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心电图检查四 课件(共20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六心电图检查四 课件(共20张PPT)《诊断学基础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心律失常(2)
-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心律失常(2)
异位性心动过速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根据异位节律点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实质也是早搏,是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早搏!
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室性心动过速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4、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少见)
5、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按照解剖结构应该分为房性心动过速以及交界性心动过速。但心电图的形态,和发生原理相近,所以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点 :(1)突发、突止
(2)频率160-250次/分
(3)节律快而规则,QRS波群一般正常,如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群增宽。称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窦房折返型(SART)
(2)房内折返型(LART)
(3)房性自律性增高型(AAT)
(4)房室结内折返型(AVNRT)
(5)房室折返型(AVRT)
折返(reentry)是由于心肌或电活动的不均状况或存在附加通道,造成激动逆原方向折回此前激动过的心肌,使其再次除极的电生理现象。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激动,按顺序经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抵达心室,并分别激动上述组织。因为各组织心肌纤维均按顺序激动后处于不应期,所以激动最终消失。一次激动通过折返可产生两次激动,若折返不断循环,则可连续产生多次激动。折返现象是产生异位搏动的最主要机制之一,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均可能与折返现象有关。
一、主要病因
1、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心房肌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
2、慢性肺部疾病尤其是急性感染时,可使心房高压,导致心房异常触发活动增加。
3、大量饮酒以及各种代谢障碍,可以导致心肌损害,引起心肌的自律性增高,导致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4、洋地黄中毒时,患者易合并低钾血症,此时可使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易发生此类心律失常。
5、先心病或心脏手术瘢痕时,心房压力升高或心肌形成瘢痕,可形成异位节律点,易发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二、诱发因素
心肌缺血、低血钾时,可使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自动除极上升速度增快,出现异常自律性增加,产生房性心动过速。
折返
(4)房室结内折返型(AVNRT)
折返
(5)房室折返型(AVR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1)频率多在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
(3)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群,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明确诊断
(4)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也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双向性室速和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比较少见,QRS波群主波方向出现上下交替改变,常见于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遗传性心律失常)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容易演变为室颤而猝死,增宽的QRS波群,以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QT间期延长,每次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自行终止。
常见于遗传性心律失常、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等。
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另外,除了室性心动过速外
(1)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室上速伴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延迟
(2)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等)经房室旁路前传
(3)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也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类型,应注意鉴别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1)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又称加速的房性、交界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2)频率比逸博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多为70-130次/分,室性多为60-100次/分
(3)由于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频率相近,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并出现各种融合波或夺或心搏
(4)机制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生于气质性心脏病
扑动与颤动
扑动和颤动可见于心房或心室,电生理基础为心肌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形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房扑机制比较清楚,属于房内大折返环路激动。心房扑动多为短阵发性,少数可呈持续性,不稳定,常可转为房颤或窦性心律
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机制复杂,至今未完全清楚。可能为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也可能是局灶触发机制(起源于肺静脉)。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大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
心房扑动(房扑)
(1) 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II、III、avF导联清晰可见
(2)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律,频率为240-350次/分,大多数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是规则的。
(3)房扑时,QRS波一般不增宽
(4)如果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为不纯性心房扑动或非典型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房颤)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
(2)f波可粗大,亦可较细小。
(3)f波频率350-600次/分,
(4)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差传除外)
房扑和房颤
房扑和房颤
室扑和室颤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室扑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是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有两个条件,一是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二是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心电图提示无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搏动,频率200-250次/分,心脏失去射血功能。室颤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也可以因急性心肌缺血或心电紊乱而发生。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至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上提示无QRS-T波,出现大小不等、极度不均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室扑和室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