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课件(共35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课件(共35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尿液、粪便检查
概述
尿液: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离子交换后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
临床用于:
①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炎症、结石、结核、肿瘤;
②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糖尿病、胰腺炎、黄疸等;
③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护:磺胺类、庆大霉素;
④健康状况评估。
尿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尿液标本按检测的要求正确收集、留取清洁中段尿。
尿量10-20ml。
一次性尿杯保存,2h内完成检验。
清晨尿、随机尿。
女性留取尿液标本时,避免月经期。
尿常规检验
一、理学检验(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正常人尿量为l000~2000ml/24h,平均1500ml。
多尿:>2500ml/24h。
生理性:大量饮水、茶、咖啡。
病理性:①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
②肾脏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③精神性多尿。
少尿<400ml/24h;无尿<100ml /24h 。
①肾前性:肾血流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休克、脱水、心衰。
②肾性:肾实质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
③肾后性:尿路梗阻;肿瘤、结石。
2、颜色和透明度
正常尿性也为淡黄色,透明,受食物、药物(利福平)、尿量影响。
2、颜色和透明度
血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
肉眼血尿:出血量>1ml/l。
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
常见于炎症、肿瘤、结石、结核。
2、颜色和透明度
血红蛋白尿:浓茶色、酱油色。见于血管内溶血。
胆红素尿:深黄色,震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乳糜尿: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3、气味
正常尿液酸性物质挥发形成气味,久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
新鲜尿液氨臭味:膀胱炎、尿潴留。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4、PH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pH约6.0(5.0~7.0)。
肉食者:偏酸性;素食者:偏碱性。
PH降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
PH增高:代谢性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
5、比密(比重)
4℃同体积尿液与纯水的重量比。
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正常成年人在普通膳食下尿比重约为1.015~1.025之间,晨尿约1.020左右。
比重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
比重降低:尿崩症、肾衰竭。
等张尿:比重1.010左右,见于肾实质严重损害。
二、化学检验
1.尿蛋白
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极为重要。
正常人尿蛋白总量0-80mg/24h;>120mg/24h称为蛋白尿(PRO)。
参考值:定量试验: 0-80mg/24h。
定性试验:阴性。± ~ +: 0.2-1g / 24h;
++ ~ +++: 1-2g / 24h;
+++ ~ ++++: >3g / 24h。
蛋白尿☆
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等刺激短暂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程度轻,解除诱因后消失。
病理性:
(1)肾小球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6)假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改变,使蛋白质漏出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
选择性蛋白尿:损害较轻,中分子白蛋白为主。
非选择性蛋白尿:损害较重,不同分子量蛋白,尤其是大分子量免疫球蛋白(IgG、IgM)。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原尿中95%蛋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由于炎症、中毒等原因是肾小管重吸收减弱。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
(3)混合性蛋白尿
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4)溢出性蛋白尿
肾脏滤过及重吸收功能正常,血液循环中出现大量低分子蛋白经肾小球滤出。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
(5)组织性蛋白尿
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炎症药物刺激分泌。
见于肾炎、中毒。
(6)假性蛋白尿
尿中混有大量血、脓液、粘液成分,导致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见于肾以下泌尿道疾病:膀胱炎、尿道炎。
二、化学检验
2.尿糖
正常人尿内有微量葡萄糖。
参考值:定量试验:0.56-5.0mmol/24h。
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血糖增高性糖尿
血糖正常性糖尿
暂时性糖尿
非葡萄糖性糖尿
假性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
血糖升高,尿糖定性阳性。
见于糖尿病、甲亢、cushing综合征、嗜铬细胞瘤。
(2)血糖正常性糖尿
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减退,又称肾性糖尿。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
(3)暂时性糖尿
超过肾阈值的生理性糖尿,见于短时间摄入大量糖,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
应激性糖尿,在强烈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可导致暂时性高血糖及糖尿。
(4)非葡萄糖性糖尿
乳糖、半乳糖、果糖进食过多;肝硬化患者对非葡萄糖的利用下降;哺乳期产生过多乳糖。
(5)假性糖尿
尿中还原性物质(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等是试剂产生假阳性反应。
二、化学检验
3.酮体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为脂肪代谢产物。
当体内糖分解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可产生大量酮体,随尿排出。
参考值:定量试验:0.34-0.85mmol/24h。
定性试验:阴性。
糖尿病性酮尿:定性实验强阳性+高血糖+糖尿。
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剧烈呕吐、腹泻、禁食、肝硬化时,脂肪分解增多。
二、化学检验
4.尿隐血
当尿中存在血红蛋白时,可使氧化显色剂显色。
临床意义同血尿及血红蛋白尿。
5.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肝胆疾病时,胆红素代谢障碍,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部分从尿中排出即尿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为尿胆原,大多数经肝肠循环回到血液循环,小部分经肾脏排出即为尿胆原,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及尿胆素。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素
红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循环血液
尿胆原
粪胆素
尿胆原
尿胆素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门静脉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示意图
血红素
二、化学检验
5.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尿胆红素定量 ≤ 2mg/L,定性阴性;
尿胆原定量 ≤ 10mg/L,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尿胆红素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尿胆原减低:阻塞性黄疸。
二、化学检验
6.亚硝酸盐
正常人尿中有适量亚硝酸盐,细菌含硝酸盐还原酶,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正常人:亚硝酸盐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尿路感染的初筛。
阳性结果的产生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 感染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② 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硝酸盐;
③ 尿液标本在膀胱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4h)。
三、显微镜检查
取新鲜尿液10ml离心沉淀后,取沉渣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有无有形成分(细胞、管型、结晶体)。
+ : 5-10 / Hp
++ : 10-15 / Hp
+++ : 15-20 / Hp
++++ : >20 / Hp
1.红细胞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偶见个别。
定量:0-5个/ul。
临床意义:
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红细胞:镜下血尿 。
尿内含红细胞过多,外观呈红色:肉眼血尿。
非肾源性血尿:均一性(多形性红细胞<50% )
肾源性血尿:非均一性(多形性红细胞>80%)
2.白细胞和脓细胞
白细胞:尿中以中性粒细胞多见,亦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脓细胞: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
参考值:离心沉渣尿:0-5个/Hp。
不离心尿: 0-10个/Hp。
临床意义:
白细胞或脓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易污染尿液,取中段尿复查。
3.上皮细胞
泌尿生殖道不同部位上皮细胞脱落。
临床意义: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阴道、尿道黏膜。正常女性尿中多见;若同时伴白细胞、脓细胞,考虑尿道炎。
移行上皮细胞:多来自膀胱、肾盂。大量出现考虑膀胱炎、肾盂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远曲和近曲小管。肾小管病变,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
4.管型
管型:尿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聚形成的圆柱体。
形成条件:
① 蛋白尿
② 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与酸化功能
③ 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临床意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肾衰竭管型、细菌管型。
5.结晶体
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与钙等离子结合生成。
临床意义较小。
若长期新鲜尿中出现结晶体,并伴红细胞,考虑泌尿系统结石。
尿常规报告单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