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2024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六 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2024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六 常见的酸和碱 中和反应 溶液的pH——2024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版】
【中考考情分析】
常见的酸及其性质是中考的热点内容,物质间的转化大多数用到酸,在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中经常出现,一般难度中等偏上。牢记酸的酸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浓硫酸的腐蚀性以及浓硫酸的稀释,总结规律,确保在考试中不丢分。
常见的碱及其性质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中均有出现,难度偏高。溶液的酸碱性、中和反应、二氧化碳的吸收、碱的用途是出题重点。牢记碱的俗名,尤其是氢氧化钠不要和纯碱搞混。注意氨水也是一种碱、酸碱中和反应会明显放出热量,牢记其他能放出热量的情况。
【基础知识复习】识点讲解
考法一 酸碱指示剂(★★★★)
1、定义: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2、常见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色 不变色(紫色) 变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 不变色(无色) 变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色 不变色(蓝色) 不变色(蓝色)
红色石蕊试纸 不变色 不变色(红色) 变蓝色
3、注意事项
(1)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溶液变色是化学变化,变色的物质是指示剂,不是酸性或碱性溶液。例如: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可以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但不能说紫色石蕊试液使盐酸变为红色。
(2)不溶于水的酸或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镁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碱,它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该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考法二 常见的酸(★★★★★)
1、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酸的用途
名称 盐酸 硫酸
溶质的化学式 HCl H2SO4
色、态 无色液体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味
浓酸打开瓶盖时的现象 瓶口有白雾 无现象
浓酸特性 挥发性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酸敞口放置后溶质 质量分数变小的原因 溶质减少 溶剂增多
用途 ①金属除锈②制造药物 ③胃液中的盐酸能帮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②精炼石油 ③作干燥剂(浓硫酸)
3、稀释浓硫酸
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以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造成液滴飞溅,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
4、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盐酸(HCl) 硫酸(H2SO4)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遇稀盐酸、稀硫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稀硫酸:不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 Zn 现象 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Fe 现象 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Fe2O3 现象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 2FeCl3+3H2O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CuO 现象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化学方程式 CuO+2HCl= 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与碱反应 Fe(OH)3 现象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化学方程式 Fe(OH)3+3HCl= FeCl3+3H2O 2Fe(OH)3+3H2SO4= Fe2(SO4)3+6H2O
Cu(OH)2 现象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化学方程式 Cu(OH)2+2HCl= CuCl2+2H2O Cu(OH)2+H2SO4= CuSO4+2H2O
与碳酸盐反应 Na2CO3 现象 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 2NaCl+H2O+CO2↑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CaCO3 现象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H2O+CO2↑ CaCO3+H2SO4= CaSO4+H2O+CO2↑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考法三 常见的碱(★★★★★)
1、碱的定义
在水溶液中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2、常见碱的性质及用途
氧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称 烧碱、火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色、态 白色半透明状晶体 白色粉末
溶解性 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腐蚀性 有强烈的腐蚀性 有腐蚀性
吸水性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逐渐潮解 无吸水性
露置在空气中 发生的变化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和H2O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CO3和H2O
保存方法 密封保存 密封保存
制取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用作干燥剂、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造纸;用来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氧氧化钠) 工业上用来制漂白粉;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作建筑材料
3、碱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氧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遇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红色
与酸 反应 HCl 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 CaCl2+H2O
H2SO4 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 Na2SO4+2H2O Ca(OH)2+H2SO4= CaSO4+2H2O
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 现象 ——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 Na2CO3+Ca(OH)2= CaCO3↓+2NaOH
CuSO4 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2NaOH+CuSO4= Cu(OH)2↓+Na2SO4 Ca(OH)2+CuSO4= Cu(OH)2↓+CaSO4
FeCl3 现象 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 Fe(OH)3↓+3NaCl 2FeCl3+3Ca(OH)2= 2Fe(OH)3↓+3CaCl2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 化学方程式 2NaOH+CO2= Na2CO3+H2O (NaOH变质的原因) Ca(OH)2+CO2= CaCO3↓+H2O [Ca(OH)2变质的原因]
SO2 化学方程式 2NaOH+SO2=Na2SO3+H2O Ca(OH)2+SO2= CaSO3↓+H2O
不同的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
考法四 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
2、表达式:酸+碱 → 盐和水
3、中和反应实验及实质
(1)装置
(2)实验步骤、分析及结论
实验步骤 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实验分析 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当滴入的盐酸量较少时,溶液中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仍呈碱性;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的实质:。
酸碱发生反应时,溶液中H+和OH-都减少,因而溶液的酸碱性也发生改变,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表现为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4)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①根据中和反应放热检验;
②借助指示剂:向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③测溶液的pH:pH<7时,酸过量;pH=7时,恰好完全反应;pH>7时,碱过量。
(5)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
恰好完全反应 酸过量 碱过量
溶液中溶质成分 生成的盐 酸和生成的盐 碱和生成的盐
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溶质成分 NaCl NaCl、HCl NaCl、NaOH
检验的试剂 石蕊试液
现象 紫色(pH=7) 红色(pH<7) 蓝色(pH>7)
4、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中和反应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如中和胃酸过多。
注意事项:不能用氢氧化钠中和胃酸,因为它有很强的腐蚀性。
考法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溶液的酸碱度是定量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一种方法,常用pH表示。
(1)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pH = 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3)溶液酸碱度的应用
①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的溶液里才能进行;
②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③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CO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④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2、pH测定的方法
(1)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2)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溶液的pH。
(3)注意事项:
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的溶液中,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
②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再向试纸上滴待测液。
③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一般读数为整数。
④检验气体的酸性或碱性,可将试纸湿润再用。
3、有关溶液的pH图像分析
(1)向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水稀释
A B
分析:A图中,未加水时溶液的pH<7, 即图A为向酸性溶液中加水,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不断增大至接近7,但不会大于7。图B中,未加水时溶液的pH>7,即图B为向碱溶液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减小至接近7,但不会小于7。
(2)向水中加入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C D
分析:图C中,未加入酸时溶液的pH=7,为中性溶液,即图C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酸性溶液,随着酸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减小。图D中,未加碱时溶液的pH=7,为中性溶液,即图D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碱性溶液,随着碱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增大。
(3)酸碱中和反应图像分析(以HCl和NaOH反应为例)
E F
分析:图E中,随着HCl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断减小,即图E为向NaOH溶液中加入HCl溶液。a点pH>7,即NaOH过量,发生,此时溶液为NaCl和NaOH的混合溶液。P点pH=7,即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b点pH<7,即加入的HCl过量,此时溶液为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
图F中,随着NaOH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断减小,即图F为向H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c点pH<7,即HCl过量,发生,此时溶液中HCl和NaCl的混合溶液。Q点pH=7,即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d点pH>7,即加入的NaOH过量,此时为NaOH与NaCl的混合溶液。
【典型例题复习】典例剖析
1.(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鸡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化学兴趣小组对鸡蛋壳进行了实验探究,具体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实验2中,温度计会显示溶液的温度升高
C.实验2中显示的操作都是规范的
D.实验2中,烧杯中溶液会变红
2.(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 B. 测定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熄灭酒精灯
3.(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已知常温下溶解度为0.17g。向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pH随V(盐酸)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为检测某生石灰样品中钙元素含量,实验如下:
步骤1:取0.60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200mL蒸馏水,盖上表面皿充分振荡。
步骤2:向冷却后的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反应完全。反应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红色恰好褪去。经换算,消耗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1中充分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步骤2中红色恰好褪去时,消耗 mL盐酸
C.步骤2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D.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6.67%
4.(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市售饼干、海苔等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是
A.生石灰 B.氯化钠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5.(2023·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现有80g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a→b段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C.原混合溶液中H2SO4与CuSO4的质量比为49:80
D.向c点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不会立即出现白色沉淀
6.(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10g,经测定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向其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7%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不饱和溶液,将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A.12g B.18g C.24g D.36g
7.(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和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B 鉴别和固体 加水溶解
C 除去溶液中少量的 加入过量的大理石、过滤
D 除去中少量的 点燃
A.A B.B C.C D.D
8.(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夏天被蚊子叮咬,涂肥皂水可以减轻痛痒 B.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 D.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
9.(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向稀和稀的混合液中,滴加溶液的图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的溶液 B.点的溶液中溶质可能有
C.点和点的溶液 D.点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0.(2023·四川·统考中考真题)熟石灰广泛用于生产农药、漂白剂,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熟石灰极易溶于水
B.熟石灰溶液的pH<7
C.60℃的熟石灰溶液降温至20℃,溶液变浑浊
D.30℃时熟石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OM 段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
B.M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3 种
C.向 Q 点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D.NP 段发生反应:
12.(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复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某同学总结了盐酸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A、B、C、D、E均能与盐酸发生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C是红棕色固体,则其化学式为 。
(2)若单质B是铁,取一根打磨光亮的铁钉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单质B这类物质与稀盐酸发生反应,需满足的条件是 。
(3)若E为氢氧化钾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后,再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溶液呈无色时,则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该实验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 。
13.(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在学习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对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进行了以下实验验证:

(1)实验中所需的稀硫酸可由浓硫酸稀释得到,以下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甲”或“乙”)
甲: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乙: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2)A、B、C、D四组实验中能看到明显现象的是 (填字母编号)
(3)同学们对试管 A中是否发生了反应存在疑问,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Ⅰ:能发生反应;猜想Ⅱ:不能发生反应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2:向步骤1的溶液中再滴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归纳总结:酸、碱、盐溶液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有 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5)反思交流:经测定,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 H+,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会造成管道腐蚀,所以,可向废液中加入 (填“酸性”或“碱性”)物质中和处理后再排放
14.(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学习了酸、碱、盐等物质的相关知识后,构建了以碳酸钠为中心物质的网络关系图。其中甲、乙、丙、丁分别是初中常见的不同类别化合物,丁是常见的温室气体。各物质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相邻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甲的化学式为 。
(2)若乙中只含两种元素,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用途是 。
(4)甲和丁的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15.(2021·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世纪木,朴素的酸感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碱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 (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3)已知 和,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 。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

1
页 共
22

)
答案以及解析
1.C
【详解】A、实验1中,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故说法正确;
B、实验2中,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所以温度计会显示溶液的温度升高,故说法正确;
C、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滴加液体,故说法错误;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使酚酞变红色,故说法正确。
故选C。
2.C
【详解】A、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由题意可知,常温下溶解度为0.17g。取0.60g样品于锥形瓶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0.6g,向其中加入200mL蒸馏水,200g的水最多溶解0.34g的氢氧化钙,所以生成氢氧化钙不能完全溶解,步骤1中充分振荡后不能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故A错误;
B、反应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红色恰好褪去,此时溶液呈中性,pH=7,则消耗 mL盐酸,故B错误;
C、步骤2中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C错误;
D、在该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钙元素质量不变,则有,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
故选D。
4.A
【分析】食品干燥剂是为了降低食品袋中的湿度,防止食品变质腐败,应具有吸水性强,且无毒副作用。食品中常用的干燥剂是氧化钙和硅胶、氯化钙等干燥剂。
【详解】A、生石灰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无毒,可用作食品干燥剂。A正确;
B、氯化钠不能吸收水分无干燥能力。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B不正确;
C、浓硫酸为一种粘稠状液体,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可用于气体的干燥,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C不正确;
D、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是常用的干燥剂,但由于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5.C
【分析】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则加入氢氧化钠前有沉淀硫酸钡存在,溶液中有氯化钡、盐酸、氯化铜存在。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对应a点前。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沉淀质量增加,对应ab段。之后加入氢氧化钠不再发生反应,对应b点后。
【详解】A、根据分析,a点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未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氯化铜、氯化钡,有三种溶质,错误;
B、根据分离,a→b段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的反应,错误;
C、0→a段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a→b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相等;硫酸中的氢离子和盐酸中的氢离子相等,与氢氧化钠消耗的氢离子相等,则有H2SO4——2NaOH。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和氯化铜中的铜离子相等,与氢氧化钠消耗的铜离子相等,则有CuSO4——2NaOH。
故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关系为:
,98:160=49:80,故C正确;
D、根据分析,c点溶液中含有氯化钡,故向c点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会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碳酸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则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镁,蒸干后得到的固体为硫酸镁。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硫酸镁中的镁元素的质量与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相同。
则将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故选B。
7.D
【详解】A、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氮气,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加水溶解,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大理石不溶于水,可以过滤除去,能除去氯化钙中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D、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应该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除去,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A、用碱性成分的肥皂水涂蚊子叮咬的部位可以中和蚊子叮咬释放的酸性物质,缓解痛痒,说法正确;
B、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再利用,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说法正确;
C、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进入可能会缺氧而窒息,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若灯火熄灭,则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不适宜立刻进入地窖中,说法正确;
D、通常情况下,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是否有害要根据食品添加剂是否正规合法、添加剂添加量等因素来判断,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对人体都有害,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由图可知,a1 点时,还在继续产生沉淀,说明此时硫酸还未完全反应,故此时溶液显酸性,pH<7,不符合题意;
B、a2 点的溶液pH<7,此时氢氧化钡可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钡和水,故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氯化钡,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b2点时,pH=7,b1 点时,沉淀质量最大,说明此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钡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硫酸中的氢离子也恰好完全反应,故可看做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故b1 点时,溶液中还含有盐酸,pH<7,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c2点溶液pH>7,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由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约为0.17g,溶解度在0.01g~1g之间,属于微溶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熟石灰的水溶液显碱性,熟石灰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错误;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60℃的熟石灰溶液降温至20℃,熟石灰的溶解度增大,没有熟石灰析出,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D、3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15g,30℃时熟石灰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若是不饱和溶液,则小于上述数值,即30℃时熟石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B
【分析】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生中和反应,后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详解】A、根据分析,结合图像可知,OM 段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B、M 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没有开始发生反应的氯化镁,故M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2 种,选项不正确;
C、Q 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向 Q 点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选项正确;
D、NP 段发生反应: MgCl2+ 2NaOH = Mg(OH)2↓+2NaCl,选项正确。
故选B。
12.(1)Fe2O3
(2)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
(3) KCl或KCl和HCl(氯化钾或氯化钾和氯化氢) 复分解反应
【详解】(1)能和酸反应的物质有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和盐类物质,C是红棕色固体,则C是氧化铁,则其化学式为Fe2O3;
(2)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和氯化亚铁,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金属与盐酸反应,金属要满足的条件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
(3)酚酞在中性、酸性溶液中是无色的;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钾和水,酚酞溶液变成无色时,溶液可能是中性或酸性,则所得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钾或氯化钾和氯化氢;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3.(1)乙
(2)CD/DC
(3)无色酚酞
(4)沉淀或气体或水
(5)碱性
【详解】(1)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所以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填:乙;
(2)A组实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B组实验氯化钠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无现象;C组实验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D组实验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硝酸和硫酸钡沉淀,有白色沉淀产生,故填:CD;
(3)无色酚酞遇碱变红,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滴入足量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无色酚酞;;
(4)根据上述实验A、C、D组可知,酸、碱、盐溶液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故填:沉淀或气体或水;
(5)废液中含有大量的 H+,说明溶液显酸性,需用碱性物质中和处理后再排放,故填:碱性。
14.(1)NaOH
(2)
(3)建筑材料(或补钙剂)(合理即可)
(4)不属于
【分析】丁是常见的温室气体,则丁是二氧化碳,丁(二氧化碳)能与丙相互转化,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丙可能是碳酸钙;甲能与丁(二氧化碳)反应,能与碳酸钠相互转化,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甲可能是氢氧化钠;甲、乙、丙、丁分别是初中常见的不同类别化合物,甲(氢氧化钠)属于碱,丙(碳酸钙)属于盐,丁(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则乙属于酸,乙能与甲(氢氧化钠)、碳酸钠、丙(碳酸钙)反应,甲可能是盐酸、硫酸或硝酸等,将猜想代入验证,猜想成立。
【详解】(1)甲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乙中只含两种元素,则乙是盐酸,反应①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若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用途是建筑材料(或补钙剂)
(4)甲和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没有相互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15. 碱 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或) AC
【详解】(1)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变蓝的物质叫碱。碳酸钠能与酸反应,失去原有特性,且碳酸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碱;
(2)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3)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故碳酸的共轭碱是:;
(4)A、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符合题意;
C、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故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符合题意;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是具有局限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

15
页 共
2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