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科学立法 导学案(含习题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科学立法 导学案(含习题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九课 法治中国建设
9.1 科学立法
【课程标准】
结合材料,阐述科学立法的要求。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科学立法过程。
2.科学精神: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与要求。
3.公共参与:积极为相关部门科学、民主立法建言献策。
【重点难点】
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理解科学立法的标准,理解怎样坚持科学立法。
一、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要求:课前自主阅读、标划课本,根据学案理清知识脉络,把握本课逻辑思路,完成学案。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1.科学立法的重要性和内涵
(1)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 。
(2)内涵: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 ,不断提高法律的 。
2.科学立法的原则
角度 原则 具体内容
立法的方向 科学立法体现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我国的 ,要与新时代 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立法的实效 立法科学符合 。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 规范 的权力和责任, 规范 的权利与义务, 使法律符合 的需求。
立法的方法 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 ,遵循 ,注重 ,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 。 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 ,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二)推进科学立法
1.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要求 具体内容
要做到 ,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 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 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 、依据 开展立法工作。
要充分 。必须坚持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 ,开展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 和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要合理设定 、 。 应在立法中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 ,做到权利与义务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 ,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课中探究案
议题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2024年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意见建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会议要求,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持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广泛听取意见,遵守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效,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
议题二:探究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材料 党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将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上日程。2023年相关部门按照程序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送审稿)》,并先后多次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企业的意见,赴地方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健全了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机制,明确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地方政府承担具体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在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上是如何做到科学立法的。
三、归纳提升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表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5)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关系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
区别 是保证法规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核心是尊重和体现所调整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和法律体系内在要求。 是保证法规质量的基本途径和关键,核心是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 是保证法规质量的根本要求和底线,核心是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宪法法律精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体现了立法活动的科学属性 突出了立法活动的人民属性 核心是对立法活动的合法属性予以关注,重点解决法出多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等问题。
联系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三者统一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后练习案
(一)易混易错辨析(判断对错并将错误表述改正)
1.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法律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
2.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法律传统,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
3.行政机关立法和权力机关立法是一回事。( )
4.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工作,依法决策。( )
5.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机制。( )
6.实现科学立法只需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立法尊重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能科学。( )
7.直辖市的人民政府虽然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但没有立法权。( )
8.科学立法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
9.浙江省交通局实施《浙江省交通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体现了政府可以科学立法。( )
10.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就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 )
(二)基础达标(限时训练并要有做题痕迹)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上强调: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需要( )
①国家制定良法,切实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②坚持良法之治,良法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③宪法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发挥最高的法律效力
④法律反映民众期望,民众立法是善法治国的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生命线,也是彰显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文明线。厦门市着力破解实践难点痛点,结合人大代表联名提案,经由专场座谈、实地调研后启动专项立法,将礼让行人、过马路不看手机等文明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该立法旨在( )
①完善地方法规体系 ②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③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④以法治强化道德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继2015年第一次修改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 )
A.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B.民主立法使立法充分反映民意有利于促进基层治理落地
C.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D.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
4.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将“保护优先”作为海洋环境应当坚持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为有效打击涉海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②该法有利于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修订该法旨在形成海洋环境监督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④坚持科学立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树立鲜明的精神旗帜、引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发挥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才能够完成政党的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党要( )
A.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根基
B.坚持科学立法,不断推进各项建设的法治化
C.把建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D.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为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这表明( )
①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
②既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③法律一经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就具强制约束力
④我国以法治力量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能将社情民意送达立法机关,也能让群众在参与立法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立法意图、内容和精神,架起法言法语和群言群语的桥梁,把高大上的立法带到了群众身边,把接地气的民声传递到了立法机关。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立( )
①实现了立法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了法律实施的民意基础
③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机制,顺应了科学民主立法的要求
④扩大了地方人大的立法权,破解了区域发展中的难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制度,公安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材料说明( )
①具有立法权的政府部门行使立法权,以良法促善治
②人大不断健全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
③政府积极履行市场监管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发展
④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人民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据此完成7—8题。
9.近年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专家顾问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常态化邀请专家顾问参与法规起草、调研、论证、评估等工作,认真做好专家顾问意见建议的吸纳办理工作。注重发挥“外脑”“智库”作用已成为山东立法工作的一大特色。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提高立法机关立法的科学化水平
②旨在健全立法体制,完善立法程序
③有利于省人大更好行使立法权,立良善之法、管用之法
④调动了专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为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在线上,打造“看得见、听得到’的代表群众联系互动的载体平台——‘民呼我应’直播间,让信息在指尖传递,在云端问计于民。”根据就近、便利的原则,某地打造“民呼我应”代表工作站,划分23个网格,108名代表进入网格,以“一中心多站点”为阵地开展活动,赋能“小平台”发挥代表“大作用”。人大代表“云履职”“民呼我应”( )
①健全了代表联络机制,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②开辟了代表履职的新阵地,有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③说明其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助益于依法行使决定权和审议权
④可以汇聚“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 )
A.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党的特殊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B.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风反腐,从严治党
C.为国者,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领导立法,科学立法
D.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成——依靠人民,让人民直接管理国家
12.《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这表明国务院( )
①行使国家立法权,筑牢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屏障
②通过制定行政法规,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共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良好生态
④根据国情和实际,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善之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某社区主动联合民政、公安、法院、市政等部门的专家,协同小区业主委员会,共同研究并制定居民公约。该公约将文明守法、居民自治、德治教化等内容纳入规范范畴,形成群众日常行为准则,从而成为助力物业管理的“小区软法”。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完善居民自治机制 ②促进了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③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④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三)能力提升(限时训练并要有做题痕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四条: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五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第六条: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结合上述法律条文,谈谈如何提高立法质量。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绿色、低碳、环保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刚需”。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如何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第九课 法治中国建设
9.1 科学立法
【探究与分享参考答案】
1.①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
②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③坚持民主立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坚持开门纳言、广泛听取意见,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
④坚持依法立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遵守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效,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⑤坚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立法的质量。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更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要求 考点考查:科学立法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科学立法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可联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关键词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可联系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
关键词③:要坚持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广泛听取意见→可联系坚持民主立法。
关键词④:遵守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效→可联系坚持依法立法。
关键词⑤: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可联系坚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立法的质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①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全国人大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遵循立法工作规律,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法制保障。
③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坚持民主立法,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良法善治。
④该法着眼国情和实际,科学合理的设定了粮食安全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为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权责划分依据。
【分析】背景素材:党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粮食安全问题
考点考查:科学立法等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把握知识指向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健全了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机制,明确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地方政府承担具体责任→可联系教材知识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全国人大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政治保证;
关键词②2023年相关部门按照程序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送审稿)》,并先后多次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企业的意见:→可联系教材知识遵循立法工作规律,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法制保障;
关键词③:赴地方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可联系教材知识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坚持民主立法,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良法善治;
关键词④:明确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地方政府承担具体责任→可联系教材知识法着眼国情和实际,科学合理的设定了粮食安全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为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权责划分依据;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易错易混辨析参考答案】
1.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故本题说法错误。
2.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依据教材内容,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故本题说法错误。
3.错误【详解】我国行政机关立法,是指政府部门制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权力机关立法,是指人大制定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二者不是一回事。故本题说法错误。
4.错误【详解】本题为判断题,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拥有立法权,“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工作”说法不严谨。故题中观点错误。
5.错误【详解】本题为判断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与立法体制机制无关,故判断错误。
6.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立法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此外,还需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等,故本题说法错误。
7.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属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故本题说法错误。
8.正确【详解】科学立法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符合国情和实际,故题干表述正确。
9.错误【详解】《浙江省交通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不是法律法规,不涉及科学立法,故原观点错误。
10.正确【详解】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要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就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故题中观点正确。
【基础达标参考答案】
1.A【详解】①②: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需要国家坚持良法之治,制定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良法,切实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说法错误。
④:民众可以参与立法,没有立法权,④说法错误。
2.D【详解】①:将礼让行人、过马路不看手机等文明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客观上会促进地方法规体系的完善,但这不是该项立法的目的,①不选。
②: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立法过程中的一项做法,但不是该项立法的目的,②不选。
③④: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生命线,也是彰显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文明线,厦门市着力破解实践难点痛点,将礼让行人、过马路不看手机等文明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该立法的目的是以法治强化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安全,③④符合题意。
3.C【详解】A: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立法法,A错误。
B:题中未体现民主立法,B不符合题意。
C: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立法法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C符合愿意。
D:县级(自治县除外)、乡镇人大没有立法权,D错误。
4.C【详解】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才有最高立法权,①错误。③:形成海洋环境监督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是该法修订的一个效果,但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错误。
②④:该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将“保护优先”作为海洋环境应当坚持的原则,说明该法有利于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立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②④正确。
5.D【详解】A: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A说法错误。B:党不是立法机关,不能立法,B不符合题意。
C: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C说法错误。
D: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党要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D符合题意。
6.B【详解】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为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这反映了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也体现了我国以法治力量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应该是既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又发挥了法律的规范作用,故②表述错误;
③:材料没有涉及权力机关,且权力机关不等于立法机关,法律的制定要遵循法定程序,③说法错误。
7.C【详解】②③: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能将社情民意送达立法机关,也能让群众在参与立法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立法意图、内容和精神,架起法言法语和群言群语的桥梁,把高大上的立法带到了群众身边,把接地气的民声传递到了立法机关。由此可见,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立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了法律实施的民意基础;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机制,顺应了科学民主立法的要求,②③正确。
①: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立是让群众参与立法实践中,有利于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但立法主体没有变,实现了立法主体的多元说法错误,①排除。
④:人大的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立不能扩大地方人大的立法权,④说法错误。
8.B【详解】①:公安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体现了具有立法权的政府部门行使立法权,以良法促善治,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公安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来起草相关办法,没有涉及人大不断健全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没有涉及市场监管的基本职能,③不符合题意。
④:公安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来起草相关办法,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旨在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安全,④符合题意。
9.D 10.D
【解析】9.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我国的立法机关,①错误。②:材料中的做法旨在科学立法,而不是健全立法体制,完善立法程序,②错误。
③:注重发挥“外脑”“智库”作用,邀请专家顾问参与法规起草、调研、论证、评估等工作,认真做好专家顾问意见建议的吸纳办理工作,这有利于省人大更好行使立法权,立良善之法、管用之法,③正确。
④:近年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专家顾问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常态化邀请专家顾问参与法规起草、调研、论证、评估等工作,认真做好专家顾问意见建议的吸纳办理工作。这调动了专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为立法提供智力支持,④正确。
10.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不是人大代表,①错误。
②:在线上,打造“看得见、听得到’的代表群众联系互动的载体平台——‘民呼我应’直播间,让信息在指尖传递,在云端问计于民。人大代表“云履职”“民呼我应”开辟了代表履职的新阵地,有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②正确。③:人大行使决定权,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③错误。
④:根据就近、便利的原则,某地打造“民呼我应”代表工作站,划分23个网格,108名代表进入网格,以“一中心多站点”为阵地开展活动,赋能“小平台”发挥代表“大作用”。人大代表“云履职”“民呼我应”可以汇聚“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④正确。
11.B【详解】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A说法错误。
B:“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意思是善于铲除祸害的人,总是先查找祸害发生的根源;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产生的源头。比喻要找出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正风反腐,从严治党,B正确。C: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但党不是科学立法的主体,C错误。D:在我国,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不能直接管理国家,D错误。
12.D【详解】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①错误。
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这表明国务院通过制定行政法规,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②符合题意。
③: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在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而不是在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③不符合题意。④:“该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这表明国务院根据国情和实际,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善之法,④符合题意。
13.A【详解】①③:该公约将文明守法、居民自治、德治教化等内容纳入规范范畴,形成群众日常行为准则,从而成为助力物业管理的“小区软法”。这一做法有利于完善居民自治机制,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没有涉及立法过程的科学化,也未体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14.情境引入:①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②坚持科学立法,核心在于符合国情和实际,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增强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坚持民主立法,核心在于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拓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每一项立法都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依法立法,核心在于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立法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继续做好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健全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进一步发挥各联系点在听取基层意见、解决立法问题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立法论证、听证机制,做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开展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工作,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使立法更加科学缜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分析】背景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考点考查:科学立法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措施类,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可联系依法立法;
关键词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可联系民主立法;要继续做好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健全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进一步发挥各联系点在听取基层意见、解决立法问题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③: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可联系科学立法;健全立法论证、听证机制,做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开展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工作,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立法,回应社会关切,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绿色、低碳、环保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刚需”,我国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主立法,造福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考点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如何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注意作答主体为考生,需要调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关键词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绿色、低碳、环保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刚需”→可联系教材知识科学立法;
关键词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永远在路上→可联系教材知识民主立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