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新中国建设历史上典型伟大工程的事例,结合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建设事迹,领悟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3.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意义的认识,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大工程建设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重大意义。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
【新课讲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含义
【教师活动】PPT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概况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
材料:要准确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历史论断,必须把它放在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来领会和把握,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来源和理论来源,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继承发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理论的形成过程
(1)邓小平理论
【教师活动】PPT史料展示邓小平理论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相关内容,找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阐明的问题、意义以及地位的确立。
材料一:在此前(1984年——引者注)的一年多里,对深圳的各种非议指责正沸沸扬扬,北方一家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的长文,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视特区为异端,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
材料二:2月1日,己经回到广州的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领导的再三恳请下,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最后的落款上,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年1月26 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经有这个评价。
材料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阐明问题: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意义:邓小平理论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地位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活动】PPT展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关内容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的相关内容,概括出“三个代表”的背景、解决的问题、意义以及地位的确立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全体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意义:“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地位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教师活动】PPT展示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史料内容,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的相关内容,找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解决的问题、基本特点和地位的确立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材料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的重大问题。
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基本特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地位确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4)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师活动】PPT展示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史料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的相关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和作用。
材料一: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材料三: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材料四:从现在到二O二O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O二O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第二个阶段,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中共十八大:
召开:2012年,北京。
内容: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领导核心: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共十九大:
召开:2017年,北京。
内容: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5)《宪法修正案》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178页宪法修正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宪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和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通过: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内容: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作用: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增长
【教师活动】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成就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找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材料: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 30%。这与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我国稳定解決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不再局限于过去“物质文化需要”的层面。今天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陈理:《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经济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成果: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
【教师活动】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材料: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宣布,研究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据介绍,一台操纵50个微观粒子的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可超过超级计算机。
——《人民日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基础建设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成就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3.思想文化事业
【教师活动】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神发展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的相关内容,找出有关于思想文化事业的相关内容。
材料:2017年9月,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想文化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继续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事业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好声音。
4.国防军队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状况的相关史实,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的相关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军事改革的格局、作用。
材料:全军要充分认清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国防和军队改革:
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作用: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解放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我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概括回答。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周边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体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他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展开新的画卷。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教师活动】PPT展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史料,概括总结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中国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8.6%,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等热点问题的斡旋,推动政治解决,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材料二:中方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为全球经济治理搭建新的合作平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2)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3)倡议设立亚投行: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4)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5)影响: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国际影响力扩大
【教师活动】PPT展示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概括总结出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意义。
材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赏中方长期以来在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表示同中国的伙伴关系是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意义
(1)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3)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