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背景:①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二战”时期的经验积累;④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3.措施
(1)国内:20世纪50-70年代(“黄金时代”)
1)内容: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刺激需求;②制定经济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2)特点:以 为基础,强化 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实质:①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3)影响
①积极: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②消极: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footnoteRef:0]。 [0: 应对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2)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况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宗旨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运行机制 美元与 挂钩,各国货币与 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 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作用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 取代。
3)目的及作用: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主要成果: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归纳: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革命引发了其他技术革命。
③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实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3.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拓展:欧美战后社会阶层的变化
①“白领工人”:指工人阶层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②“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③“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演变
①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涨”后,西方国家减少社会福利。
②20世纪80年代,各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3)评价
①积极性: 。
②局限性: 。
2.社会运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1)原因: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广泛存在;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影响。
2)目的: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争取自己(黑人)的平等权利。
3)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③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反越战运动:美国学生发起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
史料一 二战后美国政府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史料二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以上史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根据上述史料一二,指出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的各自策略与共同经验。
探究二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变化
史料一 1914—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生产总共增长了52%;战后从1946—1970年,同样是25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
史料二 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__,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级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史料三 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思考: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史料二中现代科技发展引起什么变化 (历史解释)
(3)史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课时作业】
1.下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 Around The 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
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
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
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1949年,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这些举措(  )
①强化了天皇控制国家经济的权力 ②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
③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 ④延缓了战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1952 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4.图1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该图原文为英文)
图1
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 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 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5.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6.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 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
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
7.二战后,英国艾德里工党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实行福利政策,如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全体国民免费医疗等。这些做法表明英国(  )
A.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B.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C.实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8.表2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表2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表2(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国家或地区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东欧和前苏联(俄国)、中国、西欧
C.中国、日本、东欧和前苏联(俄国)、西欧
D.西欧、中国、东欧和前苏联(俄国)、日本
9.图3反映的是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这主要是由于(  )
图3
A.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 B.大量移民带来的冲击
C.科技发展影响的双重性 D.现代保障制度的弊端
10.(据下表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
美国20世纪50—70年代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表
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私人投资 劳动生产率 年失业率 消费物价
50年代 3.3 3.5 2.7 4.4 2.1
60年代 3.8 3.9 2.7 4.6 2.8
70年代 2.8 2.9 1.2 6.3 7.8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国家经济实力持续下滑
C.国家干预政策效果明显 D.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困境
11.1982年3月,美国公布了“高边疆”计划,其核心为借助美国空间技术的优势,在经济上开发太空,同时在外层空间设防,实现军事化。这一计划的实施(  )
A.受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B.体现了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推动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政府干预职能的加强
12.日本在战后共制定了13次经济计划。下表是其中几次经济计划的实施情况。由此推知二战后日本(  )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56—1960 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实现经济自立;以重工业、化学工业和出口产业为中心,扩大第二产业。
1973—1977 经济社会基本计划 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安定物价;促进国际合作。
1995—2000 结构改革经济社会计划 创造自由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创造富裕、安定的经济社会;加入地球社会。
A.获得大国地位 B.采用计划体制 C.致力国际合作 D.强化国家干预
13.1970年尼克松政府基于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的状况,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仅对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1992年克林顿政府因为许多美国人讨厌现行的福利制度,深信它的受益者大都是那些品质不足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穷人,所以承诺进行改革。这说明,美国的(  )
A.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 B.福利制度在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C.社会治理能力减弱了 D.福利制度极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4.20世纪开始后不久,“美国每10名工人中只有3名受雇于服务业,10人中有7人从事商品生产。到1950年,这些比例更接近于均衡。到1968年,每10人中有6人从事服务业。”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科技先导作用凸显 B.美国发展“新经济”
C.政府经济职能强化 D.美制造业趋于衰落
15.【西方女权运动】
材料一
1792年英国妇女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第一本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维护妇女权利》。1848年,美国妇女运动领袖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起草了《观点宣言》。19世纪末女权主义理论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运用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妇女的从属地位与经济上依赖男性的内在联系,描绘了使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蓝图。
——摘编自王政《美国妇女运动起因初探》
材料二
1848年7月的《妇女伤感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开始。从1890年起,美国女权主义者将矛头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1967年8月,“新左派”女性成员在芝加哥举行大会,发表了“告左派妇女书”,号召姐妹们团结起来,开展一场新的“妇女解放运动”。这就是美国的第二次妇女运动。这场运动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斗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韦冬雪《西方妇女运动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两次女权运动的异同。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长的20世纪》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一章中提及到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图5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图5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答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经验: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探究二
(1)科学技术新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作业】
1-5 ACDBC 6-10 BDAAD 11-14 ADBA
15.(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进行;启蒙运动的深入;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权运动者的推动。(任意三点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同:都有理论指导;都维护妇女权益;美国是重要阵地。(任意两点4分)
异:背景不同:第一次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以不合理法律为斗争对象,第二次涵盖多个领域。
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主要影响美国,第二次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任意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6.(12分)参考
示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2分)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指出政府无需干预一般的经济事务,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实施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9分)
历史证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应适时改变。(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