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二 课件(共37张PPT)高一《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二 课件(共37张PPT)高一《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RBC)
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
【参考值】
红细胞(RBC)
成男: (4.0~5.5)×1012/L
成女: (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HGB)
成男:120~160g/L
成女: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RBC、HGB减少(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下限。
1、生理性贫血
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变化
贫血按病因分为生成减少、过度破坏和丢失过多。
1、RBC生成障碍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减退:再障、白血病;
慢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2、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3、 RBC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贫血分度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男性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 g/L, 但
高于90 g/L;
中度: 90 – 60 g/L;
重度: 60 – 30 g/L;
极重度: 低于30 g/L。
HGB、RBC增多
男性RBC>6×1012/L ,Hb >170g/L
女性 RBC>5.5×1012/L, Hb >160g/L
(1)原发性RBC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继发性RBC增多症: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机体缺氧、心血管病、肺疾病。
(3)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血液浓缩所致。见于严重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DKA、尿崩症。
RBC形态检查
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RBC相应的病理变化。
包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
RBC形态检查与HG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瑞氏染色: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5 m(直径范围6~9 m);淡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RBC形态变化表现:
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
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
3、RBC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新月形、泪滴形、缗钱状、裂RBC、RBC形态不整、有核RBC。
4、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小RBC: Φ<6 m
低色素+小细胞(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高色素+小细胞(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大RBC: Φ> 10 m
染多色性或含有嗜碱性点彩
巨幼细胞贫血,溶贫,恶性贫血。
巨RBC: Φ> 15 m,
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巨幼细胞贫血。
RBC大小不均:Φ相差一倍以上;
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尤为巨幼贫为最明显。
正常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
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
低色素性:淡、扩大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铁粒幼。
高色素性:深、消失;
巨幼细胞贫血。
多色性:未成熟、灰红或淡灰;
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简称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
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
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脾切除术后。
红细胞比容测定( HCT)
以前称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
是指将一系列抗凝全血,经规定速度和时间离心沉淀,下沉紧压的红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比。
【参考值】
温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男性0.467±0.039;女性0.421±0.054。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增高:血液浓缩及真性RBC增多症。
减低:各类贫血。
RBC平均指数
【参考值】 MCV 80~100fl
MCH 27~34pg
MCHC 320~360g/L
【临床意义】
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依据。
红细胞3个平均值只是表示红细胞总体的平均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就无改变。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观察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 Ret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
【参考值】
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
新生儿:0.03~0.06 。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造血状态:
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急性失血性贫血RET显著增多;缺铁性贫血及巨幼贫RET轻度增多;
减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白血病。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贫、巨幼贫治疗中,如 RET增高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
3、观察病情变化: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患者,RET逐渐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反之,不减低甚至升高者,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体内红细胞能保持悬浮稳定性,离体后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能自然下沉。
健康人血沉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
【影响因素】
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形状、大小和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等有关。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促进红细胞聚集: Fbg、 球蛋白、 、 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
抑制红细胞聚集: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数量:红细胞少血沉快,红细胞多血沉减慢;
红细胞直径和形状:直径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细胞、镰形细胞不易聚集,因而血沉减慢。
【参考值】
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 意义不大。
血小板计数( PLT )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稀释、脾大。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血常规报告单分析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