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医 学 影 像 学放射性核素超声穿刺活检DSAMRICTX线概述介入放射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是以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 医学学科。 包括: 影像诊断学: X线、 DSA 、 CT、 MRI、 超声、 核素扫描等。 介入放射学: 括穿刺活检、 穿刺引流、 栓塞、 灌注、 取异物术。概述(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X线图像的特点(三) X线检查技术(四) X线图像分析与诊断(一) 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 CT图像的特点(三) CT检查技术(四) CT图像分析与诊断(五) CT诊断的临床 应用及评价1.能理解X线与CT的成像原理、 图像特点2.熟悉各技术的优点与缺点3.熟悉观察、 分析、 诊断的方法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X线 成像02CT 成 像目 录01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伦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1895年11月8日发现X射线 , 为开创医学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 1901 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1、 X线的产生: 又称伦琴射线 , 本质上是电磁波。 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群突然受阻 , 撞击到X线管内的阳极靶面时产生的。2、 X线成像设备: ①X线管 ②变压器 ③控制台(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3、X线的特性1 .穿透性 :X线成像的基础。2. 荧光效应 :X线透视检查的基础。3. 感光效应 :X线摄影检查的基础。4. 电离效应: 辐射测量的基础,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5. 生物效应 :放疗的理论基础(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放射治疗放射防护透视检查摄影检查3、X线与成像有关的特性x 线穿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的组织结构 , 被吸收程度不同 , 到达荧光屏、 胶片或影像板上的剩余 x 线量不同 ,激发出明暗不同的图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透视检查摄影检查天然对比: 高密度: 骨组织、 钙化灶 中等密度: 软骨、 肌肉、 神经、 实质 器官、 结缔组织、 体液 低密度: 脂肪组织、 气体病 变 产 生 对 比 人 工 对 比(二)X线图像特点自然对比普通检查: 荧光透视 x线摄影特殊检查: 软X线摄影造影检查(三)X线检查技术1、 荧光透视:可转动体位、 动态观察常用于胸部、 腹部和四肢骨折脱位的检查。(三)X线检查技术2、x线摄影:应用最多的x线检查方法得到某一部位、某一角度的瞬间图像(三)X线检查技术2、 软X线摄影. 常用钼靶摄影 , 其X线为电子群撞击钼靶所产生,波长较长 ,穿透性较弱。. 适合于软组织病变的检 查 ,特别是乳腺(三)X线检查技术3、 造影检查向缺乏自然对比的器官内部或周围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后进行的X线检查。(1) 造影方式直接引入法: 口服法、 灌注法、 穿刺注入法生理排泄法: 如静脉尿路造影、 静脉胆系造影。(三)X线检查技术3、 造影检查(2) 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1) 钡剂:硫酸钡 , 主要用于食管和胃肠造影。(三)X线检查技术3、 造影检查(2) 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2)碘剂: 有机碘: 离子型—泛影葡胺 、 非离子型—欧乃派克 无机碘:碘化钠 , 少用 油脂类:碘化油 , 子宫输卵管 造影(三)X线检查技术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理: 用计算机处理X线血管造影所得的 数字化影像信息 , 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 突出造影血管的成像技术 方法: 多用时间减影法: 不含对比剂(蒙 片) 的数字矩阵图像-含对比剂的数字矩 阵图像→ DSA图像(三)X线检查技术3、 造影检查(3) 造影前的准备①有无造影的禁忌证 , 如严重心、 肾疾病和过敏体质等②作好解释工作③病人及家属同意签字④造影剂过敏试验⑤做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准备(三)X线检查技术气体类(空气 , 氧气 , 二氧化 碳 ) , 主要用于关节造影3、 造影检查(2) 造影剂——低密度造影剂膝关节空气造影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三)X线检查技术4、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① X线平片检查: 骨骼病变、 胸部病变② 软线摄影: 适合于软组织病变的检查 ,特别是乳腺③ X线造影检查: 食管、 胃肠道病变④ DSA: 广泛用于心脏及血管病变的检查(三)X线检查技术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简称X线CT或CT , 它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选定层面进行扫描 , 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CT检查优点: CT图像是断面图像 ,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成像 , 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CT检查技术: 平扫、 对比增强扫描。 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眼、 鼻、 耳、 胸部、 腹部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1. 部位2. 数目3. 形状4. 边缘5. 密度6. 大小7. 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8. 器官功能的改变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部位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数目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形状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边缘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密度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的大小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病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三、 对病变重点观察与分析器官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