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8张PPT)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8张PPT)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 独立自主,新国新貌
二 积极主动,广交朋友
三 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四 精彩亮相,初露锋芒
五 求同存异,团结合作
目录
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不平等
不独立
无自主权
材料二: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
——《周恩来传》
新中国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材料三:坚持独立自主,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利益和国情所选定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内外政策,坚持由自己解决内部事务,走自己的路……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长期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和平,时间越长对人民越有利。
——刘华秋《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什么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新国新貌
资本主义阵营
美国
敌视态度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
友好态度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二、积极主动,广交朋友
建国初期,我国外交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积极主动,广交朋友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中国现代史》
建国第一年,新中国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积极主动,广交朋友
1950年,周恩来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一:面对周边独立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中国一度将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作为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别国造成了干涉内政的印象,恶化了周边环境。尽管周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予以承认,但部分国家因历史遗留问题或美国的介入,对于新中国心存观望。
——刘海泉《毛泽东时代中国周边安全战略评析》
材料二: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缅甸总理吴努
年份 1949年 1950年
建交国家 10 9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 0 0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三、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首次提出:
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三、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与印度
总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周恩来总理会晤
缅甸总理吴努
2.正式确立:
三、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3.内容:
和平共处
保证
保证
条件
目标
尊重、平等、和平
核心理念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三: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
对中国而言: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世界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影响:
习近平:“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1954年4月-7月,周恩来参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经过周恩来积极的外交努力,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安全。周恩来所表现出的宽阔的政治家胸怀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给与会者及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初露锋芒。
知识链接
四、精彩亮相,初露锋芒
1.召开: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五、求同存异,团结合作
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中国遇到的问题:
菲律宾代表:我们不希望再次屈从于外国统治者。共产主义将会颠覆我们的社会制度。
锡兰代表:我认为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或者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针锋相对
坚决驳斥
置之不理
沉默是金
历史抉择:【何去何从】
No.1
No.2
【思考】如果中国代表团采取两种方式
中的一种,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探究:“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什么?异又是指什么呢?
遭遇相同:都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五、求同存异,谋求合作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一位美国记者
——缅甸总理吴努
——一个美国记者
在会上,时常感到一只手想把会议拖向另一个方向跑,而结果是,
另外一只更强有力手把他轻轻推开了。 ——在场的记者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
新万隆精神
合作共赢
世界和平与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都无法实现。——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
——法 戴高乐:《纽约时报杂志》
外交政策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是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去观察世界的。 ——印·甘地:《自述》
从名言看影响外交政策因素
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
国际环境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外国友人眼中的周恩来
美国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知识总结
识记一项政策:
坚持一个原则:
知道一次会议:
明确一项方针:
牢记一位伟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周恩来
“求同存异”方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根据材料得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平等互利原则
C.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政策 D.改革开放政策
2.在 2014 年的一次演讲中,缅甸总统吴登盛指出:“……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国与国关系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
A.一个中国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合作共赢原则
3.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求同存异”
C.“非暴力不合作”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5.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C.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D.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作业布置:
1.必做题: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
2.选做题: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谈谈新旧中国外交变化带给你的感悟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