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植物 教案(6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植物 教案(6课时)

资源简介

一单元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学情分析
认知: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科学课,学生对科学课有较大的兴趣,对科学课的上课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常见植物,他们是比较熟悉的。
动机:一年级学生,他们也很喜欢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时间控制上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同时,对地球中的“成员”进行有意识地分类,
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地球上不同种类的植物。 (三)探究实践: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 (四)责任态度: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二)难点: 1.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学生材料: 学生活动手册、马克笔、铅笔、橡皮擦。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1-6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认知常见植物。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我们知道的植物有那些。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常见及列举常见的植物。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互评。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4分钟)
简单介绍课本第一页的科学家。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展示自己的小成果)。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个别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6分钟)+总结1(4分钟)+巩固1(6分钟)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里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认为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三、研讨(5分钟)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5分钟)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步骤方法,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准备种什么,打算如何去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作业设计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地求上有很多种植物。( ) 2.有些植物可以食用。( )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植物 银杏 青菜 苹果树等
教学反思
21.2观察一棵植物
学情分析
认知:本课学生需要在室外进行观察熟悉而陌生的植物。说熟悉是因为植物太常见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可能从未细致地去统计、观察生活植物。
动机:学生面对外出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很激动。学生的活动场所会从室内到室外再回到教室内,在这过程中学生会非常兴奋,他们可能会出现出教室后过于兴奋而忘记观察任务等现象。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观察任务,强调观察的重点是植物,明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形成在观察中要保护植物。
课题:《观察一棵植物》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三)探究实践: 1.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2.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四)责任态度: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二)难点: 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多媒体课件,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 放大镜,木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之谜7-11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认知土壤中常见的植物。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土壤中有什么植物,动手观察。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观察。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5分钟)
【材料准备:带土盆栽绿植(与课件图片一致)】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www.21-cn-jy.com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5分钟)+总结1(4分钟)+巩固1(5分钟)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运用(5分钟)
过渡: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 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6分钟)
过渡: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棵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 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设计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1.小明想到公园中访问公园土壤中生长了那些植物,他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把小花,小草拔下来拿在手上观察。( ) B.蹲在地上观察土壤表面的植物。( ) C.挖土真有意思,咱们先观察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 D.刚刚看到的蜗牛真可爱,我要把它带回家当宠物。( )
板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 校园土壤中植物统计(班级记录表) 植物:狗尾草、牛筋草……
教学反思
21.3观察叶
学情分析
认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很多植物,但对如何正确的观察植物还不清楚,需要教师引导。
动机: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观察叶的基础。到室外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如何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先建立起观察的基本方法,再开展利用观察叶的实践活动。
课题:《观察叶》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引导学生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探究实践: 1.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责任态度: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一)重点: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二)难点: 1.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多媒体课件。 学生材料: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12-18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如何观察叶片。 学生活动: 观察叶片。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叶片。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5分钟)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5分钟)+总结1(5分钟)+巩固1(5分钟)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运用(5分钟)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5分钟)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21cnjy.c
作业设计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一、判一判 1.植物叶片有完全相同的。————————————————( ) 2.植物有叶脉。———————————( )
板书设计
观察叶
教学反思
21.4这是谁的叶子
学情分析
认知: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对于很多植物还不认识。想要通过探究观察来进一步了解认识。
动机: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我们不认识的植物也萌生了想法。想要通过实际观察探究不认识的植物。
课题:《这是谁的叶子》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二)科学思维: 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三)探究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四)责任态度: 1.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2.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二)难点: 1.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学生材料: 学生活动手册。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19-25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认识叶片。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这是什么叶片。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互评。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5分钟)
游戏导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2-1-c-n-j-y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5分钟)+总结1(4分钟)+巩固1(6分钟)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6分钟)
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学产生分小组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老师总结发言。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的活动记录。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4分钟)
1.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其它叶片吗?
作业设计
1.完成活动手册第6页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银杏叶没有叶脉。( ) 2.同一种植物的叶片大小一样。( )
板书设计
这是谁的叶片
教学反思
21.5植物是“活”的吗
学情分析
认知:在前四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了解。学生是有一定的前概念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类表达,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思考和交流。
动机:学生对植物是活的一说不太理解,给学生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学生也萌生了想要清楚其中的奥秘。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己观察知道其中的奥秘。
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二)科学思维: 1.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三)探究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四)责任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二)难点: 1.证明植物是“活”的。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学生材料: 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26-32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植物是会生长的。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怎么证明植物是会生长的。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的图,点评小组活动。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5分钟)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 ”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5分钟)+总结1(4分钟)+巩固1(6分钟)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5分钟)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P9的活动记录。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判断题 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 2.植物是活的。( )
板书设计
5. 植物是“活”的 需要阳光 有颜色 会长大 能开花 ____植物是活的 有果实 会长叶
教学反思
21.6校园里的植物
学情分析
认知:学生在学习了前五课后,能够较简单说明植物是活的,对植物的生长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动机:学生很熟悉植物了,但是还不完全认识常见植物。面对不常见的植物,学生会很感兴趣。
课题:《校园里的植物》 课时:1
教学目标(含学习结果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计(即学习结果分析: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责任态度) (一)科学观念: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三)探究实践: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四)责任态度: 1.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难点: 2.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三、所需学习资源准备(除了教师、学生所用材料外,同时包括本课课外阅读书目——全息阅读) 教师材料: 多媒体课件、校园里植物图片等。 学生材料: 学生活动手册。 课外阅读: 植物世界33-40页。
学习过程设计(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活动) ——复备课
教学内容: 我们校园里的植物。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校园中有那些植物。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不同的植物图片。 评价活动: 小组评价,过程性评价。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启动(5分钟)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倡导主动思考、鼓励质疑;优化组合问题、积极导疑;生民主合作、协力解疑 —— 建构1(15分钟)+总结1(4分钟)+巩固1(6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6分钟)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四.沟通课题内外,相机存疑——总结(4分钟)
教师小结:校园里的植物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校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作业设计
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里P10的表格和记录表。
当堂检测(每课过关清单+拓展练习)
说一说 我们校园中有 、 、 、等植物。
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桂花、苹果树、杏树…… 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
教学反思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