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一章服装材质的美学价值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仍然穿着漂亮的草裙和树皮编织带。美国普吉特桑德地区的人们也依旧披着雪松皮的披肩。一、植物的直接运用在地球上,植物是早于人类出现的自然物质,人类直接采集植物或将植物加工为服装材质,是出于植物的可利用性以及植物所给予人的美感。再一点,选用植物做材质去制作服装,相对其他物质来说,较为便利。因为凡有人生存的地方,一般都有植物。以植物为衣为饰,可能不会因此付出血的代价。植物材质中有些是直接采集的,即直接应用;有些是经过加工的,即间接应用;还有些是人类基于经验和需求而有意栽培,以使之成为服装材质的。图 1-1 以植物为头饰的南太平洋岛屿上的男孩图 1-6 可随时戴用的亚热带全年开放的鲜花 (之一)图 1-7 可随时戴用的亚热带全年开放的鲜花 (之二)图 1-8 可随时戴用的亚热带全年开放的鲜花 (之三)图 1-9 可随时戴用的亚热带全年开放的鲜花 (之四)直接应用植物而不做过多加工的饰品,古往今来最属鲜花。在那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山花插满头”的野趣不知醉倒了多少人?满山遍野的鲜花,含着露水,迎着晨风,确实是美丽无比的天然饰品,摘下一朵插在鬓边,艳丽的色彩、俏丽的造型合着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一下子使人与无限美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图 1-11 印度 摩亨约·达洛出 土的簪花女神像1920年,在摩亨约·达洛出土的古印度母亲女神,虽说是以泥塑成,但也戴着高大且装饰性极强的花冠。图 1-12 元张渥《九歌图》 湘君及其侍女头戴手握鲜花《楚辞》中多次提到的申椒、菌桂、薜芷、若蕙、秋菊、芙蓉、芰荷等,无一不是被当时人佩之于身体之上的。可以这样说,簪鲜花佩香草的习俗在人们生活中始终盛行,并一直作为不用加工的直接取自植物的配饰品而存在着。图 1-13 元张渥《九歌图》东皇真一图 1-15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最为人称道、形象也最鲜明的要属唐代周昉所画的《簪花仕女图》了。那样鲜艳、饱满的花饰戴在仕女头上,确实使她们愈加妩媚,愈加光彩照人了。图 1-16 杨柳青年画上的簪花女性在翁偶虹《北京话旧》中提到小贩卖茉莉花,插成绣球、花篮、盘肠、方胜及蝴蝶排子,亦缀小红花的花心,可挂于襟,可簪于发。”这些花饰的颜色与香气混融一起,给人的视觉和嗅觉同时带来了美感。图 1-17 清代旗女“两把头”上的鲜花饰图 1-18 杨柳青年画《金玉满堂》中簪花女性图 1-19 怒放的红梅图 1-20 盛开的杏花被直接采摘来作为饰品的鲜花,必须根据四季时令。常见的有牡丹、茱萸、蔷薇、梅花、菊花、杏花、石榴花、海棠和茉莉等。鲜花本身就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因此始终普遍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图 1-21 敦煌彩塑菩萨衣服上的鲜花纹饰试想在人类刚刚开始对鲜花发生兴趣的时候,也许还只是出于对瓜果一样的食欲。但当第一次把它折下来插在鬓角时,实际上是由实用的功利目的及对大自然的一般审美感觉,向强化自我的服饰美层面迈出了一步。从此,人们便在对鲜花的欣赏中,朦胧地意识到鲜花的审美价值,并逐步将它作为服饰美的基本元素之一,一直到如今。图 1-22 日本女服上的鲜花纹饰图 1-23 印度女服上的鲜花纹饰图 1-24 当代时装应用植物图 1-25 新疆阿斯塔纳墓出土的绢花从美学角度来说,采用植物做衣服或配饰,及至衣服上的纹样,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选择与采撷。这一行为不仅是为了实用,更重要的是它会唤起穿着者的审美快感或愉悦感。图 1-26 “宜男忘忧”植物纹样图 1-27 “宝相花”植物纹样图 1-28 “四君子”(梅兰竹菊)植物纹样图 1-29 以植物为设计灵感的时装不直接取用某植物来做服装,而是将植物的某一部分经过提取、加工,再制成服装的过程,应该说是服装原材料选取中对植物的间接应用。二、植物的间接运用图 1-30 时装中的植物与服饰从选取植物到服装成型(当然指以植物制成服饰),其间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如前举披挂的干草为例,后来发展到编蓑衣的草。作为服装的原材料,两者绝不等同,尽管它质未变,但是角色、功能、作用全变了。图 1-31 东南亚人头戴草帽很普遍图 1-32 东南亚人植物编制草帽同时,也编各种日用品植物编织从原始社会时就成为人类的日常工艺之一,其间自然不能排除用植物编织首服。从中国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竹编器物上,可以将早期编织基本上归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并且可以看到,那些器物的主体都用竹子扁篾,边缘部分加工成“辫子口”,说明人们在注意到使用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已经关注到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了。图 1-33 欧洲贵妇于19世纪上半叶头戴植物精编草帽为编织服装而选取的植物,不管是劈成篾的竹,还是晒干扎好的草,都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为艺术创作提供物质基础的条件。首先是要柔软、坚韧,这样才便于经纬穿插,编织花纹与帽型。再者要质地光泽、细腻。唐代诗人李白的“初霜刈渚浦,……织作玉床席”诗句,虽然说的不是首服,但诗人以草比玉,可见其草的质地有如玉的润泽和光彩。图 1-34 头戴精编草帽的当代时尚女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审美意识的确立,有些城市淑女们的草帽已不单纯讲究光泽细腻了,反而以粗糙、不锁边和编后凸棱丛生的野趣为美。因而,植物编织帽中出现了大量麻编帽,以为迎合时尚。就审美意识来看,这应属于另一种美,即原始、天然、粗放之美,它区别于人类历经千年追寻不已的细腻与巧夺天工的精致之美。图 1-36 东南亚克伦族妇女以植物编织短衫和鞋履以草编鞋,实在是人们应用植物为服装原材料的最广泛而又最显见的例子。凡有草的地方,都有编草履的历史。但它不能算作直接采用植物,因为大都是要将草晒干的,并不像鲜花那样,摘一朵就戴在头上。图 1-37 湖北江陵西汉墓出土的麻履以植物编织的鞋,除了草鞋以外,还有用细麻绳编的,在中国唐代时曾一度十分盛行。《旧唐书·舆服志》记:“开元末,妇人例著线鞋取轻妙便于事。”张文成《咏崔五嫂》诗也称:“傍人一一丹罗袜,侍婢三三绿线鞵(鞋)”,这种线编鞋的具体形象在新疆吐鲁番唐墓有整双实物出土,同时在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也可以看到。现藏日本MOA美术馆的唐画《树下美人图》中,侍女即穿着线编的鞋。图 1-38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蒲履图 1-39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麻线履陕西长安韦顼墓、韦洞墓出土石刻及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壁画上,都有线鞋的形象。由于结构交代清楚,颜色有红色和麻本色的描绘,使我们基本能够看清人们以麻绳编鞋的工艺实况。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植棕榈,也有编织美观的棕鞋,至今仍在流传。图 1-40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绘木篦将植物加工后,使之成为配饰品的还可从头上的木梳、木笄,耳上的木棍,臂上的竹圈,腰间的藤箍来看到一二。前面提到有很多民族将木质圆盘做成唇饰和耳饰。图 1-41 古今多用的半月形木梳图 1-42 以木梳为头饰的唐代女性中国古人以及近代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们仍垂青于木梳插于发髻上做装饰。图 1-44 德昂族女性多圈腰箍德昂族和景颇族女性则讲究腰胯之间佩戴藤圈,重重叠叠,难以计数,有宽有窄,并涂上红、绿、黄等彩色油漆。图 1-46 江西南昌东吴墓出土的连齿木屐清末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写木屐:“声声响屟画廊边,罗袜凌波望若仙。绣作莲花名藕覆,鸳鸯恰似并头眠。”屟,是指古代鞋中的木底。由于春秋时吴国王宫有响屟廊,传说以梓板做地,板下置连排的空瓦坛,因而穿上木底鞋走在廊中,自然传出奇特而又悦耳的声响。黄遵宪见日本妇女穿屐在屋里走路时,步履清脆,随之便联想到《姑苏图经》中所写响屟廊的典故,可见是木质足服激发了诗人的美好情感。图 1-47 安徽马鞍山三国时期东吴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图 1-48 运用植物来强调环保的时装三、植物的有意种植天然的色彩与光泽是人工所难为的,自然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肌理,更是毫无隐藏地向人们提供了美。尤其是竹、藤、柳、草、棕、麻等材质的表面效果不同,包括色泽与纹理,而且竹中不同品种又是各有各的特色,这就为服装特殊效果的创作与体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图 1-49 工艺花朵为时装增添自然效果植物本身还富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不只是鲜花,几乎各种天然植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馨香,只不过有的浓烈一些,有的清淡一些而已。其中如沉香木、檀香木、樟木等香味浓郁,而普通的一棵青草,也是带着淡淡的非人为的幽香,这就使得人在以植物为原料来创作服装时,很自然地将自己融于天地草木之中,又使服装永远带着丛林、原野的天籁与情趣。图 1-51 唐墓出土散花缬绢纱上表现出的印染效果将服装面料用植物染料直接染上颜色,早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辑录西周至春秋《诗经》中就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绚丽多彩的织物,更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提取、制作植物染料,并用来染衣料的技术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