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一 课件(共28张PPT)高一《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一 课件(共28张PPT)高一《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组成
血液 = 血细胞 + 血浆
血细胞 = RBC + WBC + PLT
血浆 = 水分 + 固体成分(蛋白、无机盐、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
占体重的7%-9%,成人约4-5L
血浆渗透压为290~310 mOsm/kgH2O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 (WBC)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白细胞计数(WBC)
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
有显微镜法和血液分析仪法两种方法。
【参考值】 成人:(4~10)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儿童:(5~12) 109/L
【临床意义】 与中性粒细胞变化有相关性,意义差不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
中性粒细胞(N):杆状核 (st) 1-5%
分叶核(sg)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中性粒细胞(N)
趋化作用
吞噬作用
杀菌作用
N增多: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109/L
1、生理性增多
年龄:新生儿WBC较高,N占绝对优势,到4~6天N与L大致相等,以后L上升,婴儿期L较高,可达70%。2~3岁后L下降,N上升,4~6岁N与L基本相等,形成N与L的两次交叉,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
妊娠末与分娩时增高。
高温、寒冷、剧烈运动、饱餐后高,晨低下午高。
2、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
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急性感染:最常见原因,化脓性球菌最明显。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
局限轻度感染,N轻度 ;
中等程度,WBC(10~20)×109/L,N ,核左移;
严重全身, WBC(20~30)×109/L, N明显 ,明显核左移及中毒改变;
感染中毒性休克,WBC不高反低,很明显的核左移。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时,外周血N核以3叶居多。
核左移:周围血中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主要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晚期等。
核右移:周围血中出现5叶,甚至更多分叶 的粒细胞超过3%。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若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及急性心梗等,在12~36h内WBC增高,以Nsg增多为主。
急性溶血: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急性失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更显著,主要是Nsg增多。
急性中毒:外源性(化学物质、药物如汞、铅、安眠药;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内源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以Nsg为主。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WBC持续增高,以Nsg增多为主。
其他:RF、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等。
2、病理性增多
(2)异常增生性增多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
粒细胞性白血病:以白血病幼稚细胞增高为主,幅度大。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
N减少 N < 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
N < 0.5 ×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WBC可低至2×109/L;病毒感染如流感、肝炎、麻疹、水痘。
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纤维化。
药物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物、抗结核药物),抑制有丝分裂。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低 ,如SLE。
脾亢: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性改变: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2、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
生理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参考值】 成人(0.05~0.5) ×109/L;
0.5- 5%。
 E增多 成人外周血 E >0.5×109/L。
(1)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包虫、钩虫感染。
(2)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3)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4)血液病 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5)某些恶性肿瘤 肺癌。
(6)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等。
E减少 成人外周血 E <0.05×109/L。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休克、库兴综合征等。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
生理作用:参与过敏反应。
【参考值】 成人(0~0.1) ×109/L;
0 - 1%。
B增多
过敏性疾病:药物食物超敏反应。
血液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恶性肿瘤转移。
B减少 一般无意义。
淋巴细胞(L)
生理功能:
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参考值】 成人(0.8 ~4) ×109/L;
20 - 40%。
L增多 成人 > 4×109/L;
4 岁以上儿童 > 7.2×109/L;
4岁以下儿童 > 9×109/L。
(1)生理性增多 儿童期。
(2)病理性增多
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传单。
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移植排斥反应。
L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异形淋巴细胞
在传单、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感染,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M)
生理作用:
吞噬作用;诱导免疫反应。
【参考值】 成人(0.12 ~0.8) ×109/L;
3 - 8%。
M增多
(1)生理性:2周内婴儿及儿童。
(2)病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活动性肺结核。
某些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M减少 无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