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课题 溶液的形成 备课人:
年级 课型 基本概念型新课 课时:1 授课时间:
教 材 分 析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课题是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的内容,是关于认识溶液的定义及特征的一系列知识的初步学习,而在此之前在第四单元学习了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的水,又在第十单元设置了酸和碱、第十一单元 盐和化肥的内容,所以本课题其实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溶液在我们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溶液这种物质及溶解现象并不陌生,只是缺乏一个关于溶液的系统、完整的定义,明晰溶液的特征,并利用溶液的定义及特征将其与其他物质区分开来的能力,所以本课题很好的联系了化学与生活,真正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如蔗糖溶液;而且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溶液,如第三单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时候用到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知道溶液,但不知道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也不能准确区分溶液和非溶液,所以本节课的目的在于带领学生从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学过了实验室添加固体、液体,以及搅拌等基本操作,本节课可以通过自主创设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实验操作。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5.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培养“点—联结—结构—变换”式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法 创设情境、真实情景;分析引导、迁移指引 学法 自主研习、创设实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多媒体、PPT 展台、AR同屏、仪器、药品 学具: 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流程设计(图示)
展示溶液漂流瓶 —— 制作溶液漂流瓶 —— 剖析溶液漂流瓶 —— 赠送溶液漂流瓶 (
溶液的定义、组成
溶质、溶剂
) 溶液外观及性质 溶液的形成 化学与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开启实验探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 回报社会及家人,情感升华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双边设计 备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真实情景+创设情境】 展示溶液漂流瓶 【引入】同学们,母亲节就要到啦,我们利用本节课的时间来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 观赏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几个溶液漂流瓶 【设问】漂流瓶内的液体是什么?什么是溶液? 引出课题: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通过AR同屏、希沃同屏,让学生观察试管中的溶液和屏幕中的溶液,让学生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和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目标明晰 【过渡】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课,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浏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方向
自制溶液漂流瓶 [分组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及药品 【展示】实验基本步骤 【强调】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指点迷津、解决难题、提供帮助。 学生们小组合作实验 并填写实验表格 自己动手创设实验,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观察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教师课前制作的液体漂流瓶的外观及成分: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无色,是混合物。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剖析溶液漂流瓶 [对比辨析] 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力区分出学生自制液体是否属于溶液,并在表格中将属于溶液的圈出; 其次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溶液的特征及定义,并强调其中的关键字词;然后播放溶液形成的微观动画,让学生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 学生联系自制溶液,思考问题并总结 观看微观溶液的形成视频动画 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到线,由“点到联结”,由一般到特殊,实现学习的质的飞跃。
自主研习 【引导】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得出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尝试指出自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标注在表格内。进一步分析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归纳得出溶质可以为固态、液态。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体加入液体中也能形成溶液,且溶质可以为一种或多种。 学生自学,解决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举例说明 自学,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自学分享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成果呢? 学生自主分享自学成果 分享,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概念讲解 【概念剖析】结合生活实例剖析溶液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指溶液一旦形成,各部分的浓度、密度、性质都相同,包括颜色,比如蔗糖溶液,你喝掉一半和剩下的一半的浓度是一样的;稳定:指,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就不会各部分分离,比如蔗糖溶液,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就不会出现下面是蔗糖,上面是水的情况。 学生参与,思考、理解、记忆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深刻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巩固练习 【过渡】能否利用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区分物质是不是溶液? 【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泥水 C.食盐水 D.真果粒 2.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 A:A > B B: A < B C: A= B D:不能确定 学生思考 得出答案 并解释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思维拓展 【补充实验】“盐糖水” 学生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将知识由线到面,由“联结到结构”进行拓展。
对比分析 【实验9-2】小组合作完成 分别适量碘加入水和酒精中,将适量高锰酸钾分别加入水和酒精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变换】 试着将你们制作的液体漂流瓶对应的相同物质放入不同溶剂中,观察现象并思考: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同种溶剂,不同溶质呢?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结论】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所以,在制作溶液漂流瓶时要选用溶解能力强的物质进行溶解,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将学生的思维从面到立体,“从结构到变换”进行变换和拓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赠送溶液漂流瓶 【整理完善】完善溶液漂流瓶,并写上祝福的话语,作为礼物在母亲节那天送给最爱我和我最爱的母亲。 学生再次补充完善漂流瓶 培养学生爱妈妈父母、爱家、爱国情怀,学会感恩与懂得回报。
作业拓展 上网查阅资料,找老师科普、查阅书籍,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学生自制漂流瓶中有一部分不是溶液,那它们属于什么呢?(不均一、不稳定) (为后续学习“乳化”、“沉淀”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书籍等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预习“乳化” 完成“水中花园的建立”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节约药品的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
收获交流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我收获了什么? 3.我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解决? 学生静思, 交流收获与感想 学有所获 静思以明智
情感态度 教师寄语: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也形象的看作是一种溶液,那我们便是这溶液中混有的万千物质之一,我希望多年以后,你们都是这份溶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也是其中最不可或缺之一,希望各位同学记得来时的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情感表达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教好书,育好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展示溶液漂流瓶——制作溶液漂流瓶——剖析溶液漂流瓶——赠送溶液漂流瓶”为主要线索,通过“创设实验”以达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中获取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了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次实验,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练习的题目偏少,可适当增加练习量。 信息技术运用了如:AR同屏、希沃同屏、微课等。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思维模式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立体的递进式改变,即西南大学胡航博士生导师所提倡的“点——联结——结构——变换”式思维模式。期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如爱父母、爱家、爱国情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化学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