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五章 腹部检查 触诊课件(共62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篇 体格检查第五章 腹部检查 触诊课件(共62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触 诊
1.板状腹、柔韧感的临床意义
2.腹部常见疾病压痛点位置及腹膜刺激征
3.肝脏触诊内容; 脾肿大的测量方法、触诊内容; Murphy征; 肾、
输尿管的相关压痛点;胰腺触诊的位置
4.腹部异常肿块的触诊内容
5.液波震颤的触诊方法和临床意义
6.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
1.腹部触诊的方法
2.不同程度腹壁紧张度的判断、造成腹壁紧张的疾病名称
3.反跳痛的检查方法、意义
4.肝脏触诊方法;脾脏触诊方法;胆囊触诊方法和不同疾病时的
表现、 Courvoisier征;肾脏触诊方法及肾肿大的常见疾病;胰 脏疾病的触诊表现
5.正常腹部可以触到的结构
重点难点
熟悉
1.腹壁紧张度减低的临床意义
2.脾肿大的常见病因;肾下垂、游走肾的定义;膀胱触诊
重点难点
了解
1.被检者: 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暴露全腹,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 开, 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
2.检查者: 站右侧,面向被检者,右手前臂与被检者腹部在同一平面、手温暖。
3.触诊顺序: 从左下腹开始 ,逆时针方向,由下向上,先左后右, 最后到脐。
4.触诊原则: 由健侧到患侧, 病变部位留到最后重点检查。
5.触诊手法: 开始用浅触诊法,目的是避免腹肌紧张,试探腹部的压痛和浅部肿块,然 后用深触诊法,查病变部位的压痛点,探查深部有无病变,即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边
(1)浅部触诊: 触及深度约1cm
(2)深部触诊: 触及深度2cm以上, 有时可达4-5cm,包括深压、滑动、 双手、浮沉和钩指触诊。
触诊注意事项
第五节 触诊
触诊边观察,手脑并用。
一、腹壁紧张度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三、重要脏器触诊(肝、胆囊、脾脏、胰、肾脏、膀胱)
四、腹部包块
五、液波震颤
六、振水音
★触诊内容
第五节 触诊
检查方法 浅部触诊法
正常: 柔软 ,触诊时有一定的阻力 , 但无腹肌紧张。
{ 腹壁紧张度增加★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一、腹壁紧张度
腹壁紧张度减低
第五节 触诊
异常:
腹部饱满: 因腹腔内容物增加(如肠胀气、人工气腹、腹水等) ,触 诊腹部张力增加,但无肌痉挛,也无压痛。
弥漫性腹肌紧张(板状腹): 腹壁强直,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 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弥漫性腹膜炎。
揉面感: 腹膜炎症同时伴腹膜增厚, 触诊腹壁柔韧有抵抗,不易压陷, 似揉面的感觉。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
局限性腹肌紧张: 脏器炎症,刺激腹膜→腹肌反射性痉挛。如急性阑 尾炎(右下腹)、急性胆囊炎(右上腹)、急性胰腺炎(上腹或左上 腹)。
★一、腹壁紧张度
★(一)腹壁紧张度增加 ---腹肌紧张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第五节 触诊
多因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 检查时腹壁松软无
力 ,失去弹性 ,全腹紧张度减低。
紧张度减低: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经产妇,瘦弱的老年人, 或刚放过大量腹水的病人。
紧张度消失: 见于脊柱损伤所致的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
★一、腹壁紧张度
(二)腹壁紧张度减低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第五节 触诊
检查方法: 先用全手掌放在腹部让被检者适应片刻 ,然后用四指并拢触 诊 , 当有压痛时 , 一定要改用两个手指确定压痛点。
正常: 腹部触诊时 ,不引起疼痛 , 如由浅入深触诊发生疼痛 , 称压痛。
压痛点: 指压痛局限于一点 ,代表病变所在部位 , 对定位诊断有一定价 值。
意义: 提示该区域的脏器有病变(炎症、 淤血、 肿瘤、 破裂、 扭转等) ,
如 胃肠痉挛、 脏器炎症或迅速肿大等。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一)压痛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一)压痛
(二) 反跳痛
(三) 腹膜刺激征
第五节 触诊
下腹部压痛:盆腔疾病如膀胱、子宫及附件的疾病。
腰部压痛:肾、升(左) 、 降(右)结肠病变 ,左侧还要考虑胰体和胰尾的炎症
{ 胃溃疡:发作时病人在剑突下偏左有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
胆囊点压痛:位于右腹直肌外缘(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 ,胆囊病变。 麦氏点压痛: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阑尾病变。
(注:阑尾炎早期局部可无压痛, 以后才有右下腹压痛)
上腹部或季肋部压痛: 多为胃、 12指肠、 肝、胆、胰等器官的病变, 但也要考 虑阑尾炎或腹外疾病引起的牵涉痛 ,如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
小儿:多见于各种肠寄生虫病
成人:可见于小肠、肠系膜或输尿管的病变
腹部压痛的意义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压痛点多在剑突下偏右
或肿瘤。
消化性溃疡:
脐部压痛: {
第五节 触诊
阑尾压痛点
右髂前上棘与 脐连线外1/3 与2/3交界处
胆囊压痛点
右腹直肌外缘 与肋间交界处
5
101
4
反跳痛触诊法
(二) ★反跳痛---凡是炎症波及腹膜壁层均有反跳痛
检查方法: 食指和中指触压痛点停留片刻后 , 突然抬手 , 腹痛加剧。
临床意义: 炎症累及到腹膜壁层。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一)压痛
(二) 反跳痛
(三) 腹膜刺激征
第五节 触诊
(三)腹膜刺激征
概念: 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统称为腹膜刺激征, 亦称腹膜 炎三联征。
临床意义: 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多为炎症累 及壁层腹膜或内出血。当腹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时, 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二、压痛与反跳痛
(一)压痛
(二) 反跳痛
(三) 腹膜刺激征
第五节 触诊
检查者将右手4指并拢(脾脏是3指) , 掌指关节伸直 , 置于
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 , 与肋缘大致平行 , 在估计肝下缘的 下方 , 嘱被检者深呼吸 ,吸气的时候手指往上迎 ,呼气的时候手 指往下压 , 手指始终不要离开腹壁 , 如此反复 , 并逐渐向肋缘滑 动 , 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三、脏器触诊
★(一)肝脏触诊
1.触诊方法
(1) 单手触诊★ (2) 双手触诊★ (3) 钩指触诊 (4) 冲击触诊
(1)单手触诊 较常用
第五节 触诊
(2)双手触诊 左手配合,右手触诊,常用
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 , 而用左手托
住被检查者右腰部 , 拇指张开置于肋部 , 触 诊时左手向上推 , 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 并限制右下胸扩张 , 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
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一)肝脏触诊
1.触诊方法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1) 单手触诊★ (2) 双手触诊★
(3) 钩指触诊
(4) 冲击触诊
三、脏器触诊
(4) 冲击触诊 只用于大量腹水 ,肝脾难以触及时。
方法: 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几乎垂直的角度放于腹壁相应位置, 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 指端沉浮的感觉。
冲击:使肝脏表面的腹水暂时移去
使脏器随之浮起 易于触及
但冲击触诊会使病人不适,操作时避免用力过猛
(一)肝脏触诊
1.触诊方法
2.正常肝脏
3. 触诊内容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1) 单手触诊★ (2) 双手触诊★ (3) 钩指触诊
(4) 冲击触诊
三、脏器触诊
1.触诊方法
右手食指桡侧缘大致与肋缘平行 , 用食指前桡侧指腹触诊肝脏。
沿腹直肌外缘, 一般从脐水平开始触诊,如果肝脏肿大明显,应从肝 下界下方开始触诊,避免肝上摸肝。
腹式呼吸配合, 呼气下压,吸气上迎触肝缘,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 气速度,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 但手指上移的过程中不能 离开腹壁。
双线触诊 (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 。
大量腹水时可用冲击触诊。
1.触诊方法
三、脏器触诊 (一)肝脏触诊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操作要点(多采用单手触诊或双手触诊法)


触诊内
正常肝
.
.
3
2
三、脏器触诊──(一)肝脏触诊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2.正常肝脏
右肋下: 一般不能触及 , 仅少数可触及 , 但<1CM , 表面光滑、 质软、 无压痛。
剑突下: 可触及肝左叶 , 但<3CM。
肺气肿、 右胸腔大量积液: 因膈肌下降→ 内脏下垂→肝脏下移
→肝下缘可触及 , 此时 , 肝上界也相应减低 , 并非真正的肝脏肿大。








.
.
2
1
3. 触诊内容
(1) 肝脏大小:以cm表示
弥漫性肝肿大: 见于肝炎、 肝淤血、 脂肪肝、 早期肝硬化、 白血 病、 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肿大: 见于肝脓肿 , 肝肿瘤、 肝囊肿等 , 可有局部隆起。
肝缩小: 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 , 晚期肝硬化。 病情危重。
(一)肝脏触诊
3. 触诊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1.触诊方法
2.正常肝脏
3. 触诊内容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三、脏器触诊
囊性感: 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 大而表浅者可触及波动感
正常质软: 质韧:
质硬:
(1)大小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见于: 肝癌(最硬)、 肝硬化(次之)
见于:急、慢性肝炎、 脂肪肝、肝淤血等
1.触诊方法
2.正常肝脏
3. 触诊内容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一)肝脏触诊
三、脏器触诊
3. 触诊内容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正常: 边缘整齐、厚薄一致、表面光滑
肝炎、肝淤血: 圆钝,光滑
肝癌: 表面有结节感,且结节粗大不均匀, 边缘厚薄不一
肝硬化: 表面不光滑,边缘锐利或呈锯齿状
(一)肝脏触诊
(一)肝脏触诊
3.触诊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1.触诊方法
2.正常肝脏
3. 触诊内容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三、脏器触诊
(一)肝脏触诊
3.触诊内容
(4)压痛
正常:无压痛
压痛: {轻度压痛: 肝炎、肝淤血
肝颈静脉回流征: 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 , 用手压迫肿
大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 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1)大小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局限性剧烈压痛:肝脓肿
三、脏器触诊
检查方法: 嘱病人卧床,头垫一枕, 张口平静呼吸,避免憋气。如有
颈静脉怒张者,应将床头抬高30° ~45° ,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根 部。医生右手掌紧贴于右上腹肝区, 逐渐加压持续10秒钟, 正常人颈 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可有轻度扩张,但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右 心衰竭病人颈静脉持续而明显怒张, 但停止压迫肝脏后下降(至少
(一)肝脏触诊
肝颈静脉回流征:
4cmH2O),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意义: 右心衰竭。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5)搏动:
正常肝脏、炎症、肿瘤等所致肝肿大: 无搏动
单向性搏动: 肝脏下腹主动脉搏动所致。(手掌置于肝脏表面有被推 向上的感觉---感受到上下运动)
扩张性搏动: 肝脏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两手掌置于 肝脏左右叶上面有被推向两侧的感觉---感到其开合样搏动)
(一)肝脏触诊
3.触诊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边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急性肝炎: 肝脏可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 质稍韧,但有充
实感及压痛。
肝淤血: 肝脏可明显肿大 , 表面光滑 , 边缘圆钝 , 质韧 , 也有压痛, 特征是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脂肪肝: 肝脏肿大 , 表面光滑 ,质软或稍韧 , 但无压痛。
肝硬化早期: 肝脏常肿大 , 晚期则缩小 , 质较硬 , 边缘锐利 , 表面 可能触到小结节 , 无压痛。
肿瘤: 肝脏进行性肿大 , 质地坚硬如实 , 表面高低不平 , 有大小不 等的结节或巨块 , 边缘不整压痛明显。
肝脓肿或肝囊肿: 局部囊性肿块 , 前者有明显压痛 ,后者无。
三、脏器触诊──(一)肝脏触诊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4.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
.
2
1
3. 触诊内容
1.触诊方法
单手滑行触诊法
钩指触诊法
要领与肝脏触诊相同
(二)胆囊触诊
正常:胆囊触不到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2. 墨菲征(Murphy sign)
检查方法: 医生以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右
肋缘部 , 将左手大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 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点) , 拇指用力压向 后腹壁 ,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吸。
阳性表现: 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引
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墨菲征阳性。 见于急性胆囊炎。
(二)胆囊触诊
三、脏器触诊
正常: 触不到。
异常: 胆囊肿大时 , 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可触及一梨形或卵圆 形张力较高的包块 , 随呼吸上下移动。
①急性胆囊炎: 肿大胆囊呈囊性感 , 并有明显压痛。
②壶腹周围癌: 胆囊肿大呈囊性感 , 无压痛。
③Courvoisier (库瓦西耶征) : 进行性黄疸 , 胆囊显著肿大,
但无压痛 , 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 , 见于胰头癌。
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胆囊肿大 ,有实性感。
(二)胆囊触诊
3. 临床意义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1)仰卧位: 医生的左手绕过病人前腹壁,
置于左季肋部9-11肋处的侧后方,从后向前托
起脾脏并固定胸壁,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腹壁与肋 弓垂直,配合腹式呼吸,由下至上逐渐向肋弓下 缘方向移动,触诊要领与触诊肝脏方法相同。
(2)右侧卧位: 如仰卧位未能触及脾脏,应
嘱病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作 腹式呼吸,再如前法检查。
★(三)脾脏触诊
正常:脾脏触不到。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双手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
第五节 触诊
1. 检查方法
仰卧位双手触诊法
右侧卧位双手触诊法
第Ⅰ线(甲乙线) : 左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界 点至脾下缘间的距离
第Ⅱ线(甲丙线) : 左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界 点至最远脾尖端的距离
第Ⅲ线(丁戊线) : 脾右缘至正中线的距离
{中度肿大:肋缘下>2cm,但不超过脐
★(三)脾脏触诊
2. 脾脏大小测量方法
轻度肿大: 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高度肿大(巨脾): 超过脐部或前正中线
三、脏器触诊
正常: 触不到,不论什么方法和体位触及脾脏均为异常(脾大)
脾脏轻度肿大: 慢性肝炎、伤寒、败血症、钩体病、急性疟疾, 感染 性心内膜炎及肝静脉血栓形成。
脾脏中度肿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疟疾后遗症、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溶血性黄疸等。
脾脏高度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血吸虫病、淋巴瘤和 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脾脏摩擦感、压痛: 脾脓肿、脾梗死。
★(三)脾脏触诊
4. 脾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①肿大的肝左叶: 可沿其边缘向右触诊 , 如发现在右肋缘后或与肝
右叶相连 ,则为肝左叶。肝左叶肿大不会引起脾浊音区扩大。
胰尾部囊肿: 无锐利的边缘和切迹 , 且不随呼吸移动。
增大的左肾: 其位置较深 , 边缘圆钝 , 表面光滑且无切迹。 即使
高度肿大 , 也不会越过正中线。
④ 结肠脾曲肿物: 质硬、 多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与脾脏边缘不同。
(三)脾脏触诊
在左肋缘下还可能触到其他肿块,需与脾脏鉴别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胰腺炎症: 上腹中部或左上腹横行带状压痛及肌紧张 ,并累及左肋脊角(腰部)。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起病急, 同时有左侧腰部、左季肋部皮下淤血而发蓝称 Grey-Turner Sign(格雷-特纳征)。
慢性胰腺炎: 上腹深部横行条索状或块状肿物 ,质硬而无移动性。
胰腺癌: 上腹深部横行坚硬块状肿物 ,表面不光滑似有结节。
胰腺假性囊肿: 上腹部肋缘下或左上腹部 ,囊性肿物 ,需与胃部肿瘤鉴别。
胰头癌: 伴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而无压痛(库瓦西耶征)。
(四)胰腺触诊
正常: 不能触及。
病理:也难触及。常用深部触诊法。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第五节 触诊
触诊右肾: 仰卧位 , 医生以左手掌托住右后腰部并 向上推起 , 右手掌平放在右上腹部 , 手指方向大致 平行于右肋 , 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 , 如触到 光滑钝圆的脏器 , 可能为肾下极。 如能在双手间握 住更大部分 , 则略能感知其蚕豆状外形 , 握住时患 者常有酸痛或类似恶心的不适感。
触诊左肾: 左手绕过患者身体前方托住左腰部 , 右 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侧季肋部 , 用同样方法触诊左肾。
(五)肾脏触诊
1.触诊方法 一般用双手触诊法。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第五节 触诊
(1) 正常: 一般触不到 , 部分瘦者可触到右肾下极。 肾下垂、
游走肾或肾代偿性增大时 , 肾较易触到。
(2) 异常: (肿大半倍至一倍易被触及)
肾下垂: 深吸气时能触到1/2以上的肾脏 , 右侧肾下 垂不要误为肝肿大 , 左侧肾下垂不要误为脾肿大。
肾盂积水或积脓、 肾肿瘤、 多囊肾等。
(五)肾脏触诊
2. 临床意义 一般不进行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三、脏器触诊
2. 临床意义
★(3) 肾脏和尿路疾病压痛点:
季肋点(前肾点) : 在第10肋前端 , 右侧位置稍 低 , 相当于肾盂的位置。
上输尿管点: 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中输尿管点: 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 , 相当于 输尿管第二狭窄。
肋脊点(肋脊角) : 第12肋骨与脊柱夹角的顶点。
肋腰点: 第12肋下缘和腰肌外缘夹角的顶点。
三、脏器触诊 (五)肾脏触诊
季肋点
上输尿管点 中输尿管点
肋脊点 肋腰点
肋脊点压痛点
背部第十二肋骨与脊柱夹角的顶点
肋腰点压痛点
第12肋下缘和腰肌外缘夹角的顶点
★(4) 肾脏和尿路疾病压痛点的临床意义
季肋点压痛: 肾脏病变。
上输尿管点或中输尿管点压痛: 输尿管结石、 结核或化脓性炎症。
肋脊点和肋腰点压痛: 肾脏一些炎症性疾患, 如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结核等常出现的压 痛部位。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五)肾脏触诊
2. 临床意义
三、脏器触诊
多由积尿所致 ,呈扁圆形或圆形 ,触之囊性感 ,不 能用手推移。
按压时憋胀有尿意 ,排尿或导尿后缩小或消失为其 特点 ,此与妊娠子宫、 卵巢囊肿和直肠肿瘤等鉴别。
最多见于尿道梗阻(如前列腺肥大或癌) 、脊髓病 所致的尿潴留;
也见于昏迷、腰椎或骶椎麻醉后、手术后局部疼痛 的病人。
1.触诊方法 单手滑行触诊法
仰卧、双腿屈膝,医生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
正常: 无充盈时 ,不易触到
膀胱胀大:
(一)肝脏触诊 (二)胆囊触诊 (三)脾脏触诊 (四)胰腺触诊 (五)肾脏触诊
(六)膀胱触诊
(六)膀胱触诊
第三节 触诊
或易位的脏器、 肿瘤、 囊肿、 炎性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
等 ,要注意鉴别。
首先应将正常脏器与病理性肿块区别:
除上述脏器外, 腹部还可触到一些肿块。 包括肿大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四、腹部肿块
第五节 触诊
腹 者: ,称不、 更明显 ;
肝下缘: 少数人可有 , 儿童多;
腹主动脉搏动: 脐下稍偏左;
右肾下极: 较少触及 , 一般是有腹壁松弛或肾下垂;
正常肠管: ①盲肠:右下腹近腹股沟韧带处; ②横结肠:上腹部 横行条索 , 可推动; ③乙状结肠粪块:在左下腹近腹股沟韧带处 索状物 , 光滑、 稍硬、 无压痛 , 可上移2-3cm , 左右移3-5cm;
第4、 5腰椎椎体: 在平脐或以下部位可触及 ,硬、 深、 固定;
膀胱: 充盈时可于耻骨联合上方触及一囊性物 ,排尿后消失;
子宫: 妊娠12周后 , 可于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一)正常腹部可触及的组织与脏器
四、腹部肿块
两侧腹部: 结肠和肾
脐周或右下腹不规则、 有压痛的肿块: 结核性腹膜炎所致肠粘连
下腹两侧类圆形、 可活动、 具有压痛的肿块: 腹腔淋巴结肿大
位置较深、 坚硬不规则的肿块: 腹膜后肿瘤
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肿块: 卵巢及其他盆腔器
肠管分布区的较大包块: 若无梗阻征象,则多来自肠系膜、大网 膜、腹膜或腹膜后脏器
(二)异常肿块
1.触部及位肿块肿时块,部要 意, 几表点病:变部位。
上腹中部: 胃或胰腺
右肋下: 肝或胆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二)异常肿块
2. 大小
× cm 表示,或用实物比拟, 描述时,应写明肿块演
大小变化不定 ,甚至有时消失: 肠痉挛、肠胀气
短时间内增大、缩小 ,伴压痛: 炎性肿块
变和发展的情况:
进行性增大: 肿瘤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右上腹边缘光滑的卵圆形肿物: 胆囊积液
圆形且表面光滑: 多为良性,以囊肿或淋巴结居多
形态不规则、 质地坚硬 , 且表面凹凸不平: 恶性肿瘤、炎性肿物 或结核性肿块
索状或管状肿物 , 短时间内形态多变: 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
左上腹肿块有明显切迹: 多为脾脏
(二)异常肿块
3. 形态、表面与边缘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实质性、 柔韧、 中等硬或坚硬: 肿瘤、 炎性包块或结 核浸润块 ,如胃癌、肝癌、 回盲部结核等;
囊性、质地柔软: 囊肿、脓肿、多囊肾。
(二)异常肿块
4. 质地与硬度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炎性包块压痛最明显,如阑尾脓肿、肠结核、 Crohn
病(克罗恩病)等。
(二)异常肿块
5. 压痛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肿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多为肝、脾、胃、肾或其肿物
肿块能用手推动: 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
移动度大: 多为带蒂的肿物或游走的脏器,如卵巢囊肿
不能移动: 局部炎性肿块或脓肿及腹腔后壁的肿瘤
(二)异常肿块
6. 活动度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8. 与邻近脏器、皮肤和腹膜的关系
以鉴别是脏器肿大还是脏器上的肿块?是腹腔内肿瘤还是
腹壁肿块等。
(二)异常肿块
7. 搏动 腹主动脉瘤
1.部位
2.大小
3.形态
4.质地与硬度 5.压痛
6.活动度
7.搏动
8.其他
四、腹部肿块
根据上述特点的描写以鉴别良、恶性肿瘤、炎症粘连、肿块
来源或肿大的脏器等。 一般来说:
表面平滑的圆形肿块: 多为膨胀的空腔器官,如膀胱、胃肠、胆囊;
随呼吸而上下运动: 肝、脾、胆囊、胃或其肿物;
炎性包块: 常伴有显著压痛,如右下腹包块,质中、压痛明显, 结合 病史应考虑阑尾脓肿;
良性肿瘤: 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活动度大;
恶性肿瘤: 大而边界模糊, 表面不平、质地坚硬、无压痛、活动度差。
四、腹部肿块
第五节 触诊
检查方法 病人平卧,医生以左手掌面贴于病人 一侧腹壁,右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 腹壁,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左手掌 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波动感。为防止腹 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 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注意, 液波震颤是用四指 冲击,而不是拍。
意义 提示腹水在3000~4000ml 以上 ,不如移 动性浊音敏感。
五、液波震颤(波动感)
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
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第五节 触诊
概念: 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而发出的声音。
方法: 患者仰卧 , 医生四指并拢稍弯曲 , 连续迅速撞击患者上腹部 , 用听诊器或一 耳凑近胸壁听诊。
正常: 餐后过量喝水时可有。
异常: 若空腹或餐后6小时以上仍有振水 音 , 提示胃潴留 , 见于幽门梗阻、 胃扩张 等
一、 腹壁紧张度
二、 压痛与反跳痛 三、 重要脏器触诊 四、 腹部包块
五、 液波震颤
六、 振水音
六、振水音
第五节 触诊

肝触诊和脾触诊: 肝触诊2条线 (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 ,手平行放; 脾触诊, 1条线(脐部与肋弓垂线) ,手垂直放, 共同点是吸气的时候 往上迎,呼吸的时候向下压。脾肿大测量用3条线表示。
胆囊触诊: 1个点,即右锁骨中线和肋弓交点,吸气的时候拇指往里扣。
振水音: 冲击剑突偏左下方,听到气体和液体相撞的声音。
液波震颤: 用4指冲击,而不是拍。
(一)检查方法
腹壁紧张度、 压痛、反跳痛:用浅触诊,深度1cm
腹部包块: 用深触诊,深度2cm
都是从左下腹开始, 最后到脐停止,即 “G”字形状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二)正常
腹部: 柔软 , 无压痛无反跳痛。
触到腹部包块: 一是不要将人体正常脏器误为包块; 二是要详细 描述肿块的部位、 大小、 形态、 质地、 硬度、 活动度、 有无搏动 及与邻近脏器、 腹壁、 皮肤的关系等。
肝脏: 肋缘下<1cm , 剑突下<3cm。
脾脏: 触不到 , 任何方法和体位触及脾脏均为异常。
胆囊: 触不到
液波震颤: 腹水3000ml至4000ml以上时才有的病理征。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三)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腹壁紧张度
局限性腹肌紧张: 脏器炎症波及局部腹膜。
普遍性腹肌紧张
板状腹:
腹壁强直,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弥漫性腹膜炎。
揉面感:
腹膜炎症同时伴腹膜增厚,触诊腹壁柔韧有抵抗,不易压陷,似揉面的感觉。常见
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三)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压痛: 该区域脏器病变(炎症、 淤血、肿瘤、破裂、 扭转等) 。
反跳痛:

胆囊点压痛(Murphy征)
麦氏点压痛(McBurney):
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统称为腹膜刺激征, 亦称腹膜炎三联征。
腹膜壁层
: 右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2. 压痛和反跳痛
炎症波及
(三)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 肝脏触诊
急性肝炎、 肝淤血: 均可有肝大、 压痛 , 但肝淤血患者有肝颈静脉 回流征阳性。
脂肪肝: 无压痛。
肝硬化: 早期大 , 晚期小 ,质硬 , 边薄有结节 , 无压痛。
肿瘤: 进行性肝大 ,质硬 , 高低不平 , 边缘不整 , 压痛明显。
肝脓肿或肝囊肿: 局部囊性肿块 , 前者有明显压痛 ,后者无压痛。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三)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4. 腹部肿块
炎性包块: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5.液波震颤
需有3000~4000ml 以上的腹水,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6.振水音
若空腹或餐后6小时以上仍有振水音,提示胃潴留,见于幽门梗阻、胃
扩张等。
★★触 诊(小结)
第五节 触诊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