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叶圣陶先生张中行二三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内容:中华美德学习重点:学习略读略读——观大略,知大意单元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能够用略读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感知人物精神品质。2.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 评价人物。3.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2.积累一组四字短语躬行君子:身体力行的君子。躬,亲自。学而不厌:学习而不满足,比喻非常好学。厌,满足。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诲,教导。草率了事: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文墨方面:指写文章、著述等。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音。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人之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正心修身:端正心思,修养品性。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感慨系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平易自然:文中指文字浅显易懂。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社长,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知识链接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他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走进作者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多种语文读物。张中行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他们的交往一直持续到叶圣陶先生去世。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写作背景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别扭( ) 拖沓( ) 诲人不倦( ) 颠沛流离( )1.疏通读音基础积累zhuókěnpìlóngzhuibiè niutàhuìdiān pèi2.词语连线修润商酌不耻下问诲人不倦颠沛流离以身作则自顾不暇商量斟酌。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修改润色。(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3.理解出自《论语》的句子。(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论语·述而》《论语·雍也》(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论语·述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解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尊敬的情感点明写作内容,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方法指导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略读应注意:1.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2.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语句,这些地方常提供主要信息。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就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过渡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第3段:(总起句)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4段:(过渡句)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7段:(过渡句)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第8段:(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略读课文内容思考 :文中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表现了先生什么品德?提示:用横线勾画出各段落的段首句,把握段落主要内容;关注文章首尾呼应句,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识叶圣陶细描标点、修改文章;第3段:恭送客人第4段:真诚复信。第5段:主张写文章要有写话风格。第6段:重视文风简洁。第7段:统一用语体例、创作严谨。第8段:初识叶圣陶律己严待人厚请用自己的话评价叶圣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使用下面的评价格式,并尽量使用积累的四字短语)。“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初识叶圣陶细描标点、修改文章;第3段:恭送客人第4段:真诚复信。第5段:主张写文章要有写话风格。第6段:重视文风简洁。第7段:统一用语体例、创作严谨。第8段:初识叶圣陶文中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表现了先生什么品德?细致认真,为学谦虚热情周到,真诚待人关心朋友,真诚宽厚律已严格一丝不苟热爱语文,认真严谨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主要是针对 记叙文写作中选材立意而言的,即在选材立意上通过若干件小事,表现人物的特点。例如本文意在从“待人厚”和“律已严”两个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全文在选材上,无论是“待人厚”的事例,还是“律已严”的事例,都是一些小事,但却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叶对陶先生的语文主张。以小见大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思考探究第2段: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第2段: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第3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4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6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7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8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第9段: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总结:这些评价性语句 (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叙议结合1. 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又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合作探究2.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这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又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在鞭炮声中倒传来不幸的消息。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这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言行的记叙,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内容主旨(1)读题目,知写作对象、写作内容。(2)读段落的主题句、中心句。总结“略读”方法作品乃人格之表现,这句话与圣陶而益信。凡是认识他的朋友们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对,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读他的作品亦然。你要从他的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矛盾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从心底认为叶老对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这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不朽的地位。 ——冰心叶老是我一生最敬爱的老师,他以身作则,给我指出为文、为人的道路;他的正直、善良、诚恳的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巴金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叶圣陶沉痛缅怀无限敬仰学习效仿写作缘由 (1):具体叙述(2—8):总结全文 (9):追怀业绩,学习效仿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除夕逝世,“我”心悲哀律己严:(6-8)总写:品德过人(2)分写:(6-8)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回信(3-5)写文章方面,主张“写话”文风方面,重视简洁语文方面,重视用语规范板书设计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待人厚,律己严。2、作者用了()一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特别重视()“写话” ,“简洁”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