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下愚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B.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C.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放牧。
D.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居域中之大
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3分)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辟邪说,难壬人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不复一一自辨
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②必固其根本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不念居安思危
⑤以膏泽斯民
⑥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
5.(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3分)下列句子与“以其无礼于晋”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7.(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一书。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二、填空题
8.重点字音。
①强聒(    )
②怨谤(    )
③难(    )壬(    )人
④胥(    )怨
⑤盘庚(    )
⑥会晤(    )
9.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   
今义:认为。
1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董之以严刑    
12.名词作动词。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表判断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表判断
(2)省略句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以”的宾语“   ”
④终苟免而不怀仁
句首省略主语“   ”
(3)状语后置句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   ”后置
(4)定语后置句
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形容词作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   
(5)固定句式
⑦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意为:   
三、文言文阅读
14.(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征利;辟邪说,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充当
C.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推行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天下之理得矣
B.虽董之以严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简能而任之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虽然用严刑来督责人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神思劳苦,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的聪耳明目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辞工文畅,振聋发聩。
B.魏征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C.《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
D.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5)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6)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四、默写
1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做事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
(2)《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   ,   ”两句。
(3)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五、解答题
16.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17.由本文不仅可以看出魏征作为“诤臣”的忠勇,还能发现他劝谏艺术的高妙,请谈谈其劝谏艺术。
18.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19.《谏太宗十思疏》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六、作文
2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请以“源泉”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文体不限
七、语言文字应用
21.(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正确。
B.正确。
C.牧:约束。
D.正确。
故选:C。
2.【解答】①②均为助词,的;③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为代词;
故选:D。
3.【解答】A.“无”通“毋”,不要。
B.没有通假字。
C.“振”通震”,威吓。
D.“辨”通“辩”,辩解。
故选:B。
4.【解答】①事,办事。
②固,使……稳固。
③安,使……安宁。
④安,安乐的环境。
⑤膏泽,施加恩惠。
⑥虚,使……谦虚。
⑦貌,在表面上。
⑧弘,光大。
故选:B。
5.【解答】A.根本;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纵情;今义:尽情。
C.知足:知道满足。
D.区区,此处是谦辞;今义:很小或很少。
故选:C。
6.【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A.判断句。译为: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
B.反问句?
C.状语后置,以威怒震之,貌恭而不心服”,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D.一般疑问句,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
故选:C。
7.【解答】A.“著有《贞观政要》一书”是错误的。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8.【解答】故答案为:
①guō ②bàng ③nàn rén ④xū
9.【解答】故答案为:
(1)形容词,诚实(2)动词,信用(4)动词
10.【解答】答案:
(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2)放纵情怀。
(3)使心虚。
(4)把……当作。
11.【解答】(1)连词,表目的,来,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2)介词,用。句意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答案:
(1)连词,表目的,来。
(2)介词,用。
12.【解答】故答案为:
①居于……之下 ②统治
13.【解答】(1)①者也,表判断,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②意义判断句。译文:人民能拥戴皇帝,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2)③省略宾语,省略“以”的宾语“之”,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④句首省略主语“人民、百姓”,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
(3)⑤“以严刑”“以威怒”后置。译文: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
(4)⑥“重”“大”形容词作定语,后置,居大之域中,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5)⑦“岂……乎”意为:难道是……吗?译文: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
答案:
①者也
②意义判断句
③之
④人民、百姓
⑤以严刑,以威怒
⑥人君当重之神器,居大之域中
⑦难道是……吗
三、文言文阅读
14.【解答】(1)B 当:主持、掌握。
故选B。
(2)D.连词,表因果,就、便,表转折,却,表顺承,就,用;连词,来。C.代词;助词,的。
故选D。
(3)C.正确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虽:即使,不是转折连词“虽然”。
故选C。
(4)D.“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表述错误,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故选D。
(5)D.译文: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所看到的,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虽然无所不读,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先找到几个选项的不同之处,“与游者”意为交往的人、C两项,故“所见”前应断开,中间不能断开。
故选D。
(6)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意在说理,写“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他是考虑符合道义才行动的。作者以历史上盘庚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像盘庚一样,也不会有什么后悔的。
答案:
(1)B
(2)D
(3)C
(4)D
(5)D
(6)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想要泉水流得远;想要国家安定。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行节俭,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虽然一在北方,也能结成一家,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可怕的只是百姓,也能颠覆船只。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
做国君的人,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弘扬这九种美德,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不用再说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役使自己灵敏、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译文:

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制造了事端,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驳斥巧辩的坏人。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连老百姓都抱怨啊;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然后坚决行动。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四、默写
15.【解答】故答案为: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鉴)
五、解答题
16.【解答】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现实亮明恭敬的态度,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使司马光很是舒服。
第二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不再一一白辨,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不宜鲁莽,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答案:
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
17.【解答】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说理浅显易懂,“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提出“居安思危。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逐层剖析,令人警醒。然后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可畏惟人,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水到渠成,提出“十思”的观点,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瞻望前景。
答案: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说理浅显易懂,从历史现象到本质,切中要害;提出建议;瞻望前景。
18.【解答】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貌恭而不心服,可畏惟人,所宜深慎,也没有反对,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那当然是可行的。
答案: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那当然是可行的。
19.【解答】《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故能励精图治,生活渐加奢靡,不悦逆耳之言”,身份有别,表达谦恭之意,此文中在充分说理的同时,使文章说理庄重从容,融情于理。比如,知其不可,则感情初起波澜: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感情又趋于热情奔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58岁的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更是他为国家着想。
最后,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极富艺术魅力。
六、作文
20.【解答】
源泉
老家,却源源不断迸发我生命活力的源泉。
老家是一个隐在胶东丘陵中的小小村庄。家乡无大河。你听不到狼嚎,顶多夜里闻几声“咕咕喵”。你不必仰头瞻望任何一棵树,家乡的树从不盛气凌人、樱桃树、李子树、呵呵地乐,独步溪边,老家从来都是朴实的。
黑瓦带院的房子坐落在平坦的山脚;但也有些依山而建。过年了?它真是一种安详的壮美,笔走龙蛇;拜年的人,在红红灯笼中“好”声不断,那么这样的景象定能让你暂时地畅然释怀。
我们这里的人。单我们刘氏一家便占了一个山坡,自然成了我们刘家的大相聚,但我们毫不拘束,看谁学习好。我们可精着呢,抄起手枪、嘭、嘭”好不客气地开火。“小兔崽子”的呵斥声随着我们的笑声和鞭炮的清脆声一起融入到这安详幸福的山间乡里。
对比于城市那些“岸芷汀兰”“山水御景”这般文气上档的地名。东坡是几个清朝大臣的长眠之地,所以祭祖感恩一直是这个小小村庄的不渝美德。
闲不住的,人们便在苹果地里剪枝拾条、绿叶青果中的套袋、下种上膜、玉米和冬小麦、香飘飘的红富士、乔纳金、栖霞人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VIP。
小时候,什么活没干,但我们农村的孩子棒着呢,中午顶阳上山,一天的劳作便完了,坐在大石头上。夕阳无限好,和着乡村特有的炊烟香飘满山,一直,到回家…
七、语言文字应用
21.【解答】(1)当,承担;神器之重,即“重之神器”;神器;居,处于,定语后置,广大的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将;崇极天之峻;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2)虽,即使;董;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百姓;貌,作状语。
(3)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成语,“劳,使……劳、苦,臣下;役,役使,古今异义;亏,违背。
答案:
(1)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3)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明亮的眼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