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
难点:巩固政权的斗争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新课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师】开国大典前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在北平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什么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内容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内容: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或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老照片。开国大典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57页学习人民政权的巩固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具体原因、内容、意义等。
人民政权的巩固
【师】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下图展示了分到土地的农民场景,通过教材总结归纳土地改革的背景、时间、纲领、结果、意义。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师】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土地改革是稳固新中国政权的重大举措。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农民一生都盼望着有一块土地。如果土地改革失败,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会失去亿万农民的支持,工农联盟就会瓦解,新中国政权就会不稳固,甚至垮台。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什么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师】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归纳“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背景、实质、打击对象、结果。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打击对象:不法的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即投机商人。
(4)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
(5)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师】上述图片反映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内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要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通过图片和教材总结归纳抗美援朝的背景、结果、意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邱少云 黄继光罗盛教
【师】通过“历史纵横”深入了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连连长。在抗美援朝第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他们连续打退了号称“王牌”美军的八次进攻。当敌人再次涌上来时,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
【师】通过史料体会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面临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背景。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的演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挑动西方各国孤立中国,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进行军事威胁。
——《总结历史,开辟未来》
背景
(1)国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外交任务:打破外交封锁,获得外交承认,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师】结合上述背景,新中国实行了哪三大外交方针?内容是什么?意义又如何?请同学们结合下列表格具体学习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
外交方针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和不同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下面我们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一些外交成就。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
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②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59页内容,概括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
5.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②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师】多媒体展示周恩来发表讲话的图片,提问这是哪次会议的场景?这次会议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和平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这个方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亚非会议的内容。
6.亚非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师】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新政权,对内实行土地改革,对外反对侵略,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师】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教材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积累资金,提供市场。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古生产总值的99.6%,企业逐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师】通过材料总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点。
生:(1)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4)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教材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状况和意义。
(1)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师】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提前完成。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部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师】上图展示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场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点。
生:《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师】这些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板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中国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2.土地改革
3.恢复经济
4.抗美援朝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政策
2.参加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亚非会议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