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诗经》两首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魁力,体会两首诗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 习 目 标
板块一
文 学 常 识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 书 五 经
一、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抗剥削压迫,吟咏春种秋收,歌颂美好爱情,开创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此书
二、《诗经》的“六艺”
三大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三个部分: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孔子: “不读诗,无以言”,被奉为五经之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地位
四、《诗经》语言特点:
1、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结构上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3、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状物、拟声、穷貌。
4、讲究押韵,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
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作用:
1、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2、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资料补充之重章叠句
板块二
诗 歌 学 习
《国风·周南·关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关雎》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关”即“关关”,拟声词;“雎”即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关雎》内涵: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关雎》简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感知节奏(读成“2、2”节拍)
yǎo tiǎo
qiú
xìnɡ
zāi
wù mèi
jū jiū
二、结合所学、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大致疏通文意。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参考译 文
三、结构层次,全诗分为三节,简单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娴熟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节: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朝思暮想,寝食难安。
第三节:想象中与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四、结合诗句,分析文章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脉络。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欢聚
相思
追求
受 挫
幻 想
男生们:在文中你看见了怎样的女子让人辗转反侧?
女生们:文中深情的男子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格式提示:我认为文中女子/男子是一个……(四字概括)的人,因为……(文中依据)
为了在未来获取真正的爱情,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四、分析形象感受真情之美
男子:以礼相待、克制守礼……
女子:勤劳秀丽,娴静美好……
《关睢》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是得其所。其中所说的 理想的爱情,应该是琴瑟和鸣、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真正的爱情,是互相鼓励和成全,愿我们都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爱情。
五、内容小结
被清代学者方玉润称之为“取冠三百,真绝唱也”,是《关雎》这首诗,同时也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追求过程中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蒹葭》选自《诗经 国风 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说。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和方玉润的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 。“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所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第二首:《蒹葭》简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感知节奏(读成“2、2”节拍)
sùhuí
jiān jiā

méi

chí

zhǐ
二、结合所学、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大致疏通文意,描绘画面。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参考译 文
三、结合诗句,分析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四、《蒹葭》以“景”起兴,那么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的景物:
蒹葭(芦苇)、露珠、霜、河水、小舟。
作用:
1、渲染初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的氛围
2、反衬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2、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
3、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表达爱而不得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写了一个追求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所爱之人的情景。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四、设置情景感受情感
示例:
白露秋霜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
秋水伊人图——美好、爱慕
艰难困阻图——急切、执着
寻而不得图——失望、惆怅
……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五、品味语句感受情感
1、“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2、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表现了其思念之绵长,也暗示了“伊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同学们,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
六、百家争鸣读《蒹葭》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教师小结
板块三
比 较 阅 读
相同点:
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2、都运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3、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4、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
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2、《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3、《兼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而洁净。它是中国古典文学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我们可以体会风雅颂、赋比兴,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就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教师小结
阅读《诗经》其他篇目,选一篇自己喜欢的,从手法(赋、比、兴、重章叠句等)、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进一步感受诗词魅力。
作业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