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三下: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
“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美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顾名思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将是“观察与发现”为什么说“又”呢?因为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个主题。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就出现了这个人文要素。该单元借用罗丹的话指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其实这两个单元只是将“观察”作为单独的语文要素拎了出来,其他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主题的单元就不需要观察吗?当然不是。比如三上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还有《带刺的朋友》这些都离不开作者的细心观察,而这种观察的学习,带给学生的也是对自然界,对自己周边生活的留心与探索。
所以,观察无处不在,也许是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发现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比如《金色的草地》。
既然我们已经学习过观察的方法,为什么三年级下册还要继续学习呢?我们都知道,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在“学会观察”这一主题下,三上强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通过学习《搭船的鸟》和《金色草地》学会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三下第一单元,提出“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对观察基础上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习作上也是对某一事物观察记录后再进行表达。
而三下第四单元《花钟》《蜜蜂》《小虾》三篇文章当中对于“观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1.养成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2。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3.观察要准确。
可以看出,观察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现象——变化”。观察和的方法由“感官——实验”。多多少少带有科学观察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活观察与思考与实践产生了密切的关联。由此引发习作也是一篇科学小实验。
从这一层面来说,观察的内容更难了,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了。
以《蜜蜂》一课为例,《蜜蜂》课文中法布尔在观察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通过这段话,可以启发学生在观察时不断地思考。
另外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在提出问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帮助学生有序表达,可以把本单元的“观察”要素和“表达”要素进行结合,让语文学习更加连贯。
最后本单元的观察,更加注重科学地、客观地科学实验观察,跟我们之前学过的观察动植物不太一样。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需要尽可能地“科学、客观”比如《花钟》当中“它(昙花)适应了九点左右地温度”当中“左右”。还有《蜜蜂》一课当中,“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其中同样也是“左右”体现了科学文中表达的准确性。这是需要学生在观察写作时注意的。
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个语文要素训练点三上也同样出现过。三上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这一单元强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对比以下编者在三上和三下对“关键语句”这一语言要素的提出的要求。
那么在已有的基础上,如何落实这一语言要素呢?
关键语句对于帮助学生概括段意来说,帮助比较大。其中作用分为两类:
一、直接概括。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的天下。” 这句话,直接概括了段落大意。又或者《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当中,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也是直接概括了段落大意。
但是,如果一段话当中关键语句不能直接概括段落大意怎么办呢?
二、借助关键语句进行整理概括段落大意。
在这一单元当中,我们通过《花钟》这一篇课文,来不断地学习如何借助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段落大意。既然要概括大意,那么自然要先知道这一自然段都说明了什么?先明白段落当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找一找段落当中的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以《花钟》的第一自然段为例,段落当中的第二句话“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句话就提示我们段落的主要意思,但是如果直接概括,这句话有非常啰嗦。借助关键语句,我们进行删减,整理,第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是“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落实本单元的二语文要素学习,比如在学习概括《花钟》第一自然段大意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到的如何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相关学习经验,将这样的经验引入到《花钟》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在理解了这段的意思并判断出关键语句之后,教师再梳理、总结、概括这一段花的大意的方法。在学习了这一概括段意的方法之后,借助《小虾》对学过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并借助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为学生进行梳理和总结,要点清晰,举例典型,易于理解。
表达训练要素
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习作内容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三上学生围绕“留心观察”“细致观察”,写下了自己观察和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对于如何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
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先……借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从而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
在教学中需要先借助学生的已经做过的实验,即既有经验来探讨做实验的步骤,和需要填写的表格。在明白需要填写的表格内容的基础上,再讨论如何把实验说清楚。最后在更改完成文章后,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并学习新的修改符号,运用已学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习作分享给同学们听。
教学规划
根据以上解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体有三:
1.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和教师讲解认识27个生字,会写25个字,会写30歌词与。
2.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3.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为了落实以上学习目标,本单元的学习规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板块一,借助旧知开启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板块二,整合《花钟》和《小虾》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板块三,科学观察,有序表达。板块四:复习巩固,知识拓展。
四个板块的课时划分如下:
第1课时,聚焦板块一的学习任务,借助三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所学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开启新的单元。
第2-4课时,聚焦板块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探讨,归纳段落大意,并发现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整合《小虾》和语文园地当中的交流平台,理解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第5-6课时,聚焦板块三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不断提问的基础上,整合习作,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地顺序进行实验过程的表达。
第七课时,通过语文园地复习巩固知识,并学习新的修改符号,拓展古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