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时期所有制的变革。
难点:新时期所有制变革与思想解放的互动。
【新课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右图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大家思考--下,两幅图片各自反映了什么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开辟与发展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新课讲解】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和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记得 1978 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转引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1978-2008》上
材料二:在中国现代史 上,1978 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代。3月邓小平复出并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观点。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材料三: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和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1978年5月,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①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路线: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④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秋收起义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把革命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0页第一段内容,总结平反冤假错案的原则和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内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3.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归纳,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和地点: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改《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170页第三段内容,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时间和会议: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1.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找出有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方式和影响。
材料一:1978 年,小岗生产队是凤阳县梨园公社最穷的一个生产队。……是个典型的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货款的“三靠”队。……开始,这20户农家划为4个作业组,但搞不好,又划成8个组,还是搞不好。以后,他们就背着公社、大队,偷偷摸摸的搞起了包干到户。他们还秘密议定:如果队长因为我们搞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的农活我们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群众表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
——江鲲池:《潮头从这里卷起——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记》
材料二:1980 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肯定了包产到户。
材料三:1974 年彭立成家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彭立成家从生产队分到现金1150元,家庭副业收人670元。这一年他家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渡春节。”1983 年彭立成家农副业收入达到7000 多元,又添了一栋九柱三间砖瓦房。这一年他家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陈丕显:《“大包干”农村改革的突破》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78年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方式: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结果: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影响: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找出有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材料一:我们要这些权力,绝不是为了以权谋私,只是想在目前条件下,给企业松松绑,使我们能够在搞活企业,落实责任制,克服“大锅饭”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福建能在四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头做出努力。
——《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
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政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回忆说,在 1978 年改革开放的那一年,92%农产品的价格,100%的生产资料价格,以及 97%的日用商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定价。大到重工业产品、煤电油气运,小到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
举个例子,一辆 100 多元的自行车、一块儿十元的普通手表,甚至说一斤盐几角几分,都需要国家来定价。政府主导定价导致了商品价格脱离整个社会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跟不上市场和人们收人的变化。到了改革开放的第六个年头,国有企业困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五花大绑”之中,弊端越来越凸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时间:1981年
地点: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内容: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影响: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摆脱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闭的束缚,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与作用,把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改变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理论成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1页,概括总结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重大理论成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总思路: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改革。
3.对外开放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和对外开放的影响。
材料一:1976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四人帮”关于引进外国技术设备是“爬行主义”“洋奴哲学”的观点,肯定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必要性,“那种认为凡是引进先进技术就是‘洋奴哲学’,就是‘爬行主义’,实际上是主张‘闭关自守’,这是对人类文明史的愚妄无知,是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恶意歪曲”
——张旭东:《1976-1978:中共对外引进政策的恢复与突破》
材料二: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目的:
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开放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贸易组织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影响:
①经济特区的创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时间、含义、地位。
材料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淮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172-173页的内容,概括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二)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材料二:……(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板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3.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4.修改《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1.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理论成果
3.对外开放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