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探究:以上对话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甲:”最近开始学习逻辑了,感觉压力好大啊!”
乙:”我挺喜欢学习逻辑的,能提高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一)
丁:”喂,讨论归讨论,丙你拿我笔记干嘛?想借鉴?好兄弟不见外?什么逻辑?”
丙:”是呀,太有意思了,学习也要遵循学习的逻辑嘛!“
逻辑学
逻辑学
逻辑规律与规则
规律
思维方法
戊的逻辑对吗?怎么加强自己的逻辑能力?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丁:”大家都好厉害啊,逻辑学的太好了!”
戊:”那有什么!看我的“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二)
所有的人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
所有的小猫咪都不是人
所有的小猫咪都不是两只眼睛一张嘴
戊:“咦?好像不对?!”
丁掩面叹息:“你还是多学点逻辑吧!!”
逻辑与思维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1.我能学会同一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
2.我能学会矛盾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
3.我能学会排中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
2.4 辨析常见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自学任务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同一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同一律的要求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
(2分钟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探究3分钟:以上对话中的乙和丙的话哪里不太对?两人犯的逻辑错误不同点在哪里?结合自学内容请帮甲解决疑惑!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甲:“这次大假我在市里看见你了,你家长平时给你零花钱那么多,你怎么在路边吃麻辣烫?”
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三)
丙:“别闲聊了,看这个题,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
甲:“so?”
甲:“咦?哪里好像不太对?”
甲:“what?等等!哪里好像也不太对?!”
丙:“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你怎么在路边吃麻辣烫?
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为什么吃麻辣烫不吃其他的?)
(为什么在路边吃不在路的其他地方吃)
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
(人类)
(个体的人)
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前后不一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
(人类)
(个体的人)
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①“偷换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对概念理解不一致)
你怎么在路边吃麻辣烫?
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为什么吃麻辣烫不吃其他的?)
(为什么在路边吃不在路的其他地方吃)
②“偷换论题”: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答非所问)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3.同一律的要求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①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②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
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③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
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小张是别人的父亲,也是别人的儿子。
上述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同一律所维护的思想确定性是认识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确定性。
5.条件性
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着说:“你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老虎回答道:“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老虎( )
①没有违背逻辑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D
自学任务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矛盾律的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矛盾律的条件性
(2分钟自习时间)
小组探究3分钟:结合自学内容甲的话哪里不太对?你能不能帮乙画出一个方的圆?甲和乙的犯的逻辑错误有区别吗?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甲:“交政治作业啦!所有人的政治作业都交了,就你没交!”
乙:“好的,我已经写完了!”(乙把作业交给甲,继续埋头中)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四)
乙:“别打扰我!我准备画一个方的圆!”
甲:“????”
甲:“咦?你在忙啥呢?”
乙:“?等等!好像不太对?!”
丙:“你别着急画了,你想想,甲刚才说的话是不是不太对?“
所有人的政治作业都交了
就你没交
(所有人都交了)
(并非所有人都交了)
我要画个方的圆
(画方)
(画圆)
自相矛盾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所有人的政治作业都交了
就你没交
(所有人都交了)
(并非所有人都交了)
自相矛盾
我要画个方的圆
(画方)
(画圆)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3.矛盾律的要求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判断下列句子违反了矛盾律了吗?
①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⑤“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⑥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不违反,辩证矛盾(对立统一)
不违反,辩证矛盾(对立统一)
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不违反,辩证矛盾(对立统一)
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补充到12页1段)。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5.矛盾律的条件性
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C
经典成语“自相矛盾”,为一思维规律的命名提供了借鉴。下列选项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有( )
①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②我坚信长辈的教诲,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信的”
③高三的学习太紧张了,但也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选课时,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自学任务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同一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同一律的要求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2分钟自主学习时间)
探究:你如何看待丙和丁的观点?丙和丁犯的逻辑错误一样吗?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五)
班长A:亲们,这个假期我们一起去春游吧,大家有好地方推荐吗?
甲:我想去玉泉山!
乙:我不想去玉泉山!
丙:我既支持甲的观点,也支持乙的观点!
丁:我既不支持甲的观点,也不支持乙的观点!
既支持去玉泉山,又支持不去玉泉山
同时肯定A和非A,违反矛盾律
既不支持去玉泉山,又不支持不去玉泉山
同时否定A和非A,违反排中律,“两不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含义(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运用
【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 丁:盗车的不是我。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甲
乙
实战演练:甲乙丙丁谁说的是对的??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推理过程
精彩生活从XXX开始
高二年级某班的日常(六)
班长A:亲们,看这个题,张(女)、王(女)、李(男)、赵(男)四人拼车回乡。行程结束一天后,该车驾驶人酒驾的事实被人举报,四人被传唤到交警队。面对交警询问,四人的陈述如下,张:李喝酒了。王:赵开的车。李:我是和赵一起喝的酒。赵:我没有喝酒。交警查证路面监控,但监控视频不是很清晰,仅能判断驾驶人为男性。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
甲:说假话的是张,李没喝酒
乙:说假话的是赵,喝酒开车的是赵
丙:说假话的是王,开车的是李
丁:说假话的是李,只有李喝酒了
A
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库诺夫曾推论,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的错误论调。库诺夫的错误表现为( )
①思维骑墙,在“是”与“非”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②偷换概念,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资本主义概念不同
③在其思维过程中,论述的思想没有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④自相矛盾,没有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使思维不具有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C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双标思维违反了同一律以同一标准进行判断的规定。 同一律要求判断事物的标准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评估命题的真、假标准必须始终同一。
双标,即对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标准或态度,确实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原则,它指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断。当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或标准时,这就构成了矛盾,因为对于这件事情的是非判断发生了变化,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反对美式霸权主义逻辑
展开更多......
收起↑