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情境导入:本单元主题:人工智能在身边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性技术,语音交互、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人机博弈等应用性技术,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综合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为什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 我国有哪些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领先 《第1课 走进人工智能》2023年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 人工智能在身边 -珠珠老师信息科技 课件2022新版课标内容1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2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3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录》信息科技01人工智能的起源活动101.知识点讲解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一直不懈努力,试图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从而提升生产能力,帮助人类完成更为复杂或有危险的工作,更多地造福人类社会。1956年8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的科学家共同讨论了机器如何模拟智能。这次会议长达2个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通过编程使机器能使用语言、能用神经网络感知与分类、能自我学习与提高等设想。这些设想成了此后多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南和研究范畴。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一词,1956年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元年。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就在他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并尝试回答“机器能否思考”的问题,还提出了“图灵测试模型”,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0101.知识点讲解01助力知识图灵测试 在图灵测试中,提问者通过一台机器与回答者进行对话,提问者根据回答问题的内容来判断与之交流的对象是机器还是人,如图1-1所示。在测试中,若提问者的判断出现了30%及以上的失误,则认为机器成功地欺骗了提问者,也就意味着机器通过了测试,具有人类智能。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02人工智能的发展活动201.知识点讲解从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科学家在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人机博弈、识图辨物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三起两落的过程。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从达特茅斯会议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基于数理逻辑的符号知识表示与推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色。定理证明、棋类博弈、感知器的提出等,是当时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人工智能的第一次低谷很快来临。1973年,英国数学家詹姆士·菜特希尔 (James Lighthill)发表报告,该报告对当时英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行了评估,认为研究集中在自动机、机器人和中央神经系统领域,并得出如下结论:自动机和中央神经系统的研究有价值,但进展令人失望;机器人的研究没有价值,进展非常令人失望,建议取消机器人的研究。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0201.知识点讲解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知识”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观念。符号推理的理论框架添加了“知识”的核心观念后,使机器能够解决更实用、更专业和更复杂的问题。专家系统迅速发展,同时神经网络、统计学习与并行信息处理等领域也有长足进步,自然语言和机器视觉的起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由于专家系统在知识获取、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开发成本高等因素,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一次进入低谷期。具体标志为日本在1982年开始研制的第五代(智能)计算机,计划研制具有1000个处理单元的并行推理机,连接10亿信息组的数据和知识库,具备听说能力。到1992年,因没能突破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该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0201.知识点讲解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专家试图以专家手工构建方式,来生成包含人类所有知识的“知识大脑”,并期望基于此来对所有问题进行推理。当时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如果拥有了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知识大脑”,就可以通过“知识大脑”构建专家系统,回答任何问题。后来他们发现,将人类所有知识完整收集且形式化描述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因此,单纯依赖规则和知识的专家系统未能表现出所期望的效果。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性能得到高速发展,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到了2010年左右,人工智能迎来了全面爆发期,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020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活动301.知识点讲解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03自1978年“智能模拟”纳入国家研究计划以来,我国不断地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项目研发的支持,并先后成立了“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学术团体。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等方面。2015年后,我国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中11个具体行动之一,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推动下,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医疗影像、机器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加速发展,皇现出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01.知识点讲解03查找并交流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的有哪些 实践探究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正加速发展,呈现出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推动着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为未来的智能化社会和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一位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分析其对人工智能发展所起到的贡献与局限。>巩固练习1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2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3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总结》信息科技《感谢观看》- Thank for Viewing -珠珠老师2023年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1课 走进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2023年浙教版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节课分为三个活动:“人工智能的起源”“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三部分内容组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逐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信息社会责任,综合提升信息素养。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1、通过人工智能起源及发展过程的学习,初步认识人工智能(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2、感受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人工智能起源及发展过程的学习,初步认识人工智能 设计原因:人工智能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的渗透需要作为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设计原因:感受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此部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应作为难点内容。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引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性技术,语音交互、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人机博弈等应用性技术,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综合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生听教师引导生活中的案例,学生讨论,回答提问 人工智能为什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 我国有哪些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领先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新知讲授(3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 知识讲解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一直不懈努力,试图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从而提升生产能力,帮助人类完成更为复杂或有危险的工作,更多地造福人类社会。 1956年8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的科学家共同讨论了机器如何模拟智能。这次会议长达2个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通过编程使机器能使用语言、能用神经网络感知与分类、能自我学习与提高等设想。这些设想成了此后多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南和研究范畴。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一词,1956年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元年。 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就在他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并尝试回答“机器能否思考”的问题,还提出了“图灵测试模型”,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重点知识 在图灵测试中,提问者通过一台机器与回答者进行对话,提问者根据回答问题的内容来判断与之交流的对象是机器还是人,如图1-1所示。在测试中,若提问者的判断出现了30%及以上的失误,则认为机器成功地欺骗了提问者,也就意味着机器通过了测试,具有人类智能。 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 知识讲解 从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科学家在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人机博弈、识图辨物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三起两落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知识讲解 自1978年“智能模拟”纳入国家研究计划以来,我国不断地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项目研发的支持,并先后成立了“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学术团体。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等方面。 2015年后,我国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中11个具体行动之一,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推动下,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医疗影像、机器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加速发展,皇现出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 小组合作探究 1.梳理人工智能起源的事件 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 1.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1.查找并交流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的有哪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核心素养。3、课堂小结(7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总结本课内容: 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 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 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学生一同回答并梳理知识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共1张PPT)学习单1活动1:人工智能的起源梳理人工智能起源的事件实践探究班级:8年__班组别:______2活动2:人工智能的发展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思考与讨论3活动3: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查找并交流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的有哪些 思考与讨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历程热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人工智能诞生)(人工智能步入产业化(人工智能赢来爆发)专家系统问世技术突破图灵测试算法更新人工智能诞生受到PC市场冲击发展遇瓶颈经费削减时间1956196019701980199020002010-于Er1c《第1课 走进人工智能》作业设计作业分析作业类型 基础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 跨学科综合作业作业类别 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 学期作业应用场景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课后作业作业对象 全体学生作业 学生根据情况可选作业设计思路 本次浙教版八年级下册信息科技学科第一课“走进人工智能”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实践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作业内容具体、实用,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和认识。作业内容一、填空题【难度等级:★★★★】1. 人工智能(AI)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让机器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能力,从而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技术。2.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等多个阶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3.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算法和统计模型使计算机系统能够________地从数据中学习和改进,而无需进行明确的编程。4. 在语音识别领域,人工智能系统通过________分析声音信号,将其转化为文本信息,实现语音到文字的转换。5. 人工智能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二、选择题【难度等级:★★★】1. 人工智能(AI)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以下哪项不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A. 语音识别B. 图像识别C. 天气预报D. 自然语言处理2.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需要人工编写所有规则B. 能够自我学习和改进C. 只能处理特定任务D.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3. 在人工智能系统中,深度学习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使用大量数据进行模型训练B. 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C. 仅处理简单任务D. 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4. 下列哪项不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A.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B. 计算资源的限制C. 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工作D. 算法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5. 关于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只会带来好处,没有负面影响B.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职业的消失C. 人工智能无法处理复杂的人类情感D. 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实践题【难度等级:★★★★★】1. 请通过网络搜索,找到至少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并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特定功能的。2. 尝试使用一款语音识别软件(如手机中的语音助手),体验其将语音转换为文字的功能。记录你的使用体验,包括识别的准确性、响应速度以及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3.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项目,例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一组图像进行分类。描述你的项目计划,包括你计划使用的数据集、选择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预期达到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走进人工智能 作业设计.docx 第1课走进人工智能 学习单.pptx 第1课走进人工智能 教学设计.docx 第1课走进人工智能 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