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二模)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二模)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4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藏止到2000年,我国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中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些城址不同于普
通聚落,而是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的修建反映其防御强度不断增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形式
B.建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形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D.出现了早期的文明曙光
2.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
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蛛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A,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3.758年,第五琦被任命为盐铁使,主持盐业改革,实行食盐专卖。政府设立监院,统一收购食
盐后在各地加价出售。760年刘晏改进专卖制度,政府低价统一收购后,把食盐加价卖给商
人,由商人转运到各地出售。这种改革旨在
A.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官商分利
C.节约政府经营成本
D,减轻人民负担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4:图1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图,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图1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点石斋画报》(1884一1898)共刊出过16幅气球的故事,其中绝大多数画作借用了传统文
化。图2《新样气球》即为其中一幅,其引用了中国古代列子御风行的描述。《点石斋画报》
的这种做法旨在
球盖穰
图2《新祥气球》
A.借用传统资源启迪民智
B.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C,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
D.古为今用传播西学
6.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参议院通过决议,全国军队编制为五十个师,军队数量总额为50万人
五四运动前后,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这反映了
A.袁世凯为称帝扩张军队
B.民国军队的近代化成果显著
C,封建割据军阀扩充势力
D.民国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历史试题讲评详解
一、选择题
D解析:题目中龙山文化时期、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修建、防御强度加强等信息体现出当时即将迈入文明社会门槛,因此正确答案为D。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其是最早的城市,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与等级秩序无关,故B项错误;早期国家形态的标志为阶级分化和强制性权力及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构的出现等,我国夏朝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故C项错误。
B解析: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是因为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五铢钱有利于防止盗铸者磨边盗铜,但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五铢钱本身是实现大一统之后的产物,故D项错误。
A解析:根据唯物史观,任何统治阶级的改革其目的必然是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统治。由题干材料可知,唐朝政府的盐业改革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政府需要弥补财政开支扩大的需要,故正确答案为A项。官商分利和节约政府经营成本是手段,不是目的,故B、C项错误。政府低价统一收购后,把食盐加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转运到各地出售本身会增加盐价,增加百姓负担,故D项错误。
C解析:根据题目中的人口分布图可知,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人口密度较大,中间密度较小,符合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南北政权对抗的历史史实,故答案为C项。汉、唐、元都是大一统时代,人口分布密度与地图上显示的信息不相符,故是错误的。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国近代面临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画报创作借用传统文化只是方法手段,选择人民能够接受理解的形式向人民大众宣传西方先进科技文明,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故A项正确。B、C、D项是手段、方法,均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
C解析:本题时空定位为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期间,即1912年至1919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前后军队数量相比民国成立时,军队数量庞大,反应了北洋军阀割据为争夺地盘,扩充军队数量,故选择C项。袁世凯1916年去世,排除A项。军队数量扩充,和军队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B项。D项不符合当时历史阶段史实。答案为C项。
C解析:材料中有关土地政策规定,不以阶级立场为准,强调农民和地主都有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实施双减双交政策,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所以答案选C。
C解析:“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材料体现的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其外交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材料体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综合材料可以得出,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外交方针出现转变,从一边倒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A项D项不符合时空定位,B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选项C。
D解析:依据材料, “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生猪、 水产品和大中城市、 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可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农村逐渐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所以D选项正确。从时空定位上可以排除A项。个别农产品依然统购派购,所以农村领域还没有取消计划经济,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C项。综合以上,正确答案选D。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变化,“特许状”背后的城市自治、《大宪章》背后的限制王权、教会和城市创办大学背后的文化发展都显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故B 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对于救济和社会治理还是有一定作用。C项权力让渡不正确。D项已经形成的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描述。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成就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思想解放准备了条件。该油画宣扬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就是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该画作体现的思想和当时的现状。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1870年①处于最高,可知是英国。1913年德国工业超过英国,要求按照其实力重新分割殖民地,加大了扩张步伐。而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仅次于英国,作为老牌的强国,此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被美国和德国超越。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但其殖民地较少。故②为德国、③为美国、④为法国。
D解析:本题漫画题反映一战后的国际格局。A.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C.欧洲中心地位已经丧失都是在二战后,不选;法德矛盾非世界主要矛盾;一战后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动摇,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由漫画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英国世界霸权受到美国挑战,故D项正确。
B解析:本题考查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依据题干“二战期间,许多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打击敌人的战术和方法;放松了对殖民国家的经济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等信息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奠定了基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历史必然性所以B正确,A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这一结果没体现;C项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时期是部分信息;材料没法体现D项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故选B项。
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秩序。依据题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与西欧分别提出了“拉美的欧洲选择政策”和“西欧重返拉美”的政策,拉美与欧洲都想利用对方的经济优势来为己方经济发展服务,可以看出拉美在追求务实外交力,争摆脱美国控制,所以B项正确。拉美更加依赖外来资本题干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A项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空信息不符,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14分)解析:本题借助清代河西走廊水案的发生来考察清代地方治理的存在问题和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根据“各种水利纠纷的调处是社会治理中的重头戏”“地处上游的高台各渠拦河阻坝,造成下游镇夷堡无水可浇”“如岳倡率里老居民,申诉制府绰公,求定水规。辄收押,乃甘州、高台民众力强,贿嘱看役,肆凌虐,备尝艰苦,如岳百折不回”等信息可以得出当地水案处理过程中的矛盾。根据“得到官府支持后,得以重订分水章程。”“年羹尧采取强力措施,将地方官员革职查办”等信息可以得出士绅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也发挥民间协调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根据所学信息,可知士绅在地方基层治理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弊端。
答案:(1)河流上游与下游民众之间的矛盾;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士绅与官府之间的矛盾;水资源分配的矛盾。(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6分)
(2)从士绅发挥基层治理作用角度作答:代表政府发挥水利管理基层治理作用;代表层利益向官府乃至朝廷反应基层的要求和愿望;带领民众制定分水章程,保障农业生产。
从士绅协调民间协调作用角度作答:发挥地方民间组织协调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从士绅起到的消极作用角度作答:也导致了一些水利不公,水利贪腐现象的出现。(8分)
17.(14分)解析:本题时空定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要求评析海派京剧。答案分别从海派京剧内容、背景、影响三个维度考虑。首先,提取材料信息,得出:“海派京剧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借古喻今,意在唤起民众救亡图存。”其次,从背景角度出发,结合当时政治、思想、经济三个维度回答,所以得出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因为海派京剧发端上海,所以也要回答发端于上海的原因。所以有了答案:“上海开埠早,中外文化荟萃,是近代民族工业中心。”最后,从影响角度回答海派京剧造成的影响,要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个维度出发,体现历史辩证理念。积极影响要考虑从小到大的答题逻辑。
答案:从当时海派京剧的创作意图角度作答:海派京剧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借古喻今,意在唤起民众救亡图存。(2分)
从背景角度作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从发端上海角度出发:上海开埠早,中外文化荟萃,是近代民族工业中心。(2分)
从影响角度作答:海派京戏丰富了京剧形式,推动近代京剧发展;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救亡图存理念,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辨别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欺骗本质,有利于辛亥革命开展。海派京剧主要在上海流行,受众不大,影响力有限。(三点即可得6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8.(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社会变迁。由旧灶神中灶公和灶婆的形象到新灶神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形象对比和画中“民主”“自由”等信息,可以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变迁。由旧灶神中的神话色彩到新灶神中的读书和人民生活的现实写照,可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重视教育等。由“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和人们劳作的画面,可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从画中“囍”字、戴红花夫妇的形象、“民主家庭”等信息,可知婚姻自由打破旧俗的新风尚。从五星红旗、五角星、公务人员、人们祥和喜庆的精神面貌等信息,可知人们拥护支持共产党和新政权。结合做学知识,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带来人们身份地位的变化,建国后进行扫盲运动、重视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宣传等带来习俗观念的变迁。开展土地改革,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可知其对共产党和新政权的支持拥护及对劳动的热爱等。
答案:(1)(6分)从人民当家作主、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的角度作答。
从重视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角度作答。
从劳动光荣、崇尚劳动的角度作答。
从打破旧俗,婚姻自由的角度作答。
从民众拥护支持新政权和共产党的角度作答。(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6分)从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作答。
从建国后新中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建设为实现习俗观念方面的变革提供思想文化条件的角度作答。
从建国后开展土地改革,从而为赢得民心和崇尚劳动提供经济动因的角度作答。(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5分)解析:本题主要通过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的演变,来考查20世纪以来美国的国家战略。(1)学者从二战前、二战期间、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后四个阶段,整理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得出利用了历史比较法、文献研究法。(2)结合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与概括,二战前美国通过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实施了占有东方文化的文化战略;二战期间主要由官方机构实施了向欧洲各国“译出”美国文化的战略,向欧洲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风俗,在欧洲民众心中塑造积极的美国国家形象;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译出”和“译入”双重翻译政策确立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译入”政策维持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地位。四个阶段答出3点即可得6分。(3)能表述出文化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即可,比如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服务于国家战略(1分)。进行进一步阐释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介入亚太地区,此时美国通过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为美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提供了信息和知识服务,也在美国民众心中建构了亚洲各国的国家形象,实施了占有东方文化的文化战略;二战期间,欧洲文化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破坏,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此时美国主要由官方机构实施了向欧洲各国“译出”美国文化的战略,向欧洲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风俗,在欧洲民众心中塑造积极的美国国家形象;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两极格局,争取中间地带,称霸世界,美国此时通过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译出”和“译入”双重翻译政策确立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主要通过“译入”政策维持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地位。(任一个阶段得2分,共4分)
能由美国在文化战略中积极实施翻译政策,谈到对我国完善翻译政策、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2分)
答案:(1)(2分)历史比较法、文献研究法
(2)(6分)对信息进行提取与概括。
二战前美国通过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实施了占有东方文化的文化战略(为美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提供了信息和知识服务,也在美国民众心中建构了亚洲各国的国家形象)。
二战期间主要由官方机构实施了向欧洲各国“译出”美国文化的战略,向欧洲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风俗,在欧洲民众心中塑造积极的美国国家形象。
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译出”和“译入”双重翻译政策确立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译入”政策维持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地位。
(答出3点即可得6分)
(7分)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服务于国家战略(1分,能表述出文化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即可。)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介入亚太地区;二战期间,欧洲文化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破坏,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两极格局,争取中间地带,称霸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发展。(答任一个阶段得2分,共4分)
美国在文化战略中积极实施翻译政策,这对我国完善翻译政策、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及在全球的传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