绿
标准12导联 =肢体导联6+胸导联6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I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导联轴: 每个导联正负极之间假象的连线。
I II III
标准肢 体导联
加压肢 体导联
额面六轴系统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II III
avR
avL
avR
avF
avL
avF
O

额面六轴系统:
Ⅰ导联 0。
Ⅱ导联 +60。
Ⅲ导联 +120。
aVL -30。
aVR -150。
aVF +90。
三、 心电图导联体系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横面六轴系统:
V1 +120。
V2 +90。
V3 +75。 右 左
V4 +60。
V5 +30。
V6 0。

三、 心电图导联体系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额面六轴系统: 横面六轴系统:
Ⅰ导联 0。 V1 +120。
Ⅱ导联 +60。 V2 +90。
Ⅲ导联 +120。 V3 +75。
aVL -30。 V4 +60。
aVR -150。 V5 +30。
aVF +90。 V6 0。
Lead II
三、 心电图导联体系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A. 心房除极
B. 心室除极
C. 心房除极到心室除极的时间
D. 心室缓慢复极
E. 心室快速复极
F. 心室除极到复极完毕的时间
1、 QRS波 B
2、 T波 E
3、 PR间期 C
4、 QT间期 F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P波—心房除极
PR段—心房复极及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 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RS波—心室除极
ST段、 T波—心室缓慢、 快速
复极
QT间期—心室除极至心室复
极完毕的时间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
心肌细
胞周期 性除极 和复极
除极过程
除极状态
复极过程
静息状态
静息状态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导联体系
R
Lead II
Q
S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P
PR 段
QT间期
PR间期
ST 段
T
【病例】患者 , 男 , 50岁 , 因 “突发胸痛5小
时就诊 , 心电图见下壁导联心室除极和复极 波形改变 , 提示下壁心梗。
1、 心室除极、 复极波分别是?
除极--QRS , 缓慢复极--ST段 , 快速复极--
T波
2、 患者心电图在哪些导联出现梗死波形?
Lead II
案例分析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RA
RA
RL
RA
临床上广泛使用动态心电图 , 请问电极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LA
LL
RA
RA
学好基本知识
练好基本技能
培养临床思维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