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验检查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课件(共20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篇 实验检查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查 课件(共20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测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止、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纤溶系统
综合因素
一期止血缺陷
纤溶系统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一)血小板计数 (PLT) p267
【临床意义】正常范围: (100~300) × 109/L
外科手术过度出血的危险性相对较小。
易有出血。
自发性出血。
第一节─_____________筛选实验一、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验
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
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PLT>600 × 109/L 提示恶性疾病的可能。
PLT>1000 × 109/L 常有血栓形成。
PLT>50 × 109/L
PLT<50 × 109/L PLT<10 × 109/L
1.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低于100 × 109/L称PLT减少。
①PLT生成减少: 见于再障、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转移
癌等;
②PLT破坏或消耗增多: 见于上呼吸道感染、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ITP) 、 SLE、 DIC等;
③PLT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血液被稀释;
★三、血小板计数
【临床意义】
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
三、 血小板计数
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
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2. 血小板增多: PLT高于400 × 109/L , 称PLT增多。
①PLT生成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病变 ,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慢粒、 真红等 , PLT>1000 × 109/L时 , 必须警惕有无血栓。
②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增加) 如急性感染、 急性溶血等。
③PLT破坏减少:见于脾切除术后。
★三、血小板计数
【临床意义】 (100~300) × 109/L
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
三、 血小板计数
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
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二)出血时间 (BT) 测定p290
1.定义 将皮肤刺破后 , 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 间称为出血时间(BT)
2. 目的 主要检查 血小板的数目及功能
毛细血管脆性(即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参考值 WHO推荐用模板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TBT法) (6.9±2.1) 分钟 , 超过9分钟为异常。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验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一、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第一节 筛选实验
①血小板数目减少 (小于50 × 109/L) , 血小板减少的各种疾
病均可使BT延长 , 如ITP、 再障等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③毛细血管功能和结构障碍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性 假血友病(vWD)(即Vit缺乏引起的坏血病。 )
④纤维蛋白极度减低 严重肝肾疾病、 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症
⑤药物影响 如阿司匹林、 肝素等
出血时间(BT)延长的临床意义
一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凝血因子I
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Ⅱ
凝血素、凝血酶原
凝血因子Ⅲ
凝血酶原酶、组织因子(唯一不存于血浆中)
凝血因子Ⅳ
钙因子、钙离子(唯一不是蛋白质)
凝血因子Ⅴ
促凝血球蛋白原或易变因子
凝血因子Ⅶ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凝血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A
凝血因子Ⅸ
抗血友病因子B
凝血因子Ⅹ
自体凝血酶原C
凝血因子Ⅺ
抗血友病因子C
凝血因子Ⅻ
接触因子、表面因子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二期止血缺陷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验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凝血因子有12个, Ⅰ—XIII ,其中VI实为激活的Ⅴ,故并不存在。
第一节 筛选实验
凝血因子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
8、 9、、
11、 12
3、 7
(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 p295
1.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 脂) 和Ca2+后 , 观察凝固时间。
2. 目的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常 用的筛选试验。
3.参考值 31-43s {大于正常对照10s以上者→延长










小于正常对照5s以上者→缩短
②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活性增强: 如DIC
2. 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3. APTT缩短 高凝状态。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1. APTT延长
①多种因子缺乏★
{Ⅷ、 Ⅸ、Ⅺ(内源性凝血因子) 减少,如血友病
Ⅰ、 Ⅱ、 Ⅴ、 Ⅹ(共同途径凝血因子) 严重缺乏 , 如肝脏疾病
血循环中抗凝物增多: 肝素治疗,狼疮抗凝物
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1.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 , 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或 组织因子和Ca2+后 , 观察凝固时间。
2. 目的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实验室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有4种方式:
PT(秒) 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活动度(PTA) 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PT-8.7/患者PT-8.7 × 100。
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受检者PT/正常对照PT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 INR=受检者PT/正常PT】的ISI次方, ISI为国际灵敏度指数。
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p296
二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3.参考值
①PT 11~13s ,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
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宜用多份正常人血浆PT的几
何均数 , 或其混合血浆的PT) ,参考值为1.0±0.05
③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75%-100%。
④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国人的INR以2.0-2.5为宜。
★(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二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1.PT延长:
①遗传性 VII(外源性凝血因子) 缺乏
②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 II、V、 X、 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 Vitk缺乏症
④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⑤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 如 SLE
⑥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 PT延长 2-3倍
2.PTR (凝血酶原时间比率) 及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是监测 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WHO规定报告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 用于国际交流才有临床意义。
3.PT缩短 高凝状态、 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4.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做笔记
是判断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PTA参考值 75%~100% 其值越低,肝损伤越重。
{PTA <20%——提示预后不良。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临床意义
PTA<40%——提示重型肝炎(肝衰竭) 。
二期止血缺 陷筛选实验
18
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缩短意义不大,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 ,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降 解产物增高。
②血液中有肝素物质存在; 链激酶、 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监测指 标。
三、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实验
凝血酶时间(TT) p298
检查纤维蛋白原(Fg) 有无异常; 检查循环血中有无抗凝物;
AT- Ⅲ(肝素样物质)是否增高
16~18s , 超过对照3s为异常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验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目的 {
参考值
第一节 筛选实验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 ,为继发性纤溶特性的代谢物
原发性纤溶---血浆D-二聚体阴性或不升高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
对DIC诊断有重要价值 , 其灵敏度达100%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 在特定条件下凝血块完全溶解的时间 , 溶解时
间越长 , 表示血液越高凝状态 , 时间越短 , 表示纤溶活性越强。
一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第一节 筛选实验 四、纤溶活性筛选实验p301 验
纤溶活性筛选实验
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
二期止血缺陷筛选实验
继发性纤溶---血浆D-二聚体阳性或增高
鉴别原发性 、 继发 性纤溶症重要指标
原发性纤溶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