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梁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正应力的分布规律1.梁的正应力:垂直于横截面,受压区为压应力,受拉区为拉应力。2.中性层:梁内有一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层。3.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4.梁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梁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成线性分布(“K”形分布),中性轴处正应力为零,上下边缘处正应力最大。梁的正应力——最大正应力计算公式 1.梁的最大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 ; 单位:兆帕( ),1 = 1 / 。 2. :梁截面上的最大弯矩,单位:牛.毫米(N.mm)。3. :抗弯截面系数,单位:立方毫米(mm3)。 与截面形状有关, (1)矩形截面: = (2)正方形截面: = (3)圆形截面: = 梁的正应力——计算思路及关键点思路关键点采用简支梁法、叠加法等画出弯矩图,确定最大弯矩值。计算最大弯矩 根据不同截面形状求出,如 、 、 。 计算抗弯截面系数 计算梁最大正应力 根据 = 计算最大正应力 图4-2 梁正应力的计算思维导图梁的正应力的计算[例1] 如图4-3(a)所示,已知AB梁截面尺寸 × = 200 ×400 ,跨度 = 6 , = 4 /m,试计算梁上的最大正应力。解(1)绘制弯矩图(图4-3b),计算 = = ×4×6 = 18 (a)(2)计算 M图1116 = = ×200×400 = ×10 663(3)计算 (b)18×10 163 图4-3 === 3.38 ×10 梁的正应力的计算[例2] 如图4-4(a)所示,已知AD梁正方形截面,连长 = 200 ,试计算梁上的最大正应力。解(1)根据简支梁法,绘制弯矩图(图4-4b),计算 = 12 (2)计算 200 4 === ×10 663(3)计算 12×10 === 9 43 ×10 图4-4梁的正应力——小结1.正 应 力: 垂直于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正应力成线性分布,中性轴处正应力为零,上下边缘处正应力最大。2.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梁的正应力 3.最大正应力的计算: =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强度条件1.梁的强度条件:为保证梁安全工作,梁内的最大正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公式: =≤ [ ] (1)当材料的抗拉与抗压能力相同时,正应力的强度满足抗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条件即可。(2)当材料的抗拉与抗压能力不同时,正应力的强度应同时满足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条件的要求。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应用(1)强度校核已知梁的截面尺寸,材料及所受的荷载,对梁作正应力强度校核。 若 = ≤[σ] 强度满足; 比较 = 和 若 = >[σ] 强度不满足。 (2)选择截面已知梁的材料及所受的荷载,根据强度条件确定抗弯截面系数,再根据梁的截面形状进一步确定截面的具体尺寸。 ≥[ ](3)计算许用荷载已知梁的材料及截面尺寸,先根据强度条件计算梁能承受的最大弯矩,再根据最大弯矩与荷载关系,计算出许用荷载。 ≤ [ ] 梁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应用——计算思路及关键点关键点思路 强度校核将 = 和 比较 梁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应用 选择截面由 ≥ 计算b、h [ ]计算许用荷载由 ≤ [ ]计算F、q图4-4 梁正应力强度计算思维导图梁正应力的强度条件———计算举例[例1] 如图4-5(a)所示,已知简支梁AB, =12m,截面尺寸 × = 200 ×400 , F=40KN,梁的许用应力[σ]=160MPa,试校核梁的强度。解 (1)绘制M图(4-5b),计算 11 = Fl = ×40×12 = 120 . 44(a)(2)计算 1116 = = ×200×400 = ×10 663(3)计算 120×10 === 22.5 < [ ](b)163 ×10 梁强度满足图4-5梁正应力的强度条件———计算举例[例2] 上题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梁所能承受的最大集中荷载F多少?解:由强度条件14 ===≤ [ ]4 得 F ≤ W [σ]=× ×10 ×160 = 2.84×10 N × ≤ 284 该梁能承受的最大荷载为284KN。图4-5梁正应力的强度条件———计算举例[例3] 如图4-6a所示,悬臂梁AB,截面尺寸高宽比为2:1,q=15KN/m,许用荷载[ ]=100MPa,试设计梁的截面尺寸。q解 (1)绘制弯矩图4-6b,计算 1 = ×15×2 = 30 2(a)(2)计算 × ≥ [ ] == 3×10 (b) ×4 2 == 3×10 ==图4-6663解得: = 212 , 取 = 250 , = 500 。梁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小结 1.正应力强度条件: = ≤[σ]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1)强度校核:比较 = 和 。 2.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应用(2)选择截面: ≥[ ](3)计算许用荷载: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