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共4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共4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一目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探究与分享
①仙鹤的话是复合判断,即“你一张嘴”与“你会掉下去”是由两个判断组成。
从逻辑结构看,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判断。
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是简单判断,从逻辑结构看,它的基本要素是概念。
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要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
思考:仙鹤的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
1、复合判断
(1)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 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3)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一个复合判断至少包含两个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常见的连接词有“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要么......要么......”“只要.....就......”等
注意: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例:教材 是 育人的工具, 不仅 传递知识, 更 承载价值。
联结词
支判断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2、种类
注意:
①联言判断中的“联”,就是联结的意思,所以表明同时存在的情况;
②选言判断中的“选”,就是选择的意思,所以表明可能的情况;
③假言判断中的“假”,就是假设的意思,所以表明假设的情况。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联言判断
例如: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2)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选言判断(选择其一)
例如: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3)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假言判断(假设条件)
例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随堂练习:指出下面判断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复合判断?
①每次读小说总使他激动不已:或愤慨,或讪笑,或焦虑。
②这个概念不是单独概念,就是普遍概念。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
⑤医疗机构显示,发热门诊人数有所增加,还有一部分人出现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
⑥如果近期出现了高热、咳嗽、咽痛等类似新冠感染的症状,就不妨先居家进行抗原检测,帮助确认是否确实为新冠病毒。
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
联言判断
假言判断
联言判断
假言判断
第二目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探究与分享
是一个联言判断,由两个支判断和一个联结词组成。两个支判断是:“这篇散文文笔生动”和“这篇散文富有哲理”,联结词是:“不但…而且…”。
小华读了某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思考:
(1)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乎逻辑,为什么?
小华反驳的话不合逻辑,因为如果联言判断是假的,那么,既可能是由构成联言判断的所有的支判断都是假的导致的,也可能是由某个或某些支判断是假的导致的,不同意是因为小浩否认了散文富有哲理。
1、联言判断的含义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的结构
联言判断由联结项和联言支两部分组成。例:泰山既雄伟又壮丽
联言支 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联结项 ①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联结项举例:“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③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此商品物美价廉
例: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并且这篇散文富有哲理。
逻辑结构图示
析:这篇散文文笔生动 并且 这篇散文富有哲理。
联言支
联言支
联结项
知识拓展: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解析:①变成“小张是球迷,小李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张是同乡,小李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因此,①是联言判断,②是关系判断。
方法: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思考:①小张和小李是球迷。②小张和小李是同乡。以上属于什么判断?
3、联言判断的真假(性质)
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①其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②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注意: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判断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1、毛泽东既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
2、贪污是一种违纪行为,但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3、出入校门者,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有助于人们将人事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拓展】关于联言判断:
1、联言支不仅要同真,而且联言支之间必须有联系,不能割裂。反例:孔子是教育家,并且花是红的。
2、注意联言支的先后次序。反例:我得了运动会金牌,并且参加了运动会。
3、恰当运用联结项。反例:他虽然满头银发,而且精神饱满。
知识拓展: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和转折复句表示。
①并列复句(没有主次之分):
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②递进复句(顺序固定,后句比前句更进一层):
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小晴不但会说英语,而且还会说韩语。
③承接复句(一个接一个有先后顺序):
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
④转折复句(前后句意思相反或相对):
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我想低调,但是实力不允许。
(2)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
①主项相同:“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②谓项相同:“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3)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第三目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探究与分享
(1)原因在于他只想到了两个可选择的情况,还有其它可选情况,即前后纵向进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思考: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2)憨汉的话涉及选言判断。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憨汉的话是涉及断定对象几种情况的判断,属于选言判断。选言判断不能遗漏选言支。
1、选言判断的含义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即: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
2、选言判断的构成
选言支 含义: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做选言支。
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联结项 ①含义: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②举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③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
例如: 或者 你说错了 或者 我听错了 联结项
联结项
选言支
选言支
第一个选言判断阐明: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生病、缺少锻炼、营养不良这几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这是选言支相容的选言判断。
对话一: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对话二: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探究与分享
思考:比较这两个选言判断有什么区别?从选言支的关系看,选言判断分几类?
第二个选言判断阐明:按照现在通行的上课方式,某堂课不能两个老师同时上课。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这是选言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3、选言判断的分类
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1)相容的选言支:
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②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
例: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2)不相容选言支:
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②在日常语言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
例:这场象棋比赛,要么甲赢,要么乙赢,要么和棋。
4、选言判断的真假(逻辑形式)
(1)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比如:窗台上的肉丢了,或者是猫干的,或者是狗干的,或者狐狸干的。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逻辑形式(口诀):
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逻辑形式(口诀):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假全真皆假
(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比如:窗台上的肉丢了,要么是猫干的,要么是狗干的,要么是狐狸干的。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常用 联结项 “或者” “或者……或者……” “是……还是……” “也许……也许……”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限制二者不可兼得)二者必居其一”
真假 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全假全真皆假
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各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有三种可能情况:销毁核武器,发展核武器,既不销毁也不发展核武器。这个选言判断没有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因此,这个判断不准确。
某国领导人在讲话中说:“世界各国,不支持销毁核武器,就是想发展核武器。”
探究与分享
思考:该国领导人的判断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例:老张要么是诗人,要么是画家。
(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穷尽选言支)
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
要么是社会影响不好,要么是家庭不和睦,要么是学校教育不力。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P39正文第四段)
第四目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条件关系的含义
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2、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即,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
例1: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必会下降。
例2: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例3:只要生病了,身体就会不舒服。
3、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组成)
(1)假言判断组成:
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③联结项: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如果
寒流来了
那么
气温会下降
前件
后件
联结项
假言判断逻辑结构示意图:
(2)联结项:
①含义: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②联结词:“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
3、假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组成)
4、假言判断的类型
根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划分: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例:如果你是年级第一,那么你也是班级第一。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例: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①含义: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件必有后件)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
真 真
假 真或假
②常用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
例如: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判断是说:有了“学习方法不当”这个情况,就会出现“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情况。“学习方法不当”却“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不可能的。
③其真值表:“有前件必有后件,没有前件未必没有后件”,
即:前真后假则假,其余皆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①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件必无后件)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 他才是本案作案人
假 假
真 真或假
②常用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才……” “除非……才……”“除非……不……” “没有……就没有……”
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
这个判断是说:在我国,“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必然会出现“没有选举权”的情况。“年满十八周岁”是“有选举权”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③其真值表:“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
即:前假后真则假,其余皆为真。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①含义: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②常用联结项:“……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①如果一种理论是真理,那么它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且只有它是真理,它才经得起实践检验。
②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③其真值表:“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
即:一假一真则假,其余皆为真。
例如:
真 真
假 假
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归纳:假言判断的类型
种类 主要内容 真假判断 逻辑形式 联结项 例子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前真后假则假,其余皆为真 如果p,那么q “如果…那么…” “只要…就…” 如果你是年级第一,
那么你也是班级第一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前真后假则假,其余皆为真 只有p, 才有q “只有…才…” “没有…就没有…”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无前必无后 前真后假则假,其余皆为真 当且仅当 p,则q “…当且仅当…才…”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随堂练习
下列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
①如果骄傲自满,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②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鲁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
④全国人民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难关
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⑥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联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② ④
5、假言判断真假的决定因素
练一练: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思考:该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是真的吗?该判断成立吗?你对于正确运用假言判断有何启发?
假言判断既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因此,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他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却是存在的,这个判断仍然是真的。
例:如果不下雨,那么就去打球。
解析:“不下雨”是“打球”的充分条件。这个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是否真的“不下雨”或者是否真的“打球”,而取决于“不下雨”与“打球”的关系。
6、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1)原因:如果我们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情况,那样形成的假言判断就会发生错误。
(2)前提: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7、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比较
复合判断 含义 分类 构成 联结项 支判断 (p,q) 真假
联言判断 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结项 + 联言支(≥2) 可省略;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也是 联言支 p,q都真,
判断才为真;
p,q只要有一假,判断即为假
选言判断 断定对象的 可能情况 ①相容的选言判断 ②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联结项 + 选言支(≥2) 不能省略;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选言支 ①相容:
至少一真
②不相容:
只能一真
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断定事物某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 的条件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联结项+前件 +后件 可省略; 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 当且仅当, 前件 后件
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复合
判断
含义
组成


联言
判断
选言
判断
假言
判断
含义
构成
真假
意义
含义
种类
真假
意义
含义
种类
真假
意义
构成
本框小结
课堂检测
1、下列语句属于复合判断的是(  )
①这个概念不是单独概念,就是普遍概念
②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③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④自私不是美德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课堂检测
2、依据前件、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不同,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A.如果骄傲自满,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B.全国人民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难关
C.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D.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答案】B
课堂检测
3、“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以下诸项都准确表达了上述断定的含义,除了( )
A.除非认识错误,否则不能改正错误
B.如果不认识错误,那么不能改正错误
C.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D.只要认识错误,就能改正错误
【答案】D
课堂检测
4、“WhoamI(我是谁) ”一句深沉的英文设问,开启了一个百年大党的自我介绍,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只为一个目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宣传片《CPC》近日火爆网络,勾画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大党形象。宣传片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概括属于( )
A.联言判断 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 D.性质判断
【答案】A
课堂检测
5、以下有关判断“张老师既教数学,又教物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判断结构是p或者q
B.这个判断的联言支判断是“张老师教数学”
C.当“张老师又教物理”的判断为假时,联言判断为假
D.张老师不可能既教数学,又教物理
【答案】C【详解】A:“张老师既教数学,又教物理”为联言判断,判断结构为p并且q,A错误。B:联言支判断有2个,“张老师教数学”“张老师教物理”,B错误。C:当一个联言支(q)为假(0)时,整个联言判断为假(0),C正确。D:“既教数学”同时“又教物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D错误。故本题选C。
课堂检测
6、下列判断属于相容选言判断的是(  )
A.任何一种哲学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要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必居其一
B.官僚主义者或者遇事不负责任,或者遇事主观武断
C.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体育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D.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答案】B
相容选言判断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据此可知B属于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据此可知A、C两项为不相容选言判断。D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属于假言判断。
愿你眼中有光芒,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