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了解汉朝为建设大一统国家采取的多方面举措;能够准确叙述重要的制度并理解其意义。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改革的历史原因及其成效。认识到制度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
3.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对比总结两汉衰亡的原因。能够结合史实论述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文景之治”及西汉的强盛,“光武中兴”,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
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比较。
难点:1.分析两汉强盛及衰败的原因,认识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尤其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两汉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为恢复经济发展巩固统治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新课讲解】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师】PPT展示汉高祖刘邦的图片。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立汉朝,定都长安。
【师】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学习汉初的巩固措施。
(2)制度: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
2.“文景之治”
【师】通过导语我们了解了汉初的经济社会情况。请同学们再阅读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并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 《汉书·文帝纪》载,“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租之半”。
生:反映出文帝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的政第,这使得西汉经济得到明显恢复。
【师】通过教材总结文帝景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
生: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师】通过学习归纳“文景之治”的结果是什么?
(2)结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西汉的强盛
【师】对比汉初同姓王分封图和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观察有何变化?
老师总结:出现了州;郡国并行制被废弃;汉朝的疆域极大的扩张了,西城和闽越、西南夷等都被纳入汉的版图。问:我们会发现,原来的诸侯国不见了。汉初曾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
1.政治上:加强集权
(1)颁布“推恩令”,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3)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那么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
2.经济上:国家控制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和史料,分析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是如何做的?
3.思想上:尊崇儒术
(1)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
(2)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师】同学们观察西汉时期的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学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4.军事上:开拓疆域
(1)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过渡: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是为新朝。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
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师】结合课本和史料思考: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老师总结:由于王莽对外连年争战,加上刑法苛深,赋税沉重,致使各阶层人民都无法生活下去。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经历西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和王莽政权的混乱,光武帝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如此困境,光武帝该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呢?概括光武帝的措施。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
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评价:光武帝出身皇室,在政治上有号召力,其本人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刘秀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但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的伟大事业。他在推翻王莽政权,削平割据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强化集权、发展生产、复兴儒学等措施,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一。使经济、文化呈现繁荣局面,缔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南怀瑾先生叹曰:“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一人。“
【师】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双方争权夺利,攻伐不已,导致东汉政权日益黑暗腐朽。
4.东汉衰亡
(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黄巾起义”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师】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失败,但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形成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感悟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造就了西汉文化恢宏博大的气势之美,在史学、文学、医药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1.史学与文学
(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①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2.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师】西汉的文化成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范围远及于整个东亚地区。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学生展示: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板书】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2.原因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2.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3.“光武中兴”
4.东汉的衰败
四、两汉的文化
1.原因
2.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