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 六国论》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赂秦(lù) 弥繁(mí) 暴霜露(bào)
B.与嬴(yǔ) 厥先祖父(quē) 日削月割(xuē)
C.殆尽(dài) 率赂秦(shuài) 洎牧以谗诛(jì)
D.荆棘(jí) 为国者(wéi) 反间计(ji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军队
B.不能独完 完:保全
C.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战败而亡
6.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苟以天下之大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思厥先祖父      (2)暴霜露   
(3)草芥    (4)洎牧以谗诛   
(5)革灭殆尽    (6)当与秦相较   
8.古今异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9.解释词义。
(1)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0.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判断并翻译特殊句式。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三、文言文阅读
12.(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可慨也夫!”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子女则随父姓。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六 国 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 )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
C.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
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代这个原因。
(2 )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
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
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
(3 )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   ;不同之处是   。
(4 )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   。他的观点的局限性在于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帝,则其恶未极,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遑:闲暇
(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②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以绿云、烟雾进行比喻,间接地写出美人众多的句子是“   ”“   ”。
五、解答题
16.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试赏析本文在语言上突出的特色。
1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18.本文中,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9.文章第二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烙得焦黄,渗着油光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22.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暴霜露”中“暴”应读“pù”。
B.“厥先祖父”中“厥”应读“jué”。
C.正确。
D.“反间计”中“间”应读“jiàn”。
故选:C。
2.【解答】A.正确。
B.正确。
C.句意为: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厌,同“餍”。
D.正确。
故选:C。
3.【解答】A.故事,前例。
B.再,古义:两次,又一次。
C.存亡:生存和死亡。古今词义相同。
D.不行;今义:表否定。
故选:C。
4.【解答】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一天天,一月月;象鸟张开翅膀一样,象用布包一样;
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游泳;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持完整;
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的,多的,武器;
故选:B。
5.【解答】A、B、C三项中,表转折、却”。
D.“而”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6.【解答】例句:被动句,意念被动,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A.被动句,译文:有这样的形势。
B.判断句,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
C.状语后置句,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三次胜仗。
D.定语后置句,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故选:A。
二、填空题
7.【解答】答案:
(1)jué (2)pù (3)jiè (4)jì (5)dài (6)tǎng
8.【解答】答案:
旧事。
9.【解答】答案:
(1)动词,失去。
动词,灭亡。
(2)动词,获得。
形容词,适宜。
动词,能够。
10.【解答】(1)日,名词,每天;月,作动词“割”的状语。句意:天天割地。
(2)此句主语是“燕国和赵国的国君”,义,作谓语。句意: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不贿赂秦国。
(3)礼,后接名词性短语“天下之奇才”。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日,每天;月
(2)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11.【解答】答案:
判断句,“也”表判断,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判断句,“也”表判断,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
三、文言文阅读
12.【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是故”解释为“因此”,但很明显其后不能断句?没有表述;“其恶未极”与“其恶未盈”是对称结构,排除D。这段话翻译为:因此秦国不太强盛,不称帝,秦王没有恶贯满盈。这一切,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2)D.“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表述有误,岂其使六七君者”可知!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
(3)A.分析有误,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4)①“日”,名词作状语;“炽”;“迄”,到,(被)残害,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忽微”,细微的事情,困扰,被;“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句子翻译为: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哪里仅仅是宠溺伶人才如此呢?
答案:
(1)C
(2)D
(3)A
(4)①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智谋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楚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据我来观察历史,不能只是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山东诸侯六国中,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弱肉强食,战争连续不断。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也会像张仪那样,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洹水之盟,齐国。张仪的辩说,但看他说的话,还有争夺钱财的、反复无常的策略,不是很错,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威胁六国,尚且俯首听命(于秦),你竟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且成功了。唉!从春秋以来;到战国,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它一定不这样啊,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都是天意。后人的评论,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岂止是保存下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而他们都不采纳。
13.【解答】(1)D.应为“假使”。
(2)惟,只是;克;两个为。译为: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3)根据“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看出是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而又得天助焉”。
(4)①根据上句“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假如六国有地利也有天助;②根据“其溺于攻伐,强食而弱肉者”概括原因即可,把成功原因归之于上天的帮助。
答案:(1)D。
(2)A。
(3)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4)①六国其实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②溺于攻伐,强食而弱肉者。③而又得天助焉。
译文:
据我看来,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山东诸侯六国中,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弱肉强食。战争连续不断。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
14.【解答】(1)A.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占有形势发展的有利之机。擅:占有。
(2)“当是时”是时间状语,“时”后应断开,其后应断开,“伐”“虞”后均应断开,“者”后应断开。
句子断句为: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围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句子翻译为:在那个时候,东部的各诸侯建立的国家;他们沉溺于征伐,弱肉强食。
(3)①专:单独;罪:归罪,不能单凭这一点归罪于秦国。
②尝:曾经;说:游说;慨:感慨、齐的国君,这是值得感慨的啊!
(4)苏洵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破灭之道也,率赂秦耶,盖失强援。故曰:弊在赂秦也”“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取夷灭,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导致灭亡,亦趋灭亡。
苏辙的观点:“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藉之以蔽其西,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以自相屠灭,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齐、楚、燕、魏以摈秦”,齐、楚、燕。
作者的观点:“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孟子尝以仁义说梁,而彼不用也,六国互相争斗,自取灭亡。
答案:
(1)A
(2)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围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3)①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单凭这一点归罪于秦国。
②孟子曾经用仁义的主张游说梁、齐的国君,这是值得感慨的啊!
(4)苏洵的观点: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并使其余三国失去强援。
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厚韩亲魏以抗击秦国。
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削弱自己,不懂得坚守合纵的盟约;齐、楚、燕、魏来抵御秦国,然后来自秦国的祸患才能解除。
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在我看来,不能单凭这一点归罪于秦国,东部的各诸侯建立的国家;他们沉溺于征伐,弱肉强食。战争连续不断,没有一年不是这样,又得到上天的帮助。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当初苏秦刚出仕时,引导秦国吞并天下。假使秦国当真重用了他,也会如张仪那样,于是他转为劝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他激怒张仪而使他进入秦国。洹水之盟,而齐国,就已经为秦国出兵了,虽然想通过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尚且有争夺钱财的时候。”用来描绘衰微时代的人之常情。那六国凭借征伐相互图谋,没有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用度那样细小,张嘴恫吓他们,尚且俯首听命,却想要求他们长久地保持合纵盟约,难道可以做到吗?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错误地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自去做这件事并且成功了。唉!自春秋以来。到了战国,有的已不忍心用言语来表达了,怎么会让六七个君王在百姓头上恣意而行,使他们的手和脚都生出茧子,最终被虐杀呢!因此,就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不能称帝,也不会迅速灭亡,都是天意。后代的评论者?
有人问:“像这样?”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呢,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齐的国君,这是值得感慨的啊!”
四、默写
15.【解答】故答案为:
(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粟)
(2)绿云扰扰 烟斜雾横(重点字:扰)
五、解答题
16.【解答】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形容词即可),举例分析(用词;第三步。在语言方面、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激愤,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而且以情感人,,相得益彰,大则得城”“奉之弥繁;“与战胜而得者;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如弃草芥”和“犹抱薪救火”;“以地事秦,薪不尽;“六国互丧,使用,使文章章法严谨,雄奇道劲。综上分析,气势充沛,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答案:
①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言简意赅。如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火不灭”的名言说明道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叹词,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都溢于言表,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③对偶、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纵横恣肆,富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17.【解答】本段文字包含两句话,由“思”字领起,“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第二句写的对象是“子孙”,举以予人,写出子孙挥霍土地之轻易。
答案:
以“思”字宕开一笔,拓出下文、得地之不易、赂秦行径之可耻。
18.【解答】从本文写作目的来看,作者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作者借古喻今,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抵抗、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回答了“六国互丧,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战不善。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只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这一史实的细节情况我们可以不加细究,要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说法未免武断,评价需客观公正,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言之成理。
答案:
观点一:作者这样认为,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我们可以不加细究,我们可以认同这种说法。
观点二:这种认为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问题根本,把问题简单化了。要知道,是历史的必然。首先,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必然的情况来论述,是违反客观实际的,作者论六国灭亡,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所以说。
观点三: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对待古人。但正如人们所说:“前人论史实,论述也不一定全面,‘持之有故。”这就是说,提出论点。况且,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严密紧凑,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史论佳作。
19.【解答】本题“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那在干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此句的前一句“秦以攻取之外,大则得城,与战胜而得者;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诸侯之所大患,而在于“赂秦”,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已陷入了不利境地,这也是得分点,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本题“则秦之所大欲,固不在战矣”而在于“赂秦”,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已陷入了不利境地,我愈弱。
答案:
在于“赂秦”。运用对比,秦受“赂”之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之所得。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已陷入了不利境地,我愈弱,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矣”。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解答】(1)文本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A,“《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
B.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C.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D.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有思想,用扩展的方式。
故选B。
(2)这里将这条环路的交通比作是一条粘稠的河,形象而生动,像极了车流,而这条“河流”却是“粘稠”的,且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永远”。
(3)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更符合原文的逻辑,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又心满,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意完整。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又心满,口语化,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答案:
(1)B
(2)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车流和水流相似,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3)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原句更口语化,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21.【解答】(1)“抛砖引玉”用于先发言者自谦,形容同学们发言应改为“精彩的发言”。
(2)“给予高度评价”不合班长的身份,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3)“学习成绩差”太直露,伤人自尊。
(4)“殷切期望”是师长对学生有深厚的期望,用于班长,应改为“希望”。
(5)“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故答案为:
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
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 大理想”;
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⑤“目前的”删去。
故答案为:
(1)“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
(2)“欣慰”改为“感动”;
(3)“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
(4)“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5)“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
22.【解答】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一般属性(心理效应),然后再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从材料中的“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可以准确概括说明“潘多拉效应”的主要内容。
答案:
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