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目录【课堂笔记1】物质的变化……………………………………………………………………………………………01【课堂笔记2】物质的性质……………………………………………………………………………………………04【课堂笔记3】化学研究对象…………………………………………………………………………………………06————————————————————————————————————————————————【课堂笔记1】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现象 多表现为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判断 依据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微粒间隔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宏观 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举例 外形变化 破碎、弯曲、榨汁、切成段压成片 燃烧类 火灾、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形态变化 熔化(融化)、蒸发、升华、液化、凝华、凝固、挥发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实验操作类 蒸馏、过滤、溶解、稀释、海水晒盐 锈蚀类 铁生锈、铜绿生成其他 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其他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化学变化。【重点解析】①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②化学变化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但一定要注意现象只是帮助判断,而不是根本依据。如电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③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胎爆炸为物理变化,而炸药爆炸为化学变化。2. 体验化学变化(1)镁带燃烧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 再用坩埚钳夹住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结论: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方程式:2Mg + O22MgO(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静置后沉于试管底部。结论:二氧化碳跟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反应方程式:Ca(OH)2 + CO2===CaCO3↓ + H2O(3)把盐酸滴在大理石上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现象:块状大理石逐渐溶解,其表面有气泡产生。结论:大理石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4)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蓝色),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有蓝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颜色变浅,最终上层清夜变为无色。结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反应方程式:CuSO4 + 2NaOH===Cu(OH)2↓ + Na2SO4【对点分析1】1. 下列是镁带燃烧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现象,其中能作为“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镁带消失 ③放出大量的热 ④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④2. 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发光 B. 轮胎爆裂 C. 天然气燃烧 D.水果榨汁3.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 矿石粉碎成矿粉;矿粉送入炼铁炉中冶炼出铁 B. 蜡烛受热熔化;蜡烛燃烧C. 粮食发酵制成酒;酒发酵制成醋 D. 火药点燃后爆炸;火药长期放置而受潮4.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B. 气球充气过多爆炸C. 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D. 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5. 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物腐烂 B. 铁生锈 C. 木柴燃烧 D. 酒精挥发【对点训练1】1. 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本质不同,这种变化是( )A. 湿衣服晒干 B. 镁带在空气中表面变暗 C. 钢铁生锈 D. 澄清石灰水吹气后变浑浊2.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钢铁生锈 B. 葡萄酿酒 C. 火药爆炸 D. 干冰升华3. 下列描述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的蒸发 水的凝固 B. 海水制碱 海水晒盐 C. 葡萄酿酒 葡萄腐烂 D. 火药爆炸 车胎爆炸4.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千锤万凿出深山 B. 烈火焚烧若等闲 C. 粉身碎骨浑不怕 D. 要留清白在人间5. 《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千锤万凿岀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 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手工剪纸 C.粮食酿酒 D.烧制陶瓷7.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8. 2019年12月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至今日该病毒已经夺走数千人的生命,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有关酒精的事例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 B.酒精挥发 C.酒精燃烧 D.酒精杀菌9. 能说明镁带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镁带变短了 B. 发出了耀眼的白光C. 生成了一种白色的物质 D. 放出了大量的热量10. 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B.保持社交距离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 D.出门配戴口罩11. 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利用半透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B.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C.煤焦化得到焦炭、煤焦油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12. 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13. 目前我国防控“新冠”疫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下列防疫相关措施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 B.合成抗病毒药物C.对消毒液加水稀释 D.水银温度计测体温【课堂笔记2】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如眼看、温度计测等)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区别 ①通过感官:颜色、状态、气味、味道; ②通过物理仪器可以测量出来: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重点解析】①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自身具有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另一方面是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属于物理性质,例如,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等。②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到一些关键词,如“能”、“会”、“可以”、“易”。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对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酒精易挥发,描述的是物理性质(对比:酒精挥发,描述的是物理变化)。2. 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铝、铜等金属具有导电性,可以作导线;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对点分析2】1. 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 下列描述属于三聚氰胺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B.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 ℃C.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易溶于热乙醇D.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3.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 密度比水小 C. 较软,硬度不大 D. 不溶于水4. 某化工厂发生氯气爆炸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现场已闻不到氯气的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A.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 有刺激性气味 C. 黄绿色 D. 通常状况下是气体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 用氮气制取氮肥 B. 用金刚石刻画玻璃 C. 用天然气作燃料 D. 用粮食酿酒6.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用铜丝作导线 B. 用石墨作铅笔芯 C. 用粮食酿造酒 D. 用干冰作制冷剂7. 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下列属于银的化学性质是( )A. 银白 B. 密度较大 C. 导电性好 D. 能被氧化8.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氢气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做制冷剂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⑥氦气作保护气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③⑤ D. ①④⑤⑥【对点训练2】1.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由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共同决定的是( )A. 炭黑用于制墨 B. 氦气用于充气球C.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 稀盐酸用于除铁锈2. 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 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B. 碳素墨水用于书写档案C.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 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3. 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氢气难溶于水 B. 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C. 浓盐酸易挥发 D. 钨丝难熔化4.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 氧气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活性炭用作冰箱除味剂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 金属铜用于制导线C.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 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6. 下列对氢气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难溶于水 B. 具有还原性C. 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D.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7. 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铝作导线 B. 食品包装袋中中充入氮气C.干冰作舞台烟雾 D. 竹炭除去冰箱中异味8. 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煤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铁粉用作干燥剂9. 下列语言描述不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A.凡海盐,见水即化 B.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D.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10.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11. 将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③物理变化、④化学变化的相应序号填写在下列横线上。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澄清石灰水显碱性: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课堂笔记3】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点解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如:铁锅、铁锤等是具体的物体,而它们都是由同一物质“铁”制作的。“物体”具体、形象,而“物质”抽象,世界上很多物体都是由同一物质制作的,物体的种类多于物质的种类。【对点分析3】1.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出结论2. 下列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果中,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成胚胎干细胞B.发现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C.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D.量子通信距离创下新记录3.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 )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 ②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 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①②③4. 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 鲸鱼是否属于鱼类B.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规律C.电路发热的原理D. 金刚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硬度5. 化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与化学无关的是( )A.“天问一号”飞行轨迹的追踪B.人类战胜新冠疫情所需药物的研发C.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D.农业上粮食高产所需化肥的生产【对点训练3】1. 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用途和制法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2. 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A. 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的产品B.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C. 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D.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于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3. 研究化学可以给人类提供新物质、新材料、新能源。下列研究内容与化学无关的是( )A.研发新冠疫苗 B.研究低毒高效农药C.研究大数据应用技术 D.研究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4. “绿色化学”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将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据此思考判断,下面不属于“绿色化学”考虑内容的是( )A.反应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B.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C.尽可能通过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D.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力图实现“零排放”5.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清除污染。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C.研究开发利用氢能源D.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6. 某化妆品广告宣称自然护肤,为了标榜其成分纯属天然,高喊“我们恨化学”,受到舆论的讨伐。下列对化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化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B.纯天然的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C.化学对保障人体健康毫无作用D.化学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7. 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C.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8. 图片中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①合成新冠灭火疫苗 ②改良水稻品种用于农业 ③生产化肥用于农业 ④研制生物煤油用于航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9. 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嫦娥五号地月转移轨道的设定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C.功能材料的研制 D.高效化肥的生产10. 下列课题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的调查B.我国发射的“嫦娥”系列探月卫星轨道的计算C.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所需新型燃料的研制与生产D.“神舟”八、九、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站雏形)的对接【课后作业】1.用来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有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生成C.火星四射 D.剧烈燃烧2.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物质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3.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B.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其他物质生成D.化学变化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4.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获取电能也要环保为先。下列获得电能的方法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 C.潮汐能发电 D.太阳能发电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汽油挥发 C.红磷燃烧 D.铁丝生锈6.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沸水蒸煮碗筷消毒 B.室内燃烧艾条C.纯奶发酵制酸奶 D.晾晒湿衣服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车胎爆炸C.钢铁生锈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氢气用于充灌气球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氧气用于炼钢9.下列对某物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极难溶于水 B.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C.具有可燃性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10.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 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武德合金作保险丝1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是( )A.可燃性 B.延展性 C.导电性 D.挥发性12.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纳米铜的性质 B. 单晶硅的结构 C. 无人机的研发 D. 石油的成分及产品开发1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 合成新药物 B.防治环境污染 C.设计电脑程序 D.开发新能源14. 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 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B. 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C. 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的人造纤维D. 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15.描述物质性质的词语有:可燃性、吸附性、腐蚀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填入下列物质用途所利用的性质。(1)木炭做燃料是 。(2)活性炭做净水剂是 。(3)铝做成锅是 。(4)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碳棒是 。16.①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取少量放入燃烧匙内,将燃烧匙加热,②硫融化成淡黄色液体,继续加热,③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④说明硫具有可燃性。根据以上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硫的物理性质是 ;(4)硫的化学性质是 。17.在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可燃性 ②导电性 ③密度 ④熔点 ⑤颜色 ⑥溶解性(1)天然气能燃烧,说明天然气具有 ;(2)植物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植物油的 比水小;(3)将食盐和蔗糖同时加热,蔗糖先由固体变成液体,说明食盐的 高。18.小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应是科学探究的 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 A.问题 B.假设 C.实验 D.结论.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参考答案【对点分析1】1. D 2. C 3. D 4. B 5. D【对点训练1】1. A 2. D 3. C 4. A 5. B 5. B 7. C 8. B 9. C 10. A11. C 12. A 13. B【对点分析2】1. A 2. D 3. A 4. A 5. B 6. C 7. D 8. B【对点训练2】1. D 2. A 3. B 4. D 5. C 6. B 7. B 8. B 9. A 10. C11. ① ④ ① ③ ② ② ④【对点分析3】1. A 2. C 3. D 4. D 5. A【对点训练3】1. B 2. A 3. C 4. C 5. C 6. A 7. C 8. D 9. A 10. C【课后作业】1. B 2. C 3. C 4.B 5.B 6.D 7.C 8.B 9.C 10.D 11.A 12.C 13.C 14.C15.可燃性 吸附性 导热性 导电性16.(1)②;(2)③;(3)①;(4)④。17.(1)①;(2)③;(3)④18.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