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学案含答案)-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学案含答案)-2024届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 录
(

/
制度建设)
) (
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夯基·知识梳理】
) (
知识点
2.1.
知识点
2.2
知识点
2.3.
知识点
2.4.
) (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中共八大(命题角度:党的
建设)
考向
02
“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
革命(命题角度:曲折探索)
考向
03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命题角度:杰出
人物
/
时代精神
/
建设成就)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一五 ”计划
知识点 1.2. 三大改造
知识点 1.3. 1954 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
“一五
”计划(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
三大改造(命题角度:改造创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命题角度:民主法
) (
链接中考
)考向 01
考向 02
考向 03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以及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 意义;了解“一五 ”计划、 “三大改造 ”,理解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 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认识毛 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改造创举/民主 法治/制度建设。 命题点:“一五 ”计划的背景、成果与 意义(考查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形成与影响;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意义
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考查重点);
社会主义建 设的探索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 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 经济、外交、国防、 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 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命题角度:党的建设/曲折探索/杰出人 物/时代精神/建设成就。 命题点:中共八大的意义; “ 大跃进 ” 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内容与影响、教训;社会 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考查重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失误和曲折。
政治方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以 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 ”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经济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一 五 ”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 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文化大革命 ”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
思想文化方面 “文化大革命 ”使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2 版课标】了解“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 ”,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知识点 1.1 :“一五 ”计划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第 一 个 五 背景 国内: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经 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 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 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际: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 事包围政策;受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巨大成就影响(1928-1937 年) 1.“一五计划 ” 是优先发展重 工业, 而不是 片面发展重工 业。“ 一五 ” 计划的实施是 为了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 但“ 一五 ”计 划的完成只是 改变了中国工
目的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1953 年—1957 年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结果 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年 计 划 成果 工业: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 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 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夏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 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 江南北的交通 业 落 后 的 面 貌,并没有实 现工业化, 中 国依然是农业 国家。 2.1949—1956 年 是 过 渡 时 期, 其社会性 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 其革 命任务是进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意义 (1)“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2)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3)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 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技术条件
启示 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 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知识拓展】
1.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条件有哪些?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大人民成为 国家的主人。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苏联第一个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威胁和包围,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③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④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2 : 三大改造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时间 1953—1956 年底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我 国建立起来 的 标志, 是三大改造 的完成, 而不是新中 国成立 。新中国成 立, 我国进入新民主 主义社会。 2. “ 一 五 ” 计 划 (1953—1957 年 ) 与 三 大 改 造 (1953—1956 年 ) 二者几乎是同时进 行的, 都是为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服务的, 只不过三大改造是 生产关系的变革,而 “一五 ”计划更多地 是经济建设上的规 划。 3.1952 年 土 地 改 革 完成后, 实行农民土 地所有制,土地所有 权属于农民。对农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 土地所有制发 生了变化, 由农民土 地私有变为合作社 集体所有,土地所有 权属 于 国 家或者集 体, 这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继土地改革后
背景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虽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产品仍满足不了国家工 业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是一场变革生产关 系的社会主义变革
形 式 与 政 策 (1)农业:农业合作化(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 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 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实行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 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过程 (1)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 年,全国掀 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 1954 年开始, 至 1956 年初,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 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到 1956 年底,全国有 99%的私营工业企业和 82%的私营商户,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结果 到 1956 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 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20 世纪 中国的一次历史巨变。 )
(2)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为顺 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对农村生产关 系的第二次调整。 4.公私合营是我国对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实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高级形式, 它把 企业的生产资料转 归国家支配。国家实 行赎买政策, 按资本 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实际上是有代价地 把剥削阶级的生产 资料收归国有。
缺点 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稳定增 长
【知识拓展】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①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
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被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②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③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建立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 我国进入社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原因与作用。
(1)原因:①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 支持中国革命;②资本家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③资本家有管理
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2)作用:①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把资产阶 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②这一政策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找到了一条和平过渡的
道路。
3.20 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
4.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3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第 一 届 全 背 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
概 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内 容 通过 了 《中 华人 民共 和国 宪 法》 (会 议中 心任 务) 内 容 国家性质: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表大会制度。 2.中华民国- 《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 新中 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临时宪法,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3.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起到临 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它是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性 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认 识 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中国 顺应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
选举主要领导人: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 席, 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 务院总理
意 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基础(标志着《共同纲领》代行宪法作用的历史使命完成)
【知识拓展】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和利益。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有关 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49 年 9 月 1954 年 9 月
地位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 年 成立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 全国人大职权
【核心素养】
1.图解“一五 ”计划:
图解:工业建设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
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交通运输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
①“一五计划 ”成就可以记忆为:一田一桥三厂六路【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
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②成就特征 :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③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格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2.纵横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公有,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起来,因此,三
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4.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公有制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5.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考向 01 “一五”计划(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
【例 1】(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 1957 年,我国的钢产量为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近 3 倍;原 煤为 1.31 亿吨,比 1952 年增长 98.6%;发电量为 193 亿度,比 1952 年增长 164.4%;棉布为 50.6 亿尺,比
1952 年增长 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变式 1-1】“在 1952 年、 1953 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 1953 年暑期高 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 教、研究生。 1953 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 占毕业生总数的 43% 。”这是因为
( )
A .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 .“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 .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变式 1-2】1954 年 6 月 14 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称:“ 中国在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的条 件下,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 ”这
说明我国( )
A .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尚不成熟 B .加快实行工业化的可能性
C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D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艰巨性
考向 02 三大改造(命题角度:改造创举)
【例 2】(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上海水泥厂创办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 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 90% 。1956 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
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 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推行一五计划
【变式 2-1】古人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所谓“为时”“为事” ,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 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 1956 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 的含义是指
( )
A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变式 2-2】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 “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 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 ”材料认为“互助合作”
有助于( )
A .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 .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 .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考向 0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命题角度:民主法治/制度建设)
【例 3】(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
确定了(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变式 3-1】2023 年 3 月 10 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 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
A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 .党的二十大 C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变式 3-2】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
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不同阶级利益 ②指导思想不同 ③都得到贯彻执行 ④都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2 版课标】: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 方针 ”;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知识点 2.1 :中共八大
中共 八大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地工业国
影响:(1)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
知识点 2.2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概况 1958 年, 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属 于经济领域探索 中的失误; ”文 化大革命“属于 政治领域探索中 的严重挫折。 2. 农业生产合作 社与人民公社的 区别:农业生产 合作社是把农民 土地所有制变为 集体所有制,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 农村建立的标志; 人民公社的特点 是“一大二公 ”, 即规模大、公有 化程度高, 实际 上是追求平均主 义,是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过 程 中 的 重 大 失 误。
主要 标志 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和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
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 ”即: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
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 1959—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失误 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对社 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 经验,又急于求成,盲目求快,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 (1)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 能急于求成 (3)调整政策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国民 经济 的调 整 (1)1961 年初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2)1962 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 ”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 进 ”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 极作用(3)1965 年,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知识拓展】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主要表现在工业方面,其目的是提前实现共产主义,赶超英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在农村实行集体生产和分配。两者都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 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1959 年至 1961 年,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3 :文化大革命
原因 (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式, 认为党和国家面 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3)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主要 史实 (1)开始: 1966 年夏, “文化大革命 ”全面发动起来 (2)发展: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 ” 的实际指挥部。他们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停止内战 ”,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 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闹革命 ”。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 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陷于混乱。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 蔑为“叛徒、内奸、工贼 ”,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革 ”中最大的冤案 (3)1967 年 2 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 诬为“二月逆流 ”,受到压制和打击 (4)1971 年“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四五运动(性质:四五运动是广大人民悼念周 总理,反对“ 四人帮 ”的运动;意义:为粉碎“ 四人 帮 ”奠定了群众基础。) (6)结束:1976 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 采取断然措施,将“ 四人帮 ”隔离审查, 一举粉碎江 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影响 “文化大革命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认识 (1)“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沿用和照搬革命战争时期大规模群众 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启示:①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 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 发展生产力;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知识拓展】
1.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 ”倾错误:
①博古、李德的“左 ”倾错误,导致红军被迫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才得以纠正;
②“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2 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曲折过程的认识: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必须反对个人崇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4 :英雄模范人物与建设成就
英雄 模范 人物 “铁人 ” 王进喜 (1)带领钻井队参加大庆油田会战, 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 重大贡献,被群众称为“铁人 ”。以他为代表的工人阶级 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 ”精神 (2)“铁人 ”精神: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的爱国主 义精神;“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忘我 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 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为革 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 ”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 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王进喜
党的好 干部, 县 委书记 好榜样: 焦裕禄 (1)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带领兰考人民为治理风沙、内 涝、盐碱三害,呕心沥血,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 “党的好干部 ” (2)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 而上、无私奉献 焦裕禄
两弹 元勋: 邓稼先 (1)我国优秀的物理学家,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 氢弹的成功研制和爆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核武器 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 ” (2)“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 邓稼先
解放军 好战士: 雷锋 (1)在平凡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 ”的精神,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公而忘私。被誉为“解 放军好战士 ” (2)1963 年 3 月,《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 向 雷锋同志学习 ” (3)雷锋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锋
精神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2) 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
经典史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精神)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 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 习近平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成 就 表现 (1)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 1965 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广大内地新建了不同规模 的现代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3)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4)科技: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影响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无私 奉献,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知识拓展】
标语口号体现时代特色
【核心素养】
1.中共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
(1)原因: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②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③经济建设急
于求成。④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相关发展政策。③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民主
集中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等。⑤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
2.时代楷模
3.历史论证
观点:英雄模范人物应时而生,更为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论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国家百废待兴、面临西方封锁威胁的背景下,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 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极大地 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 我国各行各业亟需探索体制创新,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涌 现出了黄大年、张伯礼等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或学成归国,凭借自己的科技成果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或 积极投身抗疫战斗,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学子
应该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在英雄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发愤图强,学成报国。
考向 01 中共八大(命题角度:党的建设)
【例 1】(2022·广西梧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6 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
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变式 1-1】(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
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变式 1-2】这次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主要矛 盾的变化,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
行工作重心转移的初步尝试。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考向 0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命题角度:曲折探索)
【例 2】(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 · 中考真题)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
训是( )
A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要尊重客观规律
C .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D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变式 2-1】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 生产中, 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
A .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 .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 .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 .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变式 2-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了时代风貌、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 1967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A .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C . 《迎接新的更大胜利》 D .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考向 03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命题角度:杰出人物/时代精神/建设成就)
【例 3】(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 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 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
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变式 3-1】1956—1966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 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 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
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 .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D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变式 3-2】为了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乡亲们感慨地说: “真是
铁人啊! ”从此, “铁人” 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响彻全中国。 “他”指的是( )
A .焦裕禄 B .袁隆平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1953 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
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号角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公私合营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 .(2023·辽宁阜新 · 统考中考真题) 1953 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6 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这两项成就的取得是在( )
A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 .(2023·湖北随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它表
明(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 .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2023·湖北武汉 · 统考中考真题) “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 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
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
A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5 .(2023·天津 · 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
C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7 .(2023·江苏无锡 · 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
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
A .赎买政策 B . 自负盈亏 C .互助合作 D .按劳分配
8 .(2023·山东滨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表中可
以看出( )
时间(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内生产总值(亿 1030.7 1071.4 1312.3 1447.5 1470.1 1232.3 1162.2 1248.3 1469.9 1734
元)
A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 .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9 .(2022·山东聊城 · 统考中考真题) 1961 年 1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
调查研究之风,要使 1961 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 .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 .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0 .(2022·河北 · 统考中考真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 “1971 年 8 月 13 日,中共中央提出,争 取在‘ 四五’计划期间, 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1975 年‘ 四五’计划完成时, 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 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 1965 年相比, 1976 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 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 4.4
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 10.3 倍。 ”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二、综合题
11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
(1)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超越了汉唐。为此,元朝在地方治理上创新
了怎样的制度,并简析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材料一:在坚持对日作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 物力……在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也就是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
之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 关,以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制定宪法的模式和 1936 年宪法
的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摘编自秦前红、周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宪政思考》 (2)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原因。
综合上述内容,请围绕制度建设谈谈你所得到的认识。
12 .(2023·吉林 · 统考中考真题)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一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之王” 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 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三: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 ……
大庆人…… 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1964 年 10 月 1 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请写出两例。
(2)材料二中“报喜” 的场面与哪次重大社会变革有关?
(3)材料三中的“奇迹”体现了“大庆人” 的什么精神? “大庆人” 中被誉为“铁人” 的是谁?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请写出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 录
(

/
制度建设)
) (
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夯基·知识梳理】
) (
知识点
2.1.
知识点
2.2
知识点
2.3.
知识点
2.4.
) (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中共八大(命题角度:党的
建设)
考向
02
“大跃进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
革命(命题角度:曲折探索)
考向
03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命题角度:杰出
人物
/
时代精神
/
建设成就)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一五 ”计划
知识点 1.2. 三大改造
知识点 1.3. 1954 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
“一五
”计划(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
三大改造(命题角度:改造创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命题角度:民主法
) (
链接中考
)考向 01
考向 02
考向 03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以及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 意义;了解“一五 ”计划、 “三大改造 ”,理解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 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认识毛 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改造创举/民主 法治/制度建设。 命题点:“一五 ”计划的背景、成果与 意义(考查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形成与影响;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意义
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考查重点);
社会主义建 设的探索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 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 经济、外交、国防、 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 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命题角度:党的建设/曲折探索/杰出人 物/时代精神/建设成就。 命题点:中共八大的意义; “ 大跃进 ” 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内容与影响、教训;社会 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考查重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失误和曲折。
政治方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以 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 ”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经济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一 五 ”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 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文化大革命 ”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
思想文化方面 “文化大革命 ”使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2 版课标】了解“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 ”,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知识点 1.1 :“一五 ”计划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第 一 个 五 背景 国内: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经 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 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 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际: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 事包围政策;受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巨大成就影响(1928-1937 年) 1.“一五计划 ” 是优先发展重 工业, 而不是 片面发展重工 业。“ 一五 ” 计划的实施是 为了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 但“ 一五 ”计 划的完成只是 改变了中国工
目的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1953 年—1957 年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结果 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年 计 划 成果 工业: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 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 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夏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 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 江南北的交通 业 落 后 的 面 貌,并没有实 现工业化, 中 国依然是农业 国家。 2.1949—1956 年 是 过 渡 时 期, 其社会性 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 其革 命任务是进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意义 (1)“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2)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3)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 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技术条件
启示 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 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知识拓展】
1.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条件有哪些?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大人民成为 国家的主人。
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苏联第一个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威胁和包围,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③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④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2 : 三大改造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时间 1953—1956 年底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我 国建立起来 的 标志, 是三大改造 的完成, 而不是新中 国成立 。新中国成 立, 我国进入新民主 主义社会。 2. “ 一 五 ” 计 划 (1953—1957 年 ) 与 三 大 改 造 (1953—1956 年 ) 二者几乎是同时进 行的, 都是为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服务的, 只不过三大改造是 生产关系的变革,而 “一五 ”计划更多地 是经济建设上的规 划。 3.1952 年 土 地 改 革 完成后, 实行农民土 地所有制,土地所有 权属于农民。对农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 土地所有制发 生了变化, 由农民土 地私有变为合作社 集体所有,土地所有 权属 于 国 家或者集 体, 这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继土地改革后
背景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虽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产品仍满足不了国家工 业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是一场变革生产关 系的社会主义变革
形 式 与 政 策 (1)农业:农业合作化(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 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 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实行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 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过程 (1)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 年,全国掀 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 1954 年开始, 至 1956 年初,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 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到 1956 年底,全国有 99%的私营工业企业和 82%的私营商户,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结果 到 1956 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 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20 世纪 中国的一次历史巨变。 )
(2)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为顺 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对农村生产关 系的第二次调整。 4.公私合营是我国对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实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高级形式, 它把 企业的生产资料转 归国家支配。国家实 行赎买政策, 按资本 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实际上是有代价地 把剥削阶级的生产 资料收归国有。
缺点 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稳定增 长
【知识拓展】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①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
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被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②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③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建立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 我国进入社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原因与作用。
(1)原因:①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 支持中国革命;②资本家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③资本家有管理
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2)作用:①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把资产阶 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②这一政策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找到了一条和平过渡的
道路。
3.20 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
4.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3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第 一 届 全 背 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
概 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内 容 通过 了 《中 华人 民共 和国 宪 法》 (会 议中 心任 务) 内 容 国家性质: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表大会制度。 2.中华民国- 《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 新中 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临时宪法,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 3.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起到临 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它是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性 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认 识 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中国 顺应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
选举主要领导人: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 席, 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 务院总理
意 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基础(标志着《共同纲领》代行宪法作用的历史使命完成)
【知识拓展】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和利益。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有关 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49 年 9 月 1954 年 9 月
地位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 年 成立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 全国人大职权
【核心素养】
1.图解“一五 ”计划:
图解:工业建设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
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交通运输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
①“一五计划 ”成就可以记忆为:一田一桥三厂六路【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
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②成就特征 :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③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格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2.纵横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公有,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起来,因此,三
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4.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公有制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5.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考向 01 “一五”计划(命题角度:工业化道路)
【例 1】(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 1957 年,我国的钢产量为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近 3 倍;原 煤为 1.31 亿吨,比 1952 年增长 98.6%;发电量为 193 亿度,比 1952 年增长 164.4%;棉布为 50.6 亿尺,比
1952 年增长 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7 年,我国的钢产量为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近 3 倍;原煤为 1.31 亿吨,比 1952 年增长 98.6%;发电量为 193 亿度,比 1952 年增长 164.4%;棉布为 50.6 亿尺,比 1952 年增长 3296% 。” 可知, 材料反映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3-1957 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A 项正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当时我国重 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排除 B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C 项;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1-1】“在 1952 年、 1953 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 1953 年暑期高 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 教、研究生。 1953 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 占毕业生总数的 43% 。”这是因为
( )
A .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 .“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 .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 1952 年、 1953 年”“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 年寒假
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43%”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1953 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 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土地改革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 1992 年,
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1-2】1954 年 6 月 14 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称:“ 中国在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的条 件下,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 ”这
说明我国( )
A .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尚不成熟 B .加快实行工业化的可能性
C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D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 中国在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的条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 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 ”可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这说明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艰巨性,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中国在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的条 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较多的时间。 ”, 而非条件不成熟,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实现工业化需付出巨大的努力,而非强调其可能性,排除 B 项;
材料未涉及供暖联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2 三大改造(命题角度:改造创举)
【例 2】(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上海水泥厂创办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 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 90% 。1956 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
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 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推行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作用。通过公私合营,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 产量的提高, B 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 A 项;大跃进运动始于 1958 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一五计划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上海水泥厂的
变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营的实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1】古人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所谓“为时”“为事” ,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 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 1956 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 的含义是指
( )
A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56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 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 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D 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底,排除 A 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开始于 1958 年,排除 B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2-2】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 “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 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 ”材料认为“互助合作”
有助于( )
A .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 .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 .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 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可知,材料中的“互助合作过程” ,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强调走互助 合作,是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因此有利于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互助合作 道路” ,与生产自主权无关,排除 A 项;互助合作道路的前提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 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 B 项;互助合作的结果是废除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 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考向 0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命题角度:民主法治/制度建设)
【例 3】(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
确定了(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 1949 年 9 月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后,排除 A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与题干所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的表述无关,排除 B 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强调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
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3-1】2023 年 3 月 10 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 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
A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 .党的二十大 C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项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 A 项;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排除 B 项;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与我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3-2】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
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不同阶级利益 ②指导思想不同 ③都得到贯彻执行 ④都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 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①表述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我国现 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所以②表述正确;两者都是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所以④表述正 确, B 项正确; 1912 年 3 月 8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贯彻, 1914 年
5 月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所以③表述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2 版课标】: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 方针 ”;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知识点 2.1 :中共八大
中共 八大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地工业国
影响:(1)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
知识点 2.2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概况 1958 年, 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属 于经济领域探索 中的失误; ”文 化大革命“属于 政治领域探索中 的严重挫折。 2. 农业生产合作 社与人民公社的 区别:农业生产 合作社是把农民 土地所有制变为 集体所有制,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 农村建立的标志; 人民公社的特点 是“一大二公 ”, 即规模大、公有 化程度高, 实际 上是追求平均主 义,是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过 程 中 的 重 大 失 误。
主要 标志 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和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
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 ”即: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
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 1959—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失误 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对社 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 经验,又急于求成,盲目求快,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 (1)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 能急于求成 (3)调整政策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国民 经济 的调 整 (1)1961 年初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2)1962 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 ”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 进 ”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 极作用(3)1965 年,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知识拓展】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主要表现在工业方面,其目的是提前实现共产主义,赶超英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在农村实行集体生产和分配。两者都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
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1959 年至 1961 年,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3 :文化大革命
原因 (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式, 认为党和国家面 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3)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主要 史实 (1)开始: 1966 年夏, “文化大革命 ”全面发动起来 (2)发展: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 ” 的实际指挥部。他们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停止内战 ”,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 抢事件,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闹革命 ”。一些党政 机关受到冲击, 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 判和揪斗, 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 社会和生产陷于混 乱。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 叛徒、内奸、工 贼 ”,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革 ”中最大的冤案 (3)1967 年 2 月前后, 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 命 ”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 ”,受到压制和打击 (4)1971 年“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四五运动(性质:四五运动是广大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 四人帮 ”的运动;意义:
为粉碎“ 四人帮 ”奠定了群众基础。) (6)结束:1976 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 四人帮 ”隔离审查, 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影响 “文化大革命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认识 (1)“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沿用和照搬革命战争时期大规模群众 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启示:①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 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 发展生产力;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知识拓展】
1.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 ”倾错误:
①博古、李德的“左 ”倾错误,导致红军被迫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才得以纠正;
②“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2 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曲折过程的认识: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必须反对个人崇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4 :英雄模范人物与建设成就
英雄 模范 人物 “铁人 ” 王进喜 (1)带领钻井队参加大庆油田会战, 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 重大贡献,被群众称为“铁人 ”。以他为代表的工人阶级 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 ”精神 (2)“铁人 ”精神: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的爱国主 义精神;“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忘我 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 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为革 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 ”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 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王进喜
党的好 干部, 县 委书记 好榜样: 焦裕禄 (1)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带领兰考人民为治理风沙、内 涝、盐碱三害,呕心沥血,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 “党的好干部 ” (2)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 而上、无私奉献 焦裕禄
两弹 元勋: 邓稼先 (1)我国优秀的物理学家,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 氢弹的成功研制和爆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核武器 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 ” (2)“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 邓稼先
解放军 好战士: 雷锋 (1)在平凡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 ”的精神,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公而忘私。被誉为“解 放军好战士 ” (2)1963 年 3 月,《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 向 雷锋同志学习 ” (3)雷锋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锋
精神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2) 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
经典史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精神)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 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 习近平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成 就 表现 (1)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 1965 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广大内地新建了不同规模 的现代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3)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4)科技: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影响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无私 奉献,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知识拓展】
标语口号体现时代特色
【核心素养】
1.中共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
(1)原因: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②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③经济建设急
于求成。④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相关发展政策。③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民主
集中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等。⑤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
2.时代楷模
3.历史论证
观点:英雄模范人物应时而生,更为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论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国家百废待兴、面临西方封锁威胁的背景下,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 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极大地 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 我国各行各业亟需探索体制创新,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涌 现出了黄大年、张伯礼等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或学成归国,凭借自己的科技成果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或 积极投身抗疫战斗,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学子
应该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在英雄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发愤图强,学成报国。
考向 01 中共八大(命题角度:党的建设)
【例 1】(2022·广西梧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6 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
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956 年”“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八大, C 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于 1945 年,排除 A 项;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召开于 1949 年,排除 B 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 1958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1】(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
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是从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两个阶段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A 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改革 开放之后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排除 B 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变式 1-2】这次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主要矛 盾的变化,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
行工作重心转移的初步尝试。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56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人民实行工作重心转移的初步尝试, C 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1949 年 9 月新中国成立前召开,排除 A 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 1954 年三大改造期间召开,排除 B 项;中
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违背了客观规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命题角度:曲折探索)
【例 2】(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 · 中考真题)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
训是( )
A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要尊重客观规律
C .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D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答案】B
【解析】 1958 年到 1960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 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因此,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故 B 符合题意;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要健全民主 和法制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主观愿望依然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排除
ACD。故选 B。
【变式 2-1】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 生产中, 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
A .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 .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 .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 .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 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
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存在某些缺陷,为赢得“工分数” ,一些农民尽可能地“偷懒”而“ 出工不出
力” ,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表明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 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问题,无法得出其成本高昂,排除 A 项;人民公社体制突出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而 非多劳多得分配方案,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工作效率低,无法看出点燃了民
众的理想主义激情,且材料中大家积极性不高,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了时代风貌、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 1967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A .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C . 《迎接新的更大胜利》 D .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66 到 1976 年, 这一时期国内文化大革命爆发, 标题应该是《把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进行到底》, D 项正确; 革命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 1956 到 1966
年,排除 B 项;《迎接新的更大胜利》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3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命题角度:杰出人物/时代精神/建设成就)
【例 3】(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 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 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
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 1963 年,当地 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 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 重建家园”和所学可知, 大寨在艰苦条件 下努力奋斗,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体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C 项正确;开天辟 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之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抗美援
朝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3-1】1956—1966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 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 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
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 .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D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 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 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C 项正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十年建设的成就原因之一,不是取得成就的主要 原因,排除 A 项;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排除 B 项;国际社会的大
力支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3-2】为了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乡亲们感慨地说: “真是
铁人啊! ”从此, “铁人” 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响彻全中国。 “他”指的是( )
A .焦裕禄 B .袁隆平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带领钻井队艰难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人称“铁
人” ,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C 项正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党的好干部”焦 裕禄、 “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排除 AD 项; 1973
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人称“杂交水稻之父” ,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 1953 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
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号角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公私合营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53 年”“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 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 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 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 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 1950 年, 排除 A 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C 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1978 年召开,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2023·辽宁阜新 · 统考中考真题) 1953 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6 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这两项成就的取得是在( )
A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上述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953 年-1957 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 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 矿建成投产; 1956 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B 项正确;国共十年内战 时期在 1927 年到 1937 年,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在 1956 年到 1966 年,排除 C 项;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2023·湖北随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它表
明(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 .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基础, C 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 A 项;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
纪元,排除 B 项;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2023·湖北武汉 · 统考中考真题) “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 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
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
A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 属冶炼业等”可知,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材料“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 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 ”可知, “一五计划”兼顾区域均衡,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航空业和自主研发,排 除 A 项;题干没有体现突出建设交通业和协调发展,排除 C 项;题干和三大改造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2023·天津 · 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
C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D 项正确;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 A 项;《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
记约法” ,是指民国三年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临时宪 法” 。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 中华帝国” 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排除 B 项;1949 年《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 年 9 月 29 日通过的,为新中国的
成立做了准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4 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农民 的神情表现了对农业化道路的认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和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C 项正确; 土地革命 1952 年完成,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合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A 项;材料 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的变革,与工业化无关,排除 B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是在 1978 年,不是合
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2023·江苏无锡 · 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
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
A .赎买政策 B . 自负盈亏 C .互助合作 D .按劳分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 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 举, A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排除 B 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 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实行互助合作,排除 C 项;改革开放后,改变吃“大锅饭” 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
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2023·山东滨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表中可
以看出( )
时间(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内生产总值(亿 1030.7 1071.4 1312.3 1447.5 1470.1 1232.3 1162.2 1248.3 1469.9 1734
元)
A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 .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答案】A
【解析】据题干“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可知, 1956 年-1960 年,国内生产总值 不断提高; 1960 年-1962 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下降; 1962-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这说明社会 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A 项正确;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 成,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C 项;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曲折变化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9 .(2022·山东聊城 · 统考中考真题) 1961 年 1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
调查研究之风,要使 1961 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 .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 .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1959 年——1961 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而原因是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项正确;1949 年、 1955 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 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排除 A 项;1957 年已完成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状况,国防工业 与尖端科技落后与“要使 1961 年成为“实事求是年”并无直接关系,排除 B 项;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与题
意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 .(2022·河北 · 统考中考真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 “1971 年 8 月 13 日,中共中央提出,争 取在‘ 四五’计划期间, 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1975 年‘ 四五’计划完成时, 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 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 1965 年相比, 1976 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 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 4.4
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 10.3 倍。 ”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6—1976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依据题干的时间“1965 年、 1971 年、 1975 年、 1976 年”可以判断“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项正确;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指的是建国初期采取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排除 A 项;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 C 项;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二、综合题
11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
(1)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超越了汉唐。为此,元朝在地方治理上创新
了怎样的制度,并简析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材料一:在坚持对日作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 物力……在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也就是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
之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 关,以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苏联制定宪法的模式和 1936 年宪法
的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
——摘编自秦前红、周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宪政思考》 (2)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材料二中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请围绕制度建设谈谈你所得到的认识。
【答案】(1)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 边疆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行省制度对
后世影响深远。(任答 3 点即可)
(2)措施: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物力;在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 。原因:
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
(3)认识: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符合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的机关;要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任答 2 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广阔的疆土,元朝在地方治理上创新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 影响深远。意义: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如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各民族间的 交流和边疆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行省
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措施:根据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物力”可知措施 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物力;根据材料一“在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可 知措施是在政权机构中实行“三三制” 。原因:根据材料二“巩固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可知原因是巩固新 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材料二“ 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可知原因是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二“ 需
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可知原因是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权力机关。
(3)认识:上述内容分别反映了行省制度、 “三三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合上上述内容,围绕制度建
设,主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立的背景、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
符合国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要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
12 .(2023·吉林 · 统考中考真题)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一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一个又
一个奇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之王” 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 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三: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 ……
大庆人…… 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1964 年 10 月 1 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请写出两例。
(2)材料二中“报喜” 的场面与哪次重大社会变革有关?
(3)材料三中的“奇迹”体现了“大庆人” 的什么精神? “大庆人” 中被誉为“铁人” 的是谁?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请写出一点。
【答案】(1)问题:土地问题;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打土豪、分田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
进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2)社会变革:三大改造。
(3)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
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王进喜。
(4)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从国情出发调整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