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学会学习」孵化好奇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学会学习」孵化好奇 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班会学会学习」孵化好奇
01
基本信息
适用学段:小学中年级
课程课时:一课时(40min)
02
设计思路
好奇 (curiosity)是个体获得知识或信息的内在倾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小学中年级要求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作者在小学心理教育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故以此为素材,结合刘伟等人提出①创造知识“缺口”,优化知识呈现方式②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宽松良好成长环境③对探索行为提供积极反馈等好奇培养的教育建议,设计本课。
0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好奇来源于积极的提问。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感兴趣的东西带来的乐趣。
行为目标:学会发散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避免好奇带来的危险行为。
04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发散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突出重点的措施: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难点:体验探索感兴趣的东西带来的乐趣。
突破难点的措施:在问题设置中借助鸡和蛋问题挖掘知识缺口,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小组竞争营造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在师生互动中让教师给学生提供积极情感反馈。
05
课前准备
准备道具:PPT、A4纸若干(一小组一张)
场地要求:心理健康教室,6-8人/组HiHeart
教学设计
孵化好奇

导入阶段
猜谜(5分钟)
活动目的:
引发宽松积极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好奇”。
活动介绍:
1.教师出示谜面,学生猜谜。
2.师生问答引出主题——好奇。
工作阶段

比比谁想得多(15分钟)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发散提问,体验探索感兴趣的东西带来的乐趣。
活动介绍:
1.学生头脑风暴,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鸡和蛋进行自由提问,小组PK看哪个组提的多。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大致归类(如,外观、来源、特质等等)。
3.师生问答得出培养好奇心的方法。

工作阶段(一)
好奇的探索(15分钟)
活动目的:
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感兴趣的东西带来的乐趣。
活动介绍:
1.小组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并派一位代表发言。
2.播放科普视频《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结论是什么!》。
3.教师小结:好奇心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理解,不必总是追求一个确切的结果。
工作阶段(二)

好奇的边界(5分钟)
活动目的:
学会完善好奇心探索的方案,避免好奇带来的危险行为。
活动介绍:
1.教师提问在好奇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可能有哪些危险的情况?
2.展示鸡蛋破裂引发感染新闻,提问如何避免好奇带来的危险行为呢?
3.教师总结: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让自己受伤。
结束阶段

布置作业(2分钟)
活动目的:
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所学。
活动介绍:
每组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通过去博物馆、问老师、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等方式,尝试回答这个科学问题。下节课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3分钟汇报展示(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方案、解决的结果)。
- 作者有话说 -
科学教育是近年热点话题,许多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政策文件都提到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好奇心作为学生科学态度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话题,许多小学心理健康地方教材中都有关于好奇心的内容。本课借助经典的鸡和蛋问题设计一堂好奇心理课,希望帮助小学生强化好奇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一次“心理+科学”的跨学科小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