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服饰文化解读1 课件(共18张PPT) -《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运用》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民族服饰文化解读1 课件(共18张PPT) -《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运用》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一章 民族服饰文化解读
202X
第一章 民族服饰文化解读
第一节 民族服饰的社会性
一、 任何事物的起源,一般都有长期孕育的过程。人类从最初的蒙昧时代到现在的文明社会,服饰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人们通过服饰这种途径来实现诸多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制度的等各种社会文化,服饰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将自身演绎成一种衣文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圈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会发展也使得人们着装尺度、服饰的材质、色彩等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服饰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在对我国民族服饰语言的时尚转换应用之前,有必要对民族服饰的社会性、服饰的艺术性进行解读。
苗族鼓藏节旌幡上的龙凤纹
服饰图案与宗教意义紧密相联
二、服饰与社会角色标志
社会角色标志指的是社会汇总不同性别、不同地位、不同支系、不同职业的人用服饰来加以区别,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许多民族中。
(一)民族服饰中的性别标志
男性服饰:大都偏简洁、整体,以宽肩、直线外轮廓造型为主,以强化男性的体型特征和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需要。
男装
(一)民族服饰中的性别标志
女性服饰:款式构造比男性服饰复杂多样,以塑造女性的柔美、多姿的特质。
从服装的装饰上来看:绝大多数民族女装上的装饰比男装上的装饰丰富。
女装
从配饰上看:大多数民族男子有配饰,但几乎所有民族的女子都有配饰,而且女子的配饰远远比男子的配饰丰富。男子常用的配饰有各式烟枪、鞋、绑腿、腰饰、包袋、帽子、头帕等。女子使用的配饰造型独特、种类繁多且有着强烈的女性性别特征,除各种头饰、包袋、鞋、绑腿外,还包括各种穗子装饰、首饰、腰饰、披肩、脚环、荷包、臂环、香囊等。
(二)民族服饰中的不同支系标志
同一个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其服饰、语言、习俗也不完全相同,而形成民族不同支系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历史上的大迁徙。在民族迁徙过程中部落被分散、割裂以致定居点不同,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加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服饰。一个民族不同支系在服饰上整体风格一致,但在局部造型、装饰、色彩、材料等方面有些不同。如彝族仅按区域其服饰样式就分:大小凉山、滇西、滇中、滇东南、滇东北、黔西北六大类型,每一类型中有几十种款式。如大小凉山纳苏支系的服饰与大小凉山诺苏支系的服饰就不同。
彝族诺苏支系服饰 彝族纳苏支系服饰
第二节 民族服饰与生理诉求

服饰是人的服饰,必然与人体各部位发生直接接触,随着人体的伸缩与扭动,包裹在人体之外的服饰也由于被拉伸或被绷紧出现褶皱,并引起人的生理上的感觉与反应;同时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其着装环境、生活生产方式都对服饰产生影响。服饰生理诉求指人体结构的外形(肌肉、皮肤、骨骼、关节)和人体的感受器官(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对服饰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服饰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存在。因此服饰生理诉求是指人们在创造服饰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服饰如何具有适应人体需求以及让人体适应生存环境的功能。包括人体装饰、服饰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两方面内容。
一、人体装饰
从古至今人对自身的装饰与塑造的行为从未停歇过,如穿鼻、穿唇、画唇、穿舌、凿齿、染齿、黥面、涂面、穿耳、环颈、刺指甲、隆胸、束腰、缠足、文身和人体绘画等。有些属于较为原始的做法,如穿鼻、穿唇、画唇、穿舌、凿齿、染齿、黥面等;较为现代的做法,如隆胸、人体绘画、抽脂肪、文唇线等,称之为美容术。在我国民族服饰现象里,比较常见的有文身、黥面、饰齿、穿耳等。
二、服饰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按照其地域条件划分可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与东南,按照气候条件划分可分为寒带、温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寒带、温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气候寒冷加上畜牧业带来的大量皮毛其服装结构以中长袍、长裤居多;服装材料以毛皮、毡裘为主。如蒙古族、鄂伦春族等穿用的长袍、背心、帽子、靴、手套、皮包等都是以毛皮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如达斡尔族皮袍;鄂伦春族妇女的长袍、皮衣与皮包;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以捕鱼为生鱼皮作为服装的面料以及鞋子的材质成为这个民族的服饰风格。
鄂伦春族妇女穿用的皮袍与皮包
生活在西南高山地带的民族,由于那里的日夜温差大,日照强、风干、寒冷,人们一般使用动物毛做成毡、呢来制作披风、裙子、袍子、帽子等。例如,藏族的男女服饰,毛皮装饰领边的呢子长袍,袖口、门襟配上藏族特有的彩条毛织物氆氇,女子用它围在前面作围腰保暖,男子用它作袍子的边缘装饰;纳西族冬天的着装,在后背披上一件羊皮保暖,羊皮并没有做成皮衣而是缝上带子直接披在身上。这些都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就地取材,为自身提供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服饰顺应自然的必然性。
藏族服饰
生活在温带地区、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山地民族以农耕生活为主,气候特点是夏季潮湿、闷热,冬季不太冷,有些地区阳光充足,其服饰中裙子较多,大都以吸湿性较好的棉织物为服装的主要材料,冬季用棉袄保暖。
丽江华坪傈僳族服饰
第三节 民族服饰与民俗
一、民俗事象中的服饰
民俗事象就是来源与民间又被世代相传的活动和现象,包括思想意识和行为。民俗的特点是地域性、传承性、群体性和历史性。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造就了同一区域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民俗的地域性特征,正如我国的一句老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服饰植根于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中是毋庸置疑的。民俗生活对服饰的创造和传承有直接的关联,民俗生活也缺不了服饰的参与,服饰在普通民众的民俗生活中表达了民众的种种愿望,如人生重要阶段、节日、日常娱乐等。
(一)人生重要阶段的民族服饰
在很多的民俗生活中,人生的重要阶段往往通过不同的民俗活动表现出来,服饰通常是民俗活动中最为主要的外在形式,也往往是人生不同阶段的标志,如人生中最为主要的阶段——诞生、成年、结婚、去世等。
朝鲜族儿童装
 侗族女子嫁衣
白族未婚女孩头饰
(二)民俗节日中的民族服饰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节日尤其在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时候都要穿上最好的服饰来展示自己。
侗族鼓藏节服饰
二、民族服饰——民意的寄托
一个民族的民俗往往通过很多节日来表现,服饰是一个民族节日中最为丰富、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精神的一种语言符号,如人们祭祖祭神、祝福求祥、小孩成人等都是与服饰联系在一起。如贵州黄岗侗寨的喊天节,整个村寨的人们,从儿童到老人到巫师都穿上华丽的服饰来祭奠他们的萨母,以求的一年的风调雨顺。如今我国很多民族依然保存着其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也是其服饰文化能够延续发扬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鲤鱼跳龙门纹样
背扇、围裙上的榕树与太阳纹
葫芦形香包的花朵图案
THANKS
汇报人姓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