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观察归纳分析。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解】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2页的历史纵横部分,找出“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6年4月28日
地点: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出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材料二: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7年春
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建设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思考有关于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结果、影响。
材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也就是说总路线的主体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加快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同时,开始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结果: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三年经济困难期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思考有关于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原因: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 结果
总路线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
5.国民经济的调整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内容、时间、影响。
材料一: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一1976)》第5卷
材料二:在中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一些部门之间比例失衡的现象,开始感到工业原料的不足,许多产品的质量都降低了。允许加快小型冶金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物力和人力的分散,导致了日用品生产的急剧减少。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的是,在1958年下半年建设了90多万个小型冶金企业,吸纳了8000 万——9000 万农民。如此多的农民在农忙期间不参加农活,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庄稼没能完全收获。
——沈志华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八卷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60年
目的:克服困难
内容: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深人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意义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指: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一)“文化大革命”
1、原因
材料1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概括发动“文革”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① 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② 老一辈革命家等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二月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材料2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外蒙古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教师活动】
(1)1966年--全面发动
(2)1967年--“一月风暴”和“二月抗争”
(3)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4)1972--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工作
(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
(6)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3、性质
“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构图解史】
(一)伟大的建设成就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结合课本中“伟大建设成就”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伟大建设成就的相关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主要成就
(1)工业国防: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5)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6)精神面貌: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7)外交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3.历史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板书】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4.建设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三年经济困难期
5.国民经济的调整
二、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