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篇 器械检查第一章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目 录
01
02
03
04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一.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纸、 心率、 各波段时间和振幅、 心
电轴、 心脏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PR间期、 QRS波、 ST段、 T波、 QT间

理解 会用
理解 复述
分析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数据】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案例分析
横坐标--时间: 规定走纸速度为25mm/S时 , 1mm =0.04S
纵坐标--电压: 规定标准电压为1mV时 , 1mm =0.1mV
一、 心电图测量--【图纸的坐标与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0.1mv
0.5mv
0.04S
0.2S
计算法: 60
HR = ———————— P— P或R— R间期
60
60 次/分 = ———
1S =5大格
一、 心电图测量--【心率的测量】
60
100 次/分 = ———
0.6S =3大格
查表法: 测量R— R(或P— P)间期查表求得
R— R间期
P— P间期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一、 心电图测量
【心率的测量】
正常心率
60— 100次/分
5 — 3大格
心动过速<3大格
心动过缓>5大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振幅: 从各波段参考 水平线测量值波峰或 波谷。
时间: 从各波段起点 内侧缘测量至终点内 侧缘。
一、 心电图测量--【波段振幅和时间的测量】
新课讲授
Q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R
P
u概念: 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 , 它是
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
u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 -30° ~ +90°
电轴显著左偏: -30° ~-90° , 见于左前 分支阻滞、 左心室肥大。
电轴显著右偏: +90° ~ +180° , 见于左 后分支阻滞、 右心室肥大。

一、 心电图测量--【心电轴】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90°
案例分析
180°
-90°
-30°
额面
测量方法: 目测法、 振幅法、 查
表法
目测法: 目测Ⅰ、 Ⅲ或avF
( +II) 导联波群的主波方向,
估测是否发生电轴偏移。
一、 心电图测量--【心电轴】
-30° ~ +90° +90° ~ +180° -30° ~-90°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一、 心电图测量--【心脏循长轴转位】
过渡区波形: V3、 V4导联R/S ≈ 1
顺钟向转位: V5、 V6导联出现过渡区波形。 见于: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V1、 V2导联出现过渡区波形。 见于: 左心室肥大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1、 计算下图的心率、 判断心电轴和钟向转位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1、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
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 心房除 极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方。
形态: 正常P波钝圆而光滑。
Ⅰ 、 Ⅱ、 avF、 V4-V6导联直
立 , avR倒置。
时间:<0.12s
振幅: 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mV。
2、 P— R间期: 代表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
始除极的时间 , 即心房
激动向心室传导的过程。
时间: 0.12—0.20s
意义: 延长见于房室
传导阻滞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P =0.1s <0.12s(3小格)
P =0.1mV <0.25mV(2个半小格)
PR=0.16s (0.12—0.20s,3-5小格)
P<0.2mV(2小格)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3、 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的电位变化。
u时间: 0.06—0.10s ,不超0.11S
(<3小格)
u肢导:
形态: I、 II主波向上 , avR主波方向 一定向下 , III导联多变。
振幅: avR<0.5mv , avL<1.0mv, I<1.5mv , avF<2.0mv。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3、 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
电位变化。
u 胸导:
形态 :V1-2: rS型 , R/S<1
V3-4: RS型 , R/S =1
V5-6: (q)R(s)型 , R/S>1
振幅: Rv1<1.0mV( 2大格) Rv5<2.5mV( 5大格)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3、 QRS波群
u R峰时间
QRS波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正常值 :V1、 V2导联≤0.04S
V5、 V6导联≤0.05S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3、 QRS波群
u Q波
振幅≤同导联R波的1/4
时间< 0.04S(除Ⅲ和aVR外)
正常V1、 V2不应出现Q波 ,偶尔
可呈QS波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rS
Rv1 =0.1mv <1mv(2大格)
RS
QRS时间 =0.08s <0.12s(3小格)
qRs
Rv5 =1.5mv <2.5mv(5大格)
RI =0.5mv<1.5mv(3大格)
案例分析
新知导入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4、 J点: QRS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接点,
多在等电位线上 , 随ST段偏移。
5、 S-T段: 为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
的线段 , 表示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 S-T段接近等电位线。
上移: 肢导、 V4—V6≤0. 1mV , V2、
V3≤0. 2mV。
下移: 在任何导联均<0. 05mV
J点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S-T段下斜型下移
S-T段上斜型下移
S-T段水平型下移
S-T段抬高
新课讲授
J点下移
正常S-T段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6、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
变化
形态: 升支平缓 , 降支陡峭。
方向: T波方向一般与QRS波群
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
波 ≥ 同导联R波的1/10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7、 QT间期: 从QRS波群起点至T
波终点 ,代表心室肌开始除极至复极 结束。
正常值: 0. 32—0. 44s
QTc间期延长: 男性≥0. 45s , 女
性≥0. 46s
见于: 心肌损伤、 心肌缺血、 低
血钾、 低血钙。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8、 U波: T波之后0.02s—0.04s出
现 ,方向与T波大体一致 , 走行与T 波相反。
U波增高见于低钾血症 , 倒置见
于高血压、 冠心病。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低电压: 肢体导联振幅的绝对值和<0.5mv或胸导联QRS波群振幅的绝对
值和<0.8mv。
见于: 肺气肿、 胸腔积液、 气胸、 心包积液; 部分正常人。
新课讲授
总结拓展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QT间期 =0.4s,
<0.44s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总结拓展
1、 对P波的描述错误的是 D 2、 对QRS波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时间<0﹒ 12s A. AVR主波向下
B. 振幅肢体导联<0﹒ 25mV , 胸 B. RV5≤2.5mV
导联<0﹒ 2mV。 C. Rv1<1.0mV
C. 代表心房除极 D. 时间0.06—0.10s
D. 左房除极在前 , 右房除极在后 E. 左室肥大RV5≥2.5mV
E. P波宽大说明心房肥大
课堂测验
B
阅图步骤 内容和方法
诊断
测算心率 计算法: 心房(室)率=60/P-P或R-R间期 查表法: 计算P-P或R-R间期 , 查表
1、 心律?
2、 心电轴?
3、 正常心电
图/异常心电图 诊断
判断心律 观察 :是否存在窦性P波 , 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 判定: 窦性或异位心律
估算电轴 估算: 目测法、 振幅法、 查表法 判定: 电轴左偏、 右偏
测量各波段的 时间和振幅 测量: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ST-T、 QT间期 判定: 传导系统、 房室除极与复极是否正常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诊断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一.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纸、 心率、 各波段时间和振幅、 心电轴、 心脏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PR间期、 QRS波、 ST段、 T波、 QT间期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2、 心电轴不偏
3、 正常心电图
总结拓展
新课讲授
新知导入
案例分析
学好基本知识
练好基本技能
培养临床思维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