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症状 (symptom) : 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体验 (如瘙痒 , 疼痛 , 胀闷 , 恶心 , 眩晕等) 。 ——问诊获得体征 (sign) : 体格检查所获得的客观表现 (如杂音、 罗音、 肝脾大)——体检获得。【学习目标】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熟悉常见症状的病因及伴随症状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第一节 发热五 伴随症状六 问诊要点目 录content四 临床表现三 发生机制二 病因与临床分类一 概述【学习目标】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热型。熟悉发热的伴随症状。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 非感染性)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临床过程与特点、 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 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 体温上升期 , 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 分六型 , 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 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 同症状(一)定义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 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 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当机体在致热源或其他原因作用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产热和散热失衡时(产热>散热) ,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称为发热。一、概述第一节 发热(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1. 正常体温口腔温度 36.3-37.2 ℃;腋窝温度 36-37℃ ★;直肠温度 36.6-37.7℃;一、概述第一节 发热(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2. 生理变异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 早晨略低 , 下午略高 ,运动、 进食等体 温略高 , 但24小时内波动<1℃;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一、概述第一节 发热(三)发热对人体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 , 人体发热是一种防御反应 , 如循环加快 , 巨噬细 胞增多 , 白细胞增多等;但另一方面发热可给人体带来不适和危险 , 如头痛、 乏力、 全身 酸痛 , 超高热时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 , 使大脑皮质产生不可逆 的损害 , 最后导致昏迷 , 直至死亡;因此,临床上既不主张盲目降温, 又要及时防止过高热对人体的损害。一、概述第一节 发热★(一)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细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感染,均可有发热。1.急、慢性传染病。2.急、慢性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其原因是病原体的代谢产物和毒素, 作用于白细胞,产生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起发热。★二、病因与临床分类第一节 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物质吸收:①内脏梗死: 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②大面积组织损伤: 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等。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等。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亢、严重脱水等。4.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慢性心衰(有效循环少→流动慢→散热少) 等。★二、病因与临床分类第一节 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中暑 (物理)安眠药中毒 (化学) 直接损伤体温调节中枢→称为中枢性发热脑出血 (机械) 特 点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①原发性低热;②夏季低热:③生理性低热④感染愈合后低热★二、病因与临床分类第一节 发热高热无汗(二)非感染性发热7.恶性肿瘤:①各种恶性实体瘤;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二、病因与临床分类第一节 发热(一) ★致热源性发热根本原因是体内存在致热源。根据其来源不同分:外源性致热源被白细胞吞噬 内源性致热源体温 - 本身不会引起发热枢于中用节作调接出产放胞释细并白生使障, 不能直能通过血脑分子量大屏不细菌的代谢产物、内毒素;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如白介素(IL-1)、肿瘤坏 死因子(TNF)、干扰素等主要存在于中性粒 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实际上外源性致热源是使白细胞产生致热源的激活物躯体运动神经→寒战→产热个 交感神经→血管收缩→产热三、发生机制直接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发热第一节 发热内源性致热源产热 > 散热发热分子量小血脑屏障学习通投屏导 致(二)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或调节障碍所致散热减少: 广泛性皮肤病、 心力衰竭产热过多: 癫痫持续状态、 甲亢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颅脑外伤、 出血、 炎症等。三、发生机制第一节 发热低热: 37.3~38℃中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低热 中度热第一节 发热 ★四、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的临床过程))三二((★(一)发热的分度 (以口温为准)37.3℃ 38℃ 38.1℃ 39℃ 39.1℃ 41℃ 41℃以上高热超高热机理: 产热个,散热 →寒战,血管收缩。 急起,表现: 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急起:体温急剧个,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达(39~40℃),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败血症、流感等。缓起: 体温缓慢上升,几天内体温才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等。也可以缓起其形式可以(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一)发热的分度(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三)热型及临床意义四、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第一节 发热(二)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3.体温下降期2.高热持续期 产热 =散热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体温维持在39~40℃的水平,由于散热个→皮肤潮红、灼热、微汗、呼吸加快 等, 严重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期期续升持上热温高体..21疟疾: 仅持续数小时肺炎球菌肺炎、流感: 持续几天伤寒: 持续几周★四、临床表现第一节 发热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体温下降时,皮肤散热增加,汗腺活动增强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尤其是年老、体衰的病 人必须高度注意。血管扩张,体温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如疟疾、肺炎球菌肺炎用青霉素后。第一节 发热 ★四、临床表现(二)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体温下降期致热源逐渐减少或消失,调定点降至正常产热、散热发汗、骤退: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或略低于正常,渐退: 体温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其形式可以骤退, 也可以渐退(三)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 将发热患者不同时间的体温检测结果记录到体温单上,所连成的曲线即成体温曲线 , 又称热型。 常见的有{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有相应的热型。第一节 发热 ★四、临床表现 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的临床过程))三二(((一)发热的分度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意义女性基础体温曲线临床用得最多的没有排卵的基础体温曲线图定义: 体温恒定在39℃~40℃或以上, 24小时内体温波动<1℃ , 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四、临床表现★(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第一节 发热28C40 或 39 38 37 36以温 持 续 数日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稽留热39℃~40℃<1动波高上°C29严重疾病的病理过程常见于: 败血症(又称败血症热型)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超过2℃, 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四、临床表现第一节 发热定义:40 以 39 38 37 36上驰张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C39℃仍高动>低体温最波于常正2°C31平, 经过数小时或数天间歇后, 体温再次突然升高, 如此高热与无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第一节 发热 ★四、临床表现★(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与波状热区别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定义: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急性肾盂肾炎32体 温 骤然 升40 39 38 37 36体 温 骤 1 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持续 天或几天间歇热然下数小续持时C33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哟哟——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成功拯救了约2亿疟疾患者, 让祖国的传统医学走向世界、为国家赢得了荣 誉。她始终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那个时 代,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就是他们长期艰苦 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的动力。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只有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 勤学苦练、建功立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作为一名医学生现在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进取,不断创 新,才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4.波状热(undulant fever)定义: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 ,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 布氏杆菌病。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四、临床表现★(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发热3640℃体温逐渐上升 至39℃或以上3938373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数天后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 又逐渐升高波状热5.回归热定义: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 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规律性交替1次。 常见于: 回归热、霍奇金病等。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四、临床表现★(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发热3840℃ 39 38 37 3639 ℃ 高 热 期 和期骤 然下 降 至 正 常水 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体温骤然升高至 或以上 ,持续数天回归热相等无热间时6.不规则热定义: 发热无一定规律 ,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 结核病、 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四、临床表现★(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发热4040℃ 39 38 37 3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不规则热第一节 发热 四、临床表现(四)注意事项疾病的过程中 , 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热型存在。休克型肺炎 , 由于机体抵抗力很差 , 发热可不高甚至不发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 及时控制了感染 , 或由于解热药或糖皮质 激素等应用 , 改变了机体的反应性 , 发热可不高 , 甚至不发热。故特征性热型可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第一节 发热 五、伴随症状伴寒战 肺炎球菌肺炎、 败血症、 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疟疾、 药物热 或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贫血等。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 川崎病、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等。伴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伴淋巴结肿大 ①附近有无局部感染; ②白血病、 淋巴瘤、 转移癌。伴肝脾肿大 病毒性肝炎、 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 病、 白血病、 淋巴瘤、 急性血吸虫病等。第一节 发热 五、伴随症状伴皮肤黏膜出血 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 , 如流行性出血 热、 病毒性肝炎。 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 , 如急性白血病等。伴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结缔组织病、 痛风等。伴皮疹: 常见于麻疹、 猩红热、 风疹、 川崎病、 斑疹伤寒、 结缔组 织病、 药物热等。伴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毒性菌痢、 中暑等; 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 巴比妥类药物 中毒。第一节 发热 六、问诊要点诱因、 起病时间、 季节、 起病情况 (缓急) 、 病程、 热度高低、 规 律性(间歇性或持续性) 。有无畏寒、 寒战、 大汗或盗汗。多系统症状询问 , 是否伴有咳嗽、 咳痰; 腹痛、 呕吐、 腹泻; 尿频、 尿急、尿痛;皮疹、 出血、 头痛、 肌肉关节痛等。诊治经过(药物、 剂量、 疗效) 。传染病接触史、 疫水接触史、 手术史、 流产或分娩史、 服药史、 职 业特点等。 本节介绍了发热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热 型及伴随症状。 重点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热型,熟悉发热的病因与分类。【小 结】【案例教学】 案例1: 患者男 , 26岁 , 因发热、 寒战、 咳嗽、 咯铁锈色痰1天入院。 发热前有淋浴史 , 自测体温39℃ , X线胸片提示大片炎症浸润 阴影。 入院后体温波动在39.3~40.2℃ 。 该患者是什么热型?最可 能的发热原因是什么?发热的机制是什么? 案例2: 发热患者 , 体温在39℃以上 , 每日波动2~2.5℃ , 最低温度37.6℃ , 应考虑为什么热型? 常见的发热原因有哪些?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感染A.分子量较小B.其致热原性可被蛋白酶类所破坏C.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D.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在体内最终由肝、肾灭活和排泄外源性致热原的特点,正确的是答案: C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答案: CA.37~37.2℃B.37.3~38℃ C.38.1~39℃ D.39.1~41℃ E.41℃以上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答案: CA.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B.清晨及午后体温较高C.傍晚体温最低D.波动幅度在2℃以上E.体温波动与生物钟无关体温昼夜变化的特点是答案: AA.肺结核B.大叶性肺炎C.急性肾盂肾炎D.疟疾E.胸膜炎稽留热最常见的疾病是答案: B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未用任何退热 降温措施,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 时体温仍高于正常。这种热型是A.稽留热B.波浪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弛张热答案: E女, 7岁, 持续发热一周, 体温可达39.6 ~ 40.2℃ , 每天最低温度为37.8℃左右, 此热型 属于A.波浪热B.间歇热 C.稽留热 D.弛张热 E.不规则热答案: DA.伤寒B.肺炎C.支气管炎D.败血症 E.布鲁菌病弛张热常见的疾病是答案: D(1-3题共用答案)A.发热伴寒战B.发热伴口角疱疹C.发热伴肝脾肿大D.发热伴出血E.发热伴昏迷1. 急性肾盂肾炎 2. 流行性出血热 3. 流行性感冒AD B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 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2.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A.大叶肺炎 B.流行性出血热1.该病人的热型是A.间歇热 B.波状热(1-2题共用题干)DC.回归热CC.伤寒D.稽留热 E.弛张热D.疟疾 E.风湿热A. 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 一般相差1~2℃B. 早晨体温略低,中午较高, 下午又较低C. 运动或进食后体温不受影响D. 老年人体温略低E. 妇女在月经或妊娠中体温略低关于正常人体温的波动,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D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