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常见症状 发热 课件(共36张PPT) 《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篇 常见症状 发热 课件(共36张PPT) 《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常 见 症 状
诊断学
diagnostics
掌握:正常人的体温与生理变异
发热的病因
发热的临床表现
(分度、临床过程、热型及临床意义)
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伴随症状
教学目标
体 征
症状symptom:主观感受的感觉
客观病态的改变
体征sign: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广义的症状
symptom and sign
发热fever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致热源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发热的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神经—体液的调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产热=散热:动态平衡
体温的调节
个体之间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腋测法:36-37℃
电子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正常体温
口测法:36.3-37.2℃
肛测法:婴幼儿、神志不清者
36.5-37.7℃
个体之间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正常体温
耳测法:婴幼儿
额测法:体温筛查
个体之间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正常体温
T下午>T早晨
生理性偏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月经前、妊娠期
高温环境下
生理性偏低:代谢率降低时(老年)
※生理变异:波动范围<1℃/24小时
一、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
发 热
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发生机制
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
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物质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
外源性
内源性
致热源
体温调定点上移
运动神经
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收缩
寒战
产热增加
发热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皮肤苍白
感觉神经
畏寒
△发生机制
广泛皮肤病变
心力衰竭

颅脑外伤
颅脑出血
颅脑炎症

癫痫持续状态
甲亢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发生机制
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病因与分类
皮肤病变
血栓及
栓塞疾病
内分泌
代谢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
二、非感染性发热
※病因与分类
血液病
颅内疾病
恶性肿瘤
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生理性低热
夏季低热
感染治愈后低热
原发性低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病因与分类
低 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 热 39.1~41℃
超 高 热 41℃以上
※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缓升型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临床表现
高热期: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临床表现
高热期: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
骤降
渐降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临床表现
※热型 fever type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稽留热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驰张热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间歇热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回归热
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 ℃ )
时间(天 )
36
37
38
39
40
41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不规则热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无规律
热型及临床意义
特征性的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注意
老年人
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 有关
注意
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症状
不同疾病有某些相同的症状
结合临床所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伴随症状
伴寒战
伴结膜充血
伴单纯疱疹
伴淋巴结
肿大
伴肝脾肿大
发热
伴随症状
伴出血
伴关节肿痛
伴皮疹
伴昏迷
伴随症状
发热
1.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为高热。
A.37.3-38℃ B.38.1-39℃ C.39.1-41℃ D.41℃以上
2.体温39~40℃以上,24小时波动不超过1℃的热型为( )。
A.稽留热 B.波状热 C.间歇热 D.驰张热
课堂测试
男,56岁,吸烟史20余年。因“发热3天”就诊。家中测口腔温度39.0℃。讨论:
该患者的发热分度?
患者可能的病因?
课堂测试
感谢您的聆听
课程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