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课件(共43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课件(共43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肝脏的基本功能
代谢
合成
解毒
分泌胆汁
造血(新生儿)
免疫防御(kupffer细胞)
肝功能检查单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清酶检测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胆红素代谢检测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一、血清酶测定
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 ,如ALT、AST、LDH。
肝细胞合成降低,如凝血酶。
排泄受阻,如ALP、γ-GT(GGT)。
病理生理学基础
血清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布: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
肝细胞非线粒体中
参考值:5~40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分布: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
肝细胞线粒体中
参考值:8~40 U/L
一、血清转氨酶测定
DeRitis比值
AST / ALT =1.15:1
两种转氨酶的特点:
定 位 胞浆 80%位于线粒体
漏出率 65% 4%
半衰期(h) 47 17
敏感性 高 低
ALT AST
一、血清转氨酶测定
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达正常上限20-50倍,以ALT上升明显, DeRitis比值 <1。
在疾病恢复期,如在100U左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急性转为慢性。
重症肝炎,线粒体大量破坏,AST上升明显, DeRitis比值 >1。
病情恶化,黄疸加深,酶进行性耗竭,“胆-酶分离”
转氨酶测定临床意义
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升高或正常,DeRitis比值 <1。
如AST升高较ALT显著,DeRitis比值 >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
转氨酶测定临床意义
肝内、外胆汁淤积
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酒精性肝病
AST显著升高,DeRitis比值 >1。
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肝癌、
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转氨酶测定临床意义
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活性正常或降低。
急性心梗
心梗后6-8小时,AST升高。
18-24小时达高峰,于心梗范围和程度有关。
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差。
转氨酶测定临床意义
原理:ALP分布在肝细胞血窦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经胆汁排入小肠,当胆汁排出不畅,毛细胆管压力增加时,可诱发产生大量ALP,同时排泄减少,故胆汁淤滞时,ALP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
男性:
1~12岁<500U/L
12~15岁<750U/L
25岁以上:40~150U/L
ALP参考值
女性:
1~12岁<500U/L
15岁以上40~150U/L
1、肝胆系统疾病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
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ALP轻度升高。
临床意义
ALP ALT 胆红素
80%阻塞性黄疸 ↑↑↑ ↑ ↑↑↑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或↑ ↑↑↑ ↑↑
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 ↑↑↑ 无明显增高 大多正常
2、ALP、ALT及胆红素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临床意义
肝胆疾病 骨骼疾病 其他
阻塞性黄疸↑↑↑ 纤维性骨炎↑↑↑ 愈合性骨折↑
胆汁性肝硬化↑↑↑ 骨肉瘤↑↑↑ 生长中儿童↑
肝内胆汁淤积↑↑↑ 佝偻病↑↑ 后期妊娠↑
占位性病变↑↑ 骨软化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骨转移癌↑↑
病毒性肝炎↑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酒精性肝硬化↑
血清ALP增高常见原因
原理:在肝GGT广泛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在胆汁淤滞时,肝内GGT合成亢进,肝癌可合成GGT。
参考值: 男性:11~50U/L, 女性: 7~32U/L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
肝癌
肝癌细胞合成
胆汁淤滞
肝细胞合成
GGT ↑
2、阻塞性黄疸
GGT上升幅度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程度平行。
1、肝癌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3、急性肝炎:中度升高,若恢复期,γ-GT为唯一升高的酶,提示肝炎未愈。
4、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持续升高,为病情不稳定或恶化趋势。
5、急、慢酒精性、药物性肝炎:GGT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而ALT、AST仅轻度升高或正常。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二、蛋白质代谢的检测
糖蛋白
凝血因子
Β球蛋白
转运蛋白
脂蛋白
白蛋白
蛋白质合成
肝细胞
γ球蛋白
浆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
血清总蛋白(TP)
白蛋白(ALB)
球蛋白(GLB)
A/G比值测定
肝功能检查项目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正常A/G比值> 1 ,如<1 称白球比倒置。
项 目 参考值(g/L)
血清总蛋白(TP) 60 — 80
白蛋白( A ) 40 — 55
球蛋白 ( G) 20 — 30
A/G比值 1.5 — 2.5
营养不良
白蛋白 ↓ (A/G↓)
肾炎、肾病综合征
大量胸腹水
严重烧伤和失血
总蛋白↓
长期饥饿
腹泻
消化不良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肝癌等
合成不足
丢失过多
A 持续↓ :预后不良
A 回升 :治疗有效
低(白)蛋白血症:
TP<60g/L或A < 25g/L
A < 25g/L,出现腹水
临床意义
血液稀释(A/G不变)
球蛋白 ↑ (A/G↓)
总蛋白↑
高(球)蛋白血症:
TP>80g/L或G > 35g/L
临床意义
血液浓缩 (A/G不变)
肝硬化
恶性淋巴瘤
自免疾病
慢性炎症
A/G比值↓
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
高球蛋白血症,A不变,G上升。
临床意义
三、胆红素代谢的检测
2、结合胆红素(CB)
单(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1、非结合胆红素(UCB)
游离胆红素
3、总胆红素(TB)
UCB + CB
胆红素种类
胆红素代谢途径
胆红素异常代谢
胆红素异常代谢
胆红素异常代谢
总胆红素 3.4 – 17.1 umol/L
结合胆红素 0 – 6.8 u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 10.2 umol/L
参考值
胆红素参考值
1、总胆红素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隐性黄疸 17.1-34.2 umol/L
轻度黄疸 34.2-171 umol/L
中度黄疸 171-342 umol/L
重度黄疸 >342 umol/L
临床意义
2、黄疸的鉴别
血清胆红素(umol/L) 尿 CB UCB CB/TB 尿胆原 胆红素
正常人 0~6.8 1.7~10.2 0.2 - or ± -
溶血性 ↑↑↑ <0.2 ++ -
肝细胞性 ↑↑ ↑↑ 0.2~0.5 + +
阻塞性 ↑↑↑ >0.5 - ++
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单
四、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的检测
乙肝“两对半”
HBV 抗原-抗体系统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乙肝核心抗原 (HBcAg) 乙肝 e抗原
(HBeAg)
存在于三种颗粒,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本身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出现时间:最早1-2周,最迟12周。 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1-6周 慢性肝炎/携带者:多年 存在于肝细胞核以及Dane颗粒,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游离存在于血液。
6-12周检测出。
阳性代表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抗 – HBs 抗 – HBc 抗 - HBe
保护性抗体。 抗原转阴后一段时间出现,6-12月达高峰。 IgM:出现早,可持续6-18月,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IgG:出现晚,可持续存在,表示既往感染。 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临床意义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HBsAg携带者
+ - + - - 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 + - - - ①注射疫苗后;②遥远过去有过HBV感染
+ - + - + 大三阳,急性或慢性现症感染,传染性强
+ - - + + 小三阳,有无传染性应结合HBV DNA检测结果
- - - + + ①窗口期,抗-HBs即将出现;②HBV感染已过
乙肝“两对半”检查单
乙肝“两对半”检查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