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5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参考答案1-5CCCCD 6-10 DBCDB 11-15 DABAA 16-20 BCBDC 21 (1)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三国同盟|英国|法国|(6分)这两个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2分)(2)人员伤亡惨重|新式武器应用的杀伤力大(2分)(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以史为鉴,不要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加强合作交流,谋求共同发展,等等。(2分) 22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言而有理即可,如:政治上建立起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2分)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共同目的:为了改变中国现状,为衰落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2分) (3)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2分) (4)“五族共和”思想;(2分)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这充分体系那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五族共和”思想把中国各民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4分)23.(1)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1点1分,共3分) 君主立宪制。(1分)(2)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电气时代。(1分)(3)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分)(4)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被拒绝。(3分)24.(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3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产阶级性质宪法(2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分);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25.(1)“自强”(1分),创办军事工业(1分)(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写出实业救国即给1分) 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2分)(3)1905年 (1分) 中国同盟会(1分)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2分)(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1分);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1分);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1分)(其他如出现新型交通工具、易服饰等也给分)2015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答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0分)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2)(2分)(3)(2分)22.(14分)(1)(2分)(2)(4分)(3)(2分) (4)(6分)23.(11分)(1)(4分)(2)(2分)(3)(2分) (4)(3分)24. (11分)(1)(5分)(2)(2分)(3) (4分)(12分)(1)(2分)(2)(3分)(3)(4分)(4)(3分)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检测历史与社会试题卷出题学校:高桥初中 出题:徐崖璇 校对:谢鸿武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军备竞赛2.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 ( )A.消除了战胜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建立了战后欧洲平等的国际关系C.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 D.缓和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3.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巴黎公社C.苏维埃俄国 D.古巴共和国5.凯末尔执政后不久.就发起了一次“帽子革命”。当时土耳其男子戴一种红色圆筒毡帽叫做“费兹帽”,具有宗教意义。凯末尔下令,国民要改戴欧式礼帽。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废除土耳其的陈规陋习 B.彻底消灭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C.改革传统服饰以消除封建思想的影响 D.推动社会向世俗化、现代化方向迈进6.下列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涵的理解最完整的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B.以和平手段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压迫C.以不合作的态度抗议抵制英国殖民者 D.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赢得印度自治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9年,张某通过邮政寄了一封信给朋友王某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和妻子在纪念结婚日去看了电影还拍了照片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下列语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B.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C.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 D.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9.袁世凯在窃取了政权之后,便开始逐步建立起以北洋军阀为核心的独裁专制统治。具体表现在(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控制国会 ②废除《中华民国约法》③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④为扩张武力擅自向列强借款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10.1921年3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以下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粮食税 B.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 D.允许私人企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1.以下哪些内容与《凡尔赛和约》有关( )①建立国联 ②美国可以发展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力量 ③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④日本企图使它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2014年3月10日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 ②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为正义方 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 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3.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历史事件是()A.三国协约的形成 B.萨拉热窝事件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14.下列关于甘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创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 B.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C.发动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被赋予“圣雄”的称号15.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句话评价的是(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B.三国协约C.雅尔塔体系 D.三国同盟16.2014年8月16至28日,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以下关于南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 ②辛亥革命首先起义的城市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 ④首先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C.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新兴的帝国主义要压倒老牌的国家18.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A.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19.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实现了革命目标 B.改变了社会性质C.推翻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帝制20.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道:“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的“民国六年”是指()A.1915年 B. 1916年 C. 1917年 D. 1918年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0分)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地图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和掌握。仔细观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最早结盟的国家是图中的A______和B ,结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图中的E______。这个军事同盟的名称叫______。图中的D______分别与图中的F______、E两国签订了军事协约。(填出以上国家名称,6分)这些军事同盟的形成对世界造成的后果是______ 。(2分)(2) 从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8日,法德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近百万,展开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战。德国出动了飞艇、飞机,首次使用了毒气弹。一时间,凡尔登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德国工兵在法国阵地下面挖洞,爆炸了威力很大的爆破地雷,炸成了许多有十层楼深的坑。密集的高爆炮弹,把人体、装备和瓦砾像谷壳那样飞掷到天空。战役进行得极为惨烈。在凡尔登,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遭到炮弹袭击的土地,人马尸体随处可见,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段材料反映了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可概括为战役持续的时间长、对城市的破坏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写出你学习对这次战争历史知识后的感悟。(2分)22.(14分)以下是小明同学课外阅读史书的摘记,两段摘记分别显示了中国古代——中国近代的发展片段,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的统治虽然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且一直存在到20世纪。(《全球通史》)材料二:“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强学会和兴中会,一个以改良为宗旨,一个以革命为归依;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他们揭出了改良与革命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宣称:“‘全同胞’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究之政体虽更,国犹是国。”(1)材料一中“秦的统治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试举一例说明。(2分)(2)材料二中“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两大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二反映了以上两大历史事件的性质分别是什么?(2分)(4)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他领导的“把皇帝拉下马”的活动对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6分)23.(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1)材料一中“蒸汽机引起的欧洲生产的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3分)英国能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1分)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沃尔特·拉斐伯《美国世纪》(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1分)这次技术革命把美国带人了什么时代?(1分)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3)一战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哪两次会议建立了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2分)材料四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中国第一次成了战胜国。第二年参加巴黎和会。美国第一次提出了无论国家大小都有同等权利。美国人也许只是为了自己,但中国人听着很兴奋,感觉看到了希望。但毕竟那个时候国际政治还是丛林政治,实际上中国代表的发言权要看国家的实力。当时中国大的要求是整个把不平等条约全废掉,重新确立关税自主的地位,而最后的防线是要收回山东和青岛。但是到了巴黎和会,被一瓢凉水浇下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被一瓢凉水浇下来”?(3分)24. (11分)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5分)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请回答: (2)材料二提到的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 (2分)(3)辛亥革命被誉为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历史性巨变”是指什么? (4分)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材料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 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 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 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材料三:大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建立了从总部到基层的各级组织。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3)材料三中这次大会在哪一年?成立了哪个组织?其纲领后来概括为什么?(4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5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参考答案.doc 2015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答题卷.doc 2015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题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