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之声圆舞曲》教学内容分析:《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几首声乐曲中较著名的一首,写于1873年。它原来是一首钢琴曲,现在常以管弦乐曲的形式演出。享有美誉“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其代表作很多,有《蓝色多瑙河》《皇帝圆舞曲》等,要多进行欣赏,感受其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春之声圆舞曲》是降B大调,拍。由引子和几个维也纳风格的小圆舞曲组成。从体裁上讲,带有明显的回旋曲的特点,从音乐情调来讲,旋律清新活泼、流畅动听,充满了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学习时能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特征。学情分析:知识基础 学生对管弦乐的演奏形式比较熟悉,对圆舞曲的音乐体裁有过接触,但不是很多, 需要反复聆听作品,品味作品,圆舞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作者约翰施特劳斯 还要加强记忆。能力基础 学生初步有分析乐曲的能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 要素特点,能发挥要素间的对比,对音乐的情感表现、结构特点加以分析,还需 反复练习加以强化。能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特征。思维基础 学生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及音乐情绪等特点的变化,展开想象,能根据音乐要素情 绪、节奏、速度等变化对音乐结构加以分析,有自己的思维方法,本课可以抓住 不同主题音乐的呈现效果加以思考,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习惯基础 学生经过五年的音乐学习,有很好的聆听习惯,能够保持安静聆听音乐,在聆听 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运用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和乐曲。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聆听《春之声圆舞曲》,愿意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感受音乐的美,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聆听、律动、体验等方法,感受圆舞曲所带来的舞曲节奏感的特征。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管弦乐《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能演唱主题旋律。知道圆舞曲均为四三拍。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乐曲的清新活泼,了解回旋曲式。教学难点:听辨回旋曲式:引子+A+B+A+C+D+E+F+A+尾奏教具准备:音乐片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常规训练阶段目标:发声、气息、听音模三项基本唱训练为唱好歌曲打基础。(一)发声训练“WU”要求:1口腔打开张圆,共鸣,循环呼吸。2注意始终保持好腰腹的力量,同时感受胸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二)听音,视唱训练1.Do re mi fa sol la的模唱,以及两两音的和声听辨。2. 六音列听辨,全体用四拍长音进行模唱3.和声听辨,学生模唱根音和高音二、创设情境阶段目标:通过复习歌曲,使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引出本课教学。(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表达春天到来时人们美好的心情。(二)表演唱歌曲《嘀哩嘀哩》,体会小朋友在寻找春天时神秘、喜悦、自豪的心情。三、欣赏乐曲阶段目标:知道管弦乐《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能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特征。聆听乐曲,揭示课题初听乐曲,捕捉音乐信息。学生安静聆听乐曲,教师重点提示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描写的情境是怎样的?【可能涉及的话题】情绪、速度、节拍……有可能的回答:情绪欢快优美、速度中速、节拍三拍子……再听乐曲,捕捉音乐主题(1)教师提议学生二次聆听,试着为根据音乐的情绪配上合适的音乐标题【可能涉及的话题】美丽的春天;春姑娘;快乐的一天……教师小结:表达对春天的美好想象。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春之声圆舞曲》(3)了解圆舞曲:圆舞曲又名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它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逐渐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19世纪风行欧洲。有快步和慢步两种。三听歌曲,补充音乐信息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三听音乐,重点提示学生,关注主题音乐和演奏形式【可能涉及的话题】音乐的演奏形式是管弦乐演奏,轻声哼一哼主题音乐,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教师简单介绍曲作者(1)谈话导入:提到圆舞曲,你们知道谁是“圆舞曲之父”吗?(2)学生讲:课前准备的或是知识丰富的学生。(3)教师补充讲解,背景(结合ppt图片)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 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后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再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熟悉主题音乐,认识音乐结构。(回旋曲式ABABA)1.哼唱主题旋律:你能哼唱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吗?出示主旋律预设问题: 解决方法:①主题旋律记忆不清②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不清晰2.师生一起哼唱主旋律,感受乐曲意境。感知音乐的结构是怎样的?引子+A+B+A+C+D+E+F+A+尾奏3.思考:你能感受到乐曲中如旋律的变化,乐器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吗?(1)教师弹奏包括引子和尾奏在内的八个音乐主题,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八种色块,选择分别代表的主题,并标注顺序。然后,重点视唱A和B两个音乐主题。进行对比。(2)再次聆听全曲,听到重复举手示意(3)简介回旋曲式和《春之声圆舞曲》。(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聆听中容易不明白的问题说明自己的看法。例如:音乐中出现重复的地方到底有多少处?想再进行把握等?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想再把音乐的各个结构清晰一些;哼着主题旋律自己走调等。解决策略:给学生时间合作练习,可几人一组练习,集中加强主题旋律的记忆,再加入标记的听辨。完整聆听《春之声圆舞曲》,深入了解音乐特点。(三)听音乐做动作1.学习三步子的基本工作“华尔兹”2.学生合作练习,分成几人一组,一同跟着音乐做三步子的动作。3.邀请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表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管弦乐曲《春之声圆舞曲》,一同感受了春的气息。中国有句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快乐的春天为自己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共同努力吧!评价等级 欣赏评价标准一等 聆听音乐,说出曲名并记住主题音调。认识表演乐器及器乐演奏形式。二等 聆听音乐,说出曲名,认识表演乐器及器乐演奏形式。三等 聆听音乐,认识不清晰,出现知识上混淆认识。四、课堂检测:1.《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圆舞曲的节拍是怎样的特点?板书: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