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常见症状第一节 发热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篇 常见症状第一节 发热课件(共29张PPT)《诊断学基础》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发热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熟悉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2.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3.熟悉问诊要点
症状:
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是病人的主观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如发热、头痛、咳嗽、乏力等
发热(fever)
在体温中枢调节下产热和散热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6~37℃。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过程、散热过程这三者之一出现障碍,体温将超过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正常成人体温如下:
腋温:36~37℃
口温:36.3~37.2℃(比腋温高0.2~ 0.3℃)
肛温:36.5~37.7℃(比腋温高0.5~0. 7℃)
生理情况下体温波动不超过1℃。
在运动、劳动、餐后、下午、妇女月经前及妊娠
期体温均稍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略低于青壮年。
病因与分类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 、寄生虫等侵入机体均可引起发热称为感染性发热。
占发热病因的50~60%,其中细菌占43%,病毒占6%。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性发热,亦称吸收热。见于:
①机械性或理化损伤:大面积烧伤、术后
②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肺、脾等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心肌、肺、脾梗死、恶性肿瘤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 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亢产热增多、脱水和失血时散热减少。
4、 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 鱼鳞病等。心衰→水肿的隔
热、周围循环差皮肤散热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一些致热因素直接损害体温中枢,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后,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增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见于:
① 物理因素(如中暑)
② 化学因素(如重度安眠中毒)
③ 机械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
颅内压升高等)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 大于散热,为功能性低热,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① 原发性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小(〈0.5℃)
② 感染后低热:细菌等致热,经治疗原感染已愈,但仍低热,为体温中枢功能紊乱
③ 夏季低热:发于夏季,秋凉自退,见于幼儿因体温中枢功能不完善
④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经前及妊娠初期可有低热。
1、内源性致热原
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等白细胞在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或白细胞介素Ⅰ)。
内源性致热原,分子量小,含少量糖和脂肪蛋白质,可被蛋白酶类(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所破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三、、发热机制
2、外源性致热原
.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
.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 抗原抗体复合物;
.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肾上腺皮质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 多糖体成份及多核苷酸、淋巴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尤其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
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原→体温中枢调定点(温阈)→温阈上升→重新调节人体温度→
① 垂体内分泌使代谢增加或运动神经
使骨骼肌阵缩(寒战)→产热增多
② 交感神经→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
→ 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 产热 〉散热→发热 。
四、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度
低 热:37.3~38℃
中 热:38.1~39℃
高 热:39.1~41℃
超 高 热:41℃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经过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①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高温(39 ~40℃)以上,常伴寒战,小儿伴惊厥。见于:疟疾、大叶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药物反应等
② 缓升型:体温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布鲁菌病等。
2、高热持续期
体温达高峰后的一段时间。此期体温已达到体温调定点,中枢不再发放寒战冲动,皮肤血管转为舒张→皮肤发红发热、呼吸急促、出汗增多→散热增加→产热与散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病因消除→致热源减弱→体温中枢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产热减少→体温降至正常 。
(1)骤降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常伴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肺炎球菌肺炎、输液反应等。
(2)缓降型: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1℃。
见于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2、弛张热:体温39℃,波大,24h波动 〉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持续1天~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伴随症状:
(1)寒战:肺炎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3)淋巴结肿大:白血病、淋巴瘤
(4)肝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风湿病
(5)皮肤粘膜出血: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6)皮疹:麻疹、水痘、药物热
(7)昏迷:中暑、中毒性菌痢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两大类,而以 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 和 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 。
5.各种病原体如 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 。
7.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
8.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② ;③ 。
9.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 、 、 、 。
10.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 达数天或周,24小时内波动 ,常见于 、 、 。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
3.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4.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
5.高热是指39.1—41℃。( )
三、选择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四、名词解释
1.发热
2.稽留热
3.弛张型 或败血症热型
五、问答题
1.发热的分度有哪几种?
2.临床上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有哪些?
Thank You !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