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1张PPT)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血标本的种类全血---血细胞成分的检测血清---大部分生化检测和免疫学检测;血浆---部分生化检测、凝血与止血。血标本采集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又称末梢血 , 多取中指或无名指指尖内侧。静脉采血:多取肘正中静脉 ,方便 , 少痛。注意: 病人正在静脉输液时 , 应在另一侧手臂采血。 若双臂都在输液 , 则不能在静脉输液装置的近端采血 , 否则所测结 果易受输液成分的影响) 。动脉采血: 血气分析时用。 可取桡动脉、 股动脉或肱动脉。 需用抗凝管 , 取血后与空气隔绝立即送检。血标本采集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静脉采血真空采血器各种真空管红细胞脆性试验 , 血气分析 , 红细胞 压积试验 , 血沉及 普通生化测定。血清生化, 血库和血清 学相关检验急诊血清系 列化试验各种生化和 免疫学测定血沉末梢采血采血时间空腹采血: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特定时间采血:如激素、 葡萄糖等测定。急诊采血: 不受时间限制 , 检查单上应注明 “急诊”和采 血时间。血标本采集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检查指征: 出血、 发热、 乏 力、 气短 、 心慌、 贫血貌、 肝脾肿大、 黄疸等标本:静脉血或毛细血管末 梢采血红细胞参数检查白细胞参数检查血小板参数计数血细胞形态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血液一般检查内容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最常用的检查★血常规★【参考值】红细胞数(RBC)成年男性 (4.0~5.5)× 1012/L成年女性 (3.5~5.0)× 1012/L新生儿 (6.0~7.0)× 1012/L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一) RBC计数及Hb测定(二)血细胞比容测定(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Hb)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一)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测定与教材不同,以此表为准★【临床意义】判断结果时必须注意以下影响因素:①病人全身血液总量有无改变;②全身血浆量有无改变;③病人的性别、年龄、居住地的海拔差异等。★(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 相对性增多 失水 血液浓缩→ RBC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等。(2) 绝对性增多 缺氧 RBC生成素增多→ RBC数增多。①生理性↑: 平原移居高原 , 空气稀薄→ RBC增多真性RBC↑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②病理性↑: 严重心肺疾病。★(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临床意义】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量低于参考范围下限。是诊断贫血的指标。(2)病理性贫血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 (缺 铁) 、 造血功能障碍 (再障) 及RBC丢失或破坏过多 (急慢性失血、 溶血)。6个月-2岁婴儿 部分老年人妊娠中、 晚期★(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 红细胞相对不足 ,红细 胞及血红蛋白可较正常 成人低约10%~20%。一、红细胞参数检查(1)生理性贫血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低限{中度:<90g/L;重度:<60g/L;极重度: ≤30g/L。★【临床意义】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男性<120g/L女性<110g/L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二)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压积:是测定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主要与红细胞的体积和数目有关。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一) RBC计数及Hb测定★【参考值】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1~3岁新生儿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三((0.4~0.50.35~0.450.35~0.47 0.6~0.7(二)血细胞比容测定★【临床意义】增多---各种血液浓缩,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二)血细胞比容(HCT)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三项数据, 计算出红细胞的三项平均值。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飞升)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皮克)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克)。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一) RBC计数及Hb测定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三(((二)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红细胞总体积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fl飞升)。MCV= = 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pg皮克) 。MCH= =H 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克)。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Hgb(g/L)MCHC= = g/L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HCT(L/L)红细胞总体积122001×11)RBCgb(g/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21101×10CCRBH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参考区间】人群 MCV (fl) MCH(pg)MCHC(g/L)成人 82~100 27~34316~3541~3岁 79~104 25~32280~350新生儿 86~120 27~36250~370(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一、红细胞参数检查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病 因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缺乏叶酸、维生素B12 ,如营养性 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减低 减低 减低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临床意义】平均血红 蛋白量平均血红 蛋白浓度平均 体积(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液分析仪检测出的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一) RBC计数及Hb测定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三((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二)血细胞比容测定【参考值】 RDW-CV <0.15(<15%)【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 RDW-CV增大 , 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 , 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 , 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增大 , 而后者RDW正常 ,有助于鉴别。3.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及鉴别优于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一) RBC计数及Hb测定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二、白细胞参数检查(一)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成人新生儿6个月~2岁(4~10)× 109/L(15~20)× 109/L (11~12)× 109/L一、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血小板检查四、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计数六、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一)WBC计数(二)WBC分类计数教材为(3.5~9.5)× 109/L(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包括百分比、绝对值)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 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5种。临床上 ,WBC计数和WBC分类计数(DC) ,一般都是同 时进行的 ,简写为WBC+DC或白+分。★二、白细胞参数检查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一)WBC计数(二) WBC分类计数细胞类型 百分比(%)绝对值( × 109/L)中性粒细胞(N) 50~751.8~6.3嗜酸性粒细胞(E) 0.4~8.00.02~0.52嗜碱性粒细胞(B) 0~10~0.06淋巴细胞(L) 20~401.1~3.2单核细胞(M) 3~80.1~0.6(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国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区间二、白细胞参数检查与教材不同,以此表为准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WBC >10 × 109/L---白细胞增多。WBC <4 × 109/L---白细胞减少。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故白细胞总数 和中性粒细胞变化的意义常相同 , 但有时也需具体分析。中性粒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 , 有活跃的运动和吞噬功能 , 它 有趋化作用 ,有溶酶菌杀菌 , 故炎症时WBC增加。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核细胞(M) 5.淋巴细胞(L)))B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2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1) 生理性改变新生儿较成人高一日之间 , 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增多饱餐、 运动、 疼痛、 激动、 高温、 寒 冷或淋浴后等 , 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周围血白细胞暂时性增加。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核细胞(M) 5.淋巴细胞(L)))B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2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B)5.淋巴细胞(L)1.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N)(2) 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 金葡、 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应注意 , 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 , 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 , 反而减低。 急性中毒:M胞(细单核细胞嗜碱性粒..43急性化学药物中毒: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酮症、尿毒症、妊毒症2.嗜酸性粒细胞(E)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B)5.淋巴细胞(L)1.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N)(2) 增多 急性失血: 特别是内出血 , 白细胞可达2万以上。 脾破可达3万以上 严重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 严重外伤、烧伤、创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等12~36h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可增多。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尤其是慢粒→ 中心粒细胞升高最明显。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M胞(细单核细胞嗜碱性粒..43{白血病:外周血中WBC数异常增多, 伴细胞质量改变。… 2.嗜酸性粒细胞(E)1.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N)(3) 减少通常白细胞数低于4 × 109/L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低于1.5 × 109/L→ 称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低于0.5 × 109/L→ 称粒细胞缺乏症 常见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粒细胞(N)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 5.淋巴细胞(L)E)性(中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和..21①某些感染:{G-菌感染:伤寒、副伤寒②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急性白血病③理化因素: 放射线、同位素,铅、汞、苯、化疗药、氯霉素等化学/药物因素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肝硬化、淋巴瘤、类脂质沉积病等所致的脾亢⑤免疫性破坏增加:如SLE、药物过敏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WBC)和中性粒细胞(N)减少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病毒感染: 流感、肝炎、麻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由原始粒细胞分化而来,具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或组织胺拮抗物等作用。故:过敏性疾病 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如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临床意义】2.嗜酸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值大于0.5 × 109/L)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寄生虫病 常达10%以上,个别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甚小。可见于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的早期某些急性传染病:多数为减少,但猩红热增高。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此外增多: 绝对值>0.1 × 109/L 在临床上少见。 教材改错P172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等。 转移癌: 血液病:慢粒急变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白血病正常。减少:无意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类白血病样反应则正常;【临床意义】3.嗜碱性粒细胞(B)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4.单核细胞(M) 又名大吞噬细胞, 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 ,具有活泼的吞噬及运动功能。对某些病毒、细菌、原虫等都有杀灭和吞噬作用;能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使炎症得以净化;处理抗原, 在免疫反应的某些阶段协助淋巴细胞起免疫 作用。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某些感染: 如活动性肺结核、 感染性心内膜炎、 疟疾、 黑热病等; 某些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如麻疹、 腮腺炎; 血液病 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 结缔组织病、 淋巴瘤。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4.单核细胞(M)增多:绝对值>0.8 × 109/L见于婴幼儿及儿童见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生理性病理性5. 淋巴细胞(L): 来源于原始淋巴细胞 ,在机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依赖于胸腺发育 ,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80%B-淋巴细胞:依赖于骨髓发育 , 具有体液免疫功能 20%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3.嗜碱性粒细胞(B)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儿童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粒细胞(N)3.嗜碱性粒细胞(B)5. 淋巴细胞(L) )(1)淋巴细胞增多L)M((淋巴细胞单核细胞..54E)性(中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和..21再障、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等疾病 , 由于白细胞总数减少,可出现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增高 , 但淋巴细胞总数并无增加 ,不属于淋 巴细胞增多的范畴。 病理性 成人绝对值>4 × 109/L原发性增多: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继发性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和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多同时有异型淋巴细胞 , 如流腮、 流出、 传单; 杆菌感染多为传染病 , 如伤寒、结核、 百日咳。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4.单核细胞(M)5.淋巴细胞(L)5. 淋巴细胞(L)(2)淋巴细胞减少 指绝对值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及放射线过量接触。在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的各种疾病中 , 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往往 下降 , 如WBC18 × 109/L , N90%,L10% , 这里淋巴细胞只是相 对减少 , 但总数的绝对值并没有减少。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B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2血小板的功能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并参与凝血过程,故血小板计数为任何出血性疾病的常规检查。【参考值】 (100~300) × 109/L★三、血小板计数简写: PLT或PC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外科手术过度出血的危险性相对较小。易有出血。自发性出血。★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PLT>600 × 109/L 提示恶性疾病的可能。PLT>1000 × 109/L 常有血栓形成。PLT>50 × 109/LPLT<50 × 109/L PLT<10 × 109/L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1.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低于100 × 109/L称PLT减少。①PLT生成减少: 见于再障、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转移癌等;②PLT破坏或消耗增多: 见于上呼吸道感染、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SLE、 DIC等;③PLT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血液被稀释;★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100~300) × 109/L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2. 血小板增多: PLT高于400 × 109/L , 称PLT增多。①PLT生成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病变 ,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 真红等 , PLT>1000 × 109/L时 , 必须警惕有无血栓。②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增加) 如急性感染、 急性溶血等。③PLT破坏减少:见于脾切除术后。★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100~300) × 109/L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形态: 呈淡红色双凹圆盘形无核细胞,大小基本均匀,染色后 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发白区)约占直径 的 1/3-2/5。直径: 直径6-9 m,平均7.5 m。★四、血细胞形态检查(一)红细胞形态检查血细胞形态检查 (二) 白细胞形态检查(三) 血小板形态检查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检查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一)红细胞形态检查1.正常红细胞:1.正常红细胞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大小不均:细胞大小悬殊, 直径相差可达一倍以上。见于病理性造血, 反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旺盛。 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 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 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 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 m。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一)红细胞形态检查p2562.大小异常1.正常红细胞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红细胞大小改变(一)红细胞形态检查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形态异常:(1) 球形红细胞细胞体积小而呈圆球 形,无中央淡染区直径小于6 m,厚度 增加大于2.9 m四、血细胞形态检查高于25%才有诊断价值形态异常见于3(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2) 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原名地中海贫血又称 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部分色素存 留而深染,状似射击 之靶标(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高于20%才有诊断价值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3) 椭圆形红细胞(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刀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遗传性椭圆细胞贫血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椭圆形或长圆形>25%有诊断价值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4) 镰形红细胞(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血红蛋白S病(Hbs)又称镰状细胞病。红细胞呈 镰刀状、 月牙形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见于>10%有诊断价值(一)红细胞形态检查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3.形态异常:(5) 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遗传性口形细胞贫血四、血细胞形态检查形态异常见于3形态异常: 6) 棘状红细胞 (1)球形红细胞 (2)靶形红细胞 (3)椭圆形红细胞 (4)镰形红细胞 (5)口形红细胞 (6)棘状红细胞 (7)红细胞碎片 (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β -脂蛋白缺乏症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脾切除术后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细胞外周为不 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和 形状不一见于(6)棘形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7) 红细胞碎片(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 (9) 缗钱状红细胞DIC微血管病性溶贫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破碎状三角形盔形逗点形等四、血细胞形态检查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8) 红细胞形态不整(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9) 缗钱状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一)红细胞形态检查3.形态异常:(9) 缗钱状红细胞:(1)球形红细胞(2)靶形红细胞(3)椭圆形红细胞(4)镰形红细胞(5)口形红细胞(6)棘状红细胞(7)红细胞碎片(8)红细胞形态不整(9)缗钱状红细胞红细胞相互串联 , 似缗钱状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骨髓瘤 、 巨球蛋白血症四、血细胞形态检查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4. 染色异常提示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是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仅边缘着色较深 , 呈环状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1)低色素性红细胞(2)高色素性红细胞 (3)嗜多色性红细胞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四、血细胞形态检查(1)低色素性红细胞见于低色素性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检查4. 染色异常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红细胞着色深 ,胞体大胞体内Hb含量增高所致,红 细胞平均Hb量(MCH) 个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1)低色素性红细胞(2)高色素性红细胞(3)嗜多色性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四、血细胞形态检查(2)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未成熟,尚存嗜碱性物 质 。 红细胞呈灰蓝色(一)红细胞形态检查4. 染色异常各种增生性贫血。 尤以溶血性贫血 为最多见。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1)低色素性红细胞 (2)高色素性红细胞(3)嗜多色性红细胞四、血细胞形态检查(3)嗜多色素性红细胞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5. 结构异常铅中毒 → 慢性重金属中 毒的辅助指标;溶贫 、 巨幼细胞性贫血、 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等(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豪焦小体) (3)Cabot环 (卡波环)(4)有核红细胞增多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红细胞内有多 数蓝黑色颗粒四、血细胞形态检查(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 内出现圆形紫红色小 体, 大小1~2 m, 数 量不等, 已证实它是 核残余物。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及脾 切除之后见于(一)红细胞形态检查5. 结构异常(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豪焦小体)(3)Cabot环 (卡波环)(4)有核红细胞增多(2)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豪焦小体)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一)红细胞形态检查5. 结构异常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 状 结构 , 有时绕成 8 字形, 存在于红细胞、 嗜多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豪焦小体)(3)Cabot环 (卡波环)(4)有核红细胞增多常与Howell-Jolly小体(豪焦小体)并存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四、血细胞形态检查现认为系脂蛋白变性所致(3) Cabot环(卡波环)正常:成人外周血无有核红细胞(1周内婴儿可有少量)意义 多见于 增生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髓外造血不见于:原发性再障(一)红细胞形态检查5. 结构异常(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豪焦小体) (3)Cabot环 (卡波环)(4)有核红细胞增多1.正常红细胞 2.大小异常3.形态异常4.染色异常5.结构异常(4)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 增多四、血细胞形态检查碱性: 核膜不清, 颗粒最清, 颗粒大小不等, 有空泡, 分 布不均 ,盖住核。(二)白细胞形态检查p256淋巴 : 核大 , 胞质极少 。核圆形深染 , 核周围浅染 , 胞质蓝灰色 。单核不分叶, 胞浆灰兰或青 石色,含嗜天 青颗粒四、血细胞形态检查1.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酸性:二叶核 占90%以上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分叶核杆状核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二)白细胞形态检查2.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3)反应性(异型)淋巴细胞化常变异象态核形胞胞细细粒粒性性中中))21((1.正常白细胞形态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变性④杜勒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棒状小体⑦Pelger-Huet (派胡样畸形)态类白血病反应异常白细胞形..32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1)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265①大小不均 常见于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二)白细胞形态检查(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3.类白血病反应2.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细胞淋巴变化)象异型胞核(细反应性中性粒))32((态态形形胞胞细细白白常常异正..21中性粒细胞胞浆内遍布细小的嗜中性颗粒,正常时不清楚,若变粗、变黑,则有退化改变, 称中毒颗粒, 见于严重感染、毒血症等情况。更严重时,细胞质内出现圆形或梨形云雾状蓝色小体,称杜勒小体。感染中毒时,还可出现 空泡、核变性等。 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严重感染 毒血症(1)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杜勒小体(二)白细胞形态检查(1)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⑥棒状小体(奥氏小体)最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其次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不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急性白血病, 鉴别白血病的类型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变性④杜勒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棒状小体⑦Pelger-Huet (派胡样畸形)1.正常白细胞形态2.异常白细胞形态3.类白血病反应四、血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胞质中红色细杆状物★(2)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p264概念: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 ,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中性粒细胞的发育过程: 由幼稚→成熟、 衰老 , 其核的变化为圆形、 椭圆形变为肾形 ,进而变为分叶核 , 分叶核可为2-6个不等。正常外周血: 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3叶居多 , 杆状核仅占 1%-5% , 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核象变化分为: 核左移和核右移 , 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四、──血细胞形态检查(二)白细胞形态检查(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2.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细胞淋巴变化)象异型胞核(细反应性中性粒))32((1.正常白细胞形态2.异常白细胞形态3.类白血病反应如果核左移伴WBC增多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白血病例外)一般预后较好, 如果伴WBC减少或正常 ,提示机体反应性低下 ,预后不良。核右移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衰老中性粒细胞, Ⅴ叶核以 上)>3% ,称之。此时常伴WBC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造血物质缺乏, 常见于再障、 巨幼红等。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二)白细胞形态检查(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3.类白血病反应2.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细胞淋巴变化)象异型胞核(细反应性中性粒))32((态态形形胞胞细细白白常常异正..21★(2)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 外周血非分叶核中性粒细胞>5%并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称之。说明幼稚细胞增加, 常见于严重感染;重度核左移 非分叶核 (Ⅰ叶核) > 25%, 出现更幼稚的中性粒细胞称之。感染极为严重类白血病样反应 粒细胞白血病核左移 Ⅰ叶核>5%并出现晚幼粒、中幼 粒、早幼粒等细胞Ⅴ叶核>3%核右移核左移 Ⅰ叶核>5%并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 早幼粒等细胞(二)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右移 Ⅴ叶核>3%正常3. 类白血病反应p267 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 (白细胞总数增多 , 和/或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 的血 象反应。 其特点为:①有明确病因,病因去除后,血象恢复正常②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嗜酸性 粒细胞型、 白细胞不增多型③外周血WBC>50× 109/L,但多数<100× 109/L ,WBC不增多型<10× 109/L④有形态异常,有毒性变,并有幼稚细胞>2%,但<5%,且原始细胞少见⑤RBC正常, PLT正常或增多⑥骨髓检查,除增生活跃和毒性变以外,无明显异常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 (二)白细胞形态检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类白血病反应态态形形胞胞细细白白常常异正..21网织红细胞(Ret) 是晚幼 红细胞脱核后→ 完全成熟 之间的过渡细胞 。 是骨髓 造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形态学特点: 较成熟红细 胞稍大, 直径8~9.5 m, 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嗜 多色性红细胞★五、网织红细胞计数p258一、 红细胞参数检查二、 白细胞参数检查三、 血小板计数四、 血细胞形态检查五、 网织红细胞计数六、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七、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一) 参数及参考区间百分率:指网织红细胞在红细胞中所占百分比。★五、网织红细胞计数成人 0.005~0.015(0.5%~1.5%)新生儿 0.03~0.06(3%~6%)绝对值:较百分率更准确 (24~84) × 109/L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2.抗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抗贫血治疗有效→ 网织红细胞↑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溶血性贫血。表示骨髓的造血功能减低 , 再障。★五、网织红细胞计数(二) 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概念: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 降的速率。原理: 血浆的比重为1.024~1.028, RBC的比重为1.095, 故RBC下沉。 正 常RBC表面带负电荷, 互相排斥而不易粘合下沉。病理情况下 ,如血浆中纤维 蛋白或球蛋白增多时 ,使RBC表面的负电荷减少 ,形成缗钱状而下沉→血沉增 快 ,反之 ,血沉减慢。成年男性 0~15mm/1小时末 成年女性 0~20mm/1小时末临床意义: 血沉无特异性 , 但某些方面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六、红细胞沉降率检查p261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参考值: 魏氏法生理性变化 妇女月经期、 妊娠3个月后、 分娩、 老年人、 活动后 →血沉增快炎症性疾病及组织损伤、 坏死: 各种炎症、 结核、 风湿、 心肌炎、 肺炎等观察结核病、 风湿病等动态变化。 凡病变活动时ESR多增快 , 逐渐 好转或趋于静止时 , ESR减慢或正常。区分功能性与器质性疾病。 前者正常(心绞痛) , 后者增高(心肌 梗死)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 前者ESR一般正常 , 后者 , 尤其是晚期增快高球蛋白血症:亚细 、 SLE、 肾炎、肝硬化、 M.M等六、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